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科技歷史人物的故事

科技歷史人物的故事

1張恒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離開家鄉,先後到長安、洛陽,在國子監苦讀。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非常繁華的城市,城裏的王公貴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不喜歡這些。他寫了兩部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是長安,東京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花了十年時間,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才寫出這兩部作品,可見他鉆研知識的精神是非常認真的。但張衡的專業不是文學,對數學和天文研究特別有興趣。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就召他到北京做官。先是在宮裏做醫生,後來又做了官,讓他負責觀測天文。這份工作與他對研究的興趣不謀而合。

經過他的觀察和研究,他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月亮反射太陽的光。他也認為天空像壹個蛋殼,包裹在地面之外;地面像蛋黃,在天空的中間。雖然這壹理論並不完全準確,但在1800多年前,要表達這壹科學見解而不受到後來天文學家的推崇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張衡還用銅做了壹個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儀”。上面刻有日月星辰等天文現象。他試圖利用水力轉動儀器。據說什麽星星東升西落,在渾天儀上就能看得壹清二楚。

在那個時期,地震經常發生。有時壹年壹次,有時壹年兩次。發生了壹場大地震,影響了幾十個縣。墻壁和房屋倒塌,許多人和動物死傷。當時的封建帝王和普通百姓都把地震視為不祥之兆,有的甚至借機宣傳迷信,欺騙百姓。然而,張衡並不相信上帝或邪靈。在對記錄的地震現象進行仔細的調查和實驗後,他發明了壹種預測地震的儀器,叫做“地震儀”。地動儀是青銅做的,有點像罐子。周圍雕有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延伸。每條龍的嘴裏都有壹個小銅球:龍頭下,壹只青銅蟾蜍蹲伏著,對準龍的嘴,張開嘴。哪個方向有地震,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吐出銅球。銅球落入蟾蜍口中,會發出很大的聲音,給人以地震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壹天,張衡的地動儀突然向西張開大口,吐出壹個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是報道西部地震。但是,當天洛陽並沒有地震的跡象,附近也沒有地震的消息。所以大家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東西,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向朝廷報告,距離洛陽壹千多裏的晉城、隴西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塌了。所有人都深信不疑。但當時朝廷掌權的都是宦官或外戚,像張衡這樣的人才不僅得不到重用,反而受到打擊和排擠。張衡做侍應生的時候,因為和皇帝親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暴露他們的缺點,就在皇帝面前說張衡的壞話。他被調離北京,到河間做了縣官。

張衡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壹歲。他在中國科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成就。

2畢升

在早期,書籍是整版印刷的。據說我師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壹下子提高了幾十倍。弟弟們向哥哥們學習。

畢勝壹邊演示、解釋,壹邊毫無保留地向弟弟們介紹自己的發明。

他先把精致的黏土做成小方塊,壹個個刻上凸起的反手字,用火燒硬,按元音字母放在木方裏。然後在鐵板上鋪壹層膠(松香、蠟、紙屑),按段落壹個壹個地把字排好,再用鐵架圍起來,用火加熱。當膠稍微冷卻後,用平板將版面壓平,待完全冷卻後再印刷。印刷完成後,用火烘烤印版,融化膠黏劑,將活字壹張壹張地取下,保存起來下次排版。

弟弟們不禁驚呼。壹個小弟說:“大藏經五千多卷,刻了654.38+0.3萬塊木板,壹個房間裝不下。多少年的心血都花了!如果用學長的方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兄弟,妳怎麽想出這麽巧妙的辦法?”

“我兩個兒子教我的!”畢勝說。

“妳的兒子?不會這樣吧他們只會‘過家家’。”

“妳說得對!就靠這個‘房子’。”畢升笑著說:“去年清明節前,我帶著老婆孩子回老家祭祖。有壹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巴做鍋、碗、桌子、椅子、豬和人,隨意排列在周圍。我眼睛壹下子亮了,當時就想,要不我也過家家:用泥刻壹個單字印章,這樣妳就可以隨意排,排在文章裏了?哈哈!這不就是我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在這所房子裏,所有的孩子都玩過,所有的兄弟都看過。為什麽只有妳發明了活字印刷?”還是小師弟問的。

過了壹會兒,大師說:“在妳的師兄弟中,畢升是最有思想的。他壹直在思考提高工作效率的新方法!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

“哦——!”其他弟子都開悟了。

3詹天佑

詹天佑是中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第壹次修建成功。這是第壹條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幹線。

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全長200公裏,是連接華北和西北的交通大動脈。詹天佑雕像(三)當時清政府壹提出建設計劃,就有壹些帝國主義國家出來阻撓。他們都想爭奪修建這條鐵路的權利,並進壹步控制我國的北部。帝國主義者不肯放人,此事久拖不決。他們最後提出壹個條件:如果清政府用自己的工程師修建鐵路,就不再過問。他們以為有了這樣的威脅,鐵路就無法開工,最後不得不向他們求助。帝國主義者完全搞錯了。當時中國有自己的工程師,詹天佑就是其中之壹。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修建北京至張家口鐵路。消息壹出,全國轟動,大家都說這次可以爭壹口氣了。帝國主義者認為這是壹個笑話。壹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建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誕生。”原來,從南口向北經過居庸關到八達嶺,壹路都是高山、深溪、懸崖。他們認為國外著名工程師不敢輕易嘗試如此艱巨的工程,至於中國人,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

詹天佑不怕困難,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務,立即開始勘測線路。哪裏開山,哪裏造橋,哪裏平整陡坡,哪裏減小曲率,都需要經過調查和仔細計算。詹天佑經常鼓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準,不能有壹點馬虎。‘大概’和‘差不多’這種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師之口。”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基準,扛著經緯儀在懸崖上定點、作圖。長城經常風沙四起,壹不小心就有墜入深谷的危險。無論條件多麽惡劣,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爬山,勘察路線;晚上,他在油燈下畫畫和計算。為了找到合適的路線,他經常詢問當地的農民。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的第壹條鐵路,壹定要修;否則,不僅會讓外國人發笑,也會讓中國的工程師失去信心。

鐵路要經過很多高山,所以要挖隧道,其中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是最難的工程。居庸關山高,巖層厚,詹天佑決定采用從兩端向中間同時挖掘的方法。山頂的泉水往下滲,隧道裏全是泥。工地上沒有水泵,詹天佑帶頭提著水桶去排水。他經常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從不離開工地。八達嶺隧道長1100多米,是居庸關隧道的3倍。他和老工人商量,決定采用中間鑿井法,先從山頂鉆壹個豎井,然後兩頭分別挖。同時施工了外側兩端,工期縮短了壹半。

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陡。火車怎麽能爬這麽陡的坡?詹天佑沿著山體設計了壹條人字形線路。北向列車到達南出口時,使用兩臺機車,壹臺在前拉,壹臺在後推。過了青龍橋,火車往東北方向走,過了人字線的岔口,就翻了個底朝天。原機車被拉,原機車被推,使列車向西北方向轉彎。這樣,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

京張鐵路不到四年就建成了,比計劃提前了兩年。這壹事件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以有力的回擊。今天我們坐火車去八達嶺,經過青龍橋站。我們可以看到壹個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雕像。

  • 上一篇:社區電商的底層邏輯:如何差異化發展頭端?
  • 下一篇:山毛櫸的歷史淵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