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博山黃蓮峪村:千年流於山間古柏的古意。

博山黃蓮峪村:千年流於山間古柏的古意。

文/圖記者王小明王冰趙博文

黃連峪村位於石門景區,是博山地區的壹個鎮,在章丘、萊蕪、淄川、博山的交界處。南、北、東三面環山,西臨青陽河下遊的龍門天池。全村面積1.7平方公裏,占地500畝,森林面積2500畝,150戶。全村平均海拔60438+050。

7月15日,記者壹行來到黃連峪村。偶爾有村民在村與村之間的幽幽小路上來來往往。雖然天氣炎熱,但青山掩映下的山村卻寧靜祥和。在56歲的村民孫秀蓮眼裏,大頂寨的72棟樓房、長作坊、馬廄、染井,是村裏頗有代表性的地方,村裏也留下了壹件件歷史和傳說。

神田黃連給村子起了個名字,染房,古井,講魚和水的故事。

“黃連玉”,乍壹看和“苦”有關,其實不然。

黃連峪位於博山市西北18公裏處。據村民說,黃蓮峪山森林茂密,樹木繁茂。早些年,這個村子被命名為黃連峪。因為“梅利亞”這個詞寫起來太復雜,所以逐漸演變成了黃連玉。資料顯示,黃連峪村名見於明代崇禎十二年的《山寺碑》和清代乾隆四十壹年的《淄川縣誌》。由此可以推斷,在成化元年之前,就有人居住黃連玉了。走在村子裏,擡頭望去,很多樹挺立著,巨大無比,它們也訴說著村子的古老歷史。

除了苦楝,古井也是該村的壹大特色。據說明朝末年,由於幹旱嚴重,村民下大力氣挖井救災。目前,該村共有6口古井,除1口已被掩埋外,其余5口井仍在正常使用。正是因為資源豐富,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軍服廠的專用井水與苦楝的汁液混合,用獨特的工藝染出了土黃色的軍服。所用的井也被稱為“染色車間井”。

如今,已經很難說出當年軍衣加工廠的痕跡,但“染坊井”依然完好無損,井口的遮蔽物已被揭開,井壁綿長,井水平靜,似乎在訴說著當年的軍民故事。

兩區共建“友誼街”,千年古柏鎮守山村。

黃連峪村被風景秀麗的九鼎蓮花山所環繞。村民的房子分布在山谷裏,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村裏的房子分上下兩層,上面壹層是供人居住的,下面壹層是飼養牲畜或存放糧草的。墻壁大多由精雕細刻、紋理精美的青石制成。屋頂是傾斜的,屋檐是平的和傾斜的。都是用優質的扁石做成的。在很多房子的屋檐上,還可以看到精致的花鳥雕刻痕跡。

從染坊井沿著石板路走,村裏的壹棵古柏引人註目。據介紹,這棵柏樹樹齡超過1000年,直徑超過3米,高度超過20米。樹下是村裏的山寺和壹塊名為“友誼街”的石碑。67歲的李說,這塊石碑是當時村裏修路時在張店和博山修的。為了紀念這壹事件,這條路被命名為“友誼街”。

大柏樹下是村“官宅”所在地。明清時期,舊官宅是當時官員和家族首領辦公議事的場所。在官宅西側的墻上,兩塊嵌進墻裏的石頭記錄著修復官宅時房屋的功能和用途、提供地基的人等信息。壹份是清朝光緒元年簽的,壹份是民國十七年。

古柏東側,沿路有村裏有名的“龍作坊”。從大門不難看出,龍坊在當時的規模是宏大的。進去後,雖然年久失修,但大部分房子只有主體特征。相傳明朝時,黃蓮峪的鄭氏家族是官宦世家,雇傭了大量的工匠和農民。為了便於控制和管理,為它建造了壹個住宅,即長作坊。建築內隨處可見石雕,上下共36間工房,3間工棚,面積654.38+0.5萬平方米。其中長工住作坊,短工住工棚,可見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 上一篇:尋找趙軍出寨的歷史故事
  • 下一篇:佤族的文化特征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