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簡析(1000字)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簡析(1000字)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

1、工藝美術:造型藝術的壹種,按用途可分為日用工藝品和陳設工藝品,還有陶瓷、玉石、金屬、漆木、牙角、絲毛棉織品等。兼具實用和審美屬性。它是生活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通過衣食住行等方面為人民服務,工藝美術直接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2、根據服務對象進行分類:

-宮廷工藝美術-文人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美術等。

按用途分類:

-日常(實用)工藝美術。如陶瓷、布料、家具、漆器等。

-裝飾和欣賞(展示)工藝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藍、繅絲等。

工藝美術的本質特征是實用性和審美性。它還具有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特征。

3.彩陶是指繪有黑色和紅色裝飾圖案的紅棕色或棕黃色陶器。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了彩陶,因此他將這壹時期的文化稱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紅色和黑色裝飾圖案來自赤鐵礦和錳鐵礦顏料。人們先用手捏或泥條定型,再用木屑、鵝卵石等工具磨平表面,再繪制裝飾圖案,入窯燒制。彩陶工藝體現了我們祖先的偉大創造力。

4.原始社會的制陶技術逐漸發展起來。經歷了以下方法:

泥帶盤施工方法

聶法方法

旋轉法(選土-拌泥-發酵-成型-裝飾-幹燥-烘烤)

5.彩陶的分類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於陜西Xi以東的渭河流域,至甘肅天水、平涼壹帶。卷唇底盆最為典型,有小口尖底瓶、船形壺等多種造型。裝飾以寬帶圖案為主,還有折線、三角圖案、斜線、菱形圖案、花瓣狀圖案。魚紋和人臉紋最具代表性。很少使用曲線。

(2)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形制以大口小平碗最為典型。墻裏很少用白陶衣。大部分都是直接塗成黑色。鳥紋用的比較多。直線和曲線的結合,裝飾上的黑白雙關。

(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部分地區。形狀多為小口的壺罐。裝飾內容豐富。形成以同心圓為中心的圖案,曲線和直線相結合。技術嫻熟,裝飾豐滿流暢,大量使用內飾顏色、圓點和螺旋圖案。

(4)馬家窯文化半山:有兩種紋飾,(1)飾以渦紋;(2)用葫蘆形分面,讓裝飾面給每個單元打分。曲線為主,鋸齒紋流行,畫的是黑紅色,節奏感強。改變過去以黑色為主色調的局面,大量使用紅色塗裝。款式豐富精致。

(5)馬家窯文化馬廠型:飾以直線、折線、回文、網紋。人形圖案(或青蛙圖案)最有特色。

6.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下遊和東部沿海地區興起了黑陶文化。因為最早發現於1928年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所以被稱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黑陶采用輪法。形狀圓潤整齊,厚薄均勻。封窯技術提高了窯溫,提高了器皿的硬度,生產出灰、黑陶。黑陶有以下特點:

黑色:黑色;

薄:薄如蛋殼;最薄處不到1mm。也被稱為“蛋殼陶器”

光:表面光亮;

紐扣:帶耳扣或蓋扣。

7.原始社會是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也是工藝創造的萌芽期。工藝美術是在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有以下特點:1,就地取材;2.工具的創造越來越美觀實用;3.裝飾性紋身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幾何化、圖騰化和抽象化;4.裝飾在形式上傾向於審美;5.技術已經成為工藝美術發展的主導因素。

8.“青銅”是指天然銅(紫銅)與錫、鉛等化學元素的合金。顏色為灰藍色,故名古銅色。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始於約2000年前,其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青銅器制作各種器物,歷時1500多年。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達到頂峰,春秋晚期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逐漸衰落。

9、失蠟法,用蠟為原料成型。塗上泥土,用火烘幹。這種方法可以生產和設計復雜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鍋,高133cm,長110cm,寬78cm,重875kg。河南安陽出土的1939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形制雄偉、厚重、莊嚴,四柱壯腳,長方形鼎腹、直立雙耳,十分雄偉。司母戊大鍋以夔文、饕餮紋為主,腹外有裝飾帶。鑄造時需要100人操作,用坩堝七八十個(煉銅,12.5 kg)。

11.春秋末期,魯工匠總結當時的手工藝技術,撰寫了《工考》,提出“天時有時,地氣足,料美,工巧,方能為善。”工藝的簡單概念。

12,三朝青銅酒器五銜指:爵、儀、窖、儀、儀。

13.金銀斷層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工藝方法是在青銅器表面按圖案雕刻淺槽,再嵌金銀絲,錘打後拋光。這種裝飾方法使青銅器呈現出豪華華麗的效果,少了些宗教味,多了些世俗味。

14、三代時期青銅器以饕餮、夔文裝飾為主,有壹種獰美。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發現,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西周晚期的毛,銘文497字,是中國古代最長的青銅器。

15,漢代燈具的特點:

(1)功能合理(規模合適,消煙除塵,防風調光)

(2)結構科學

(3)形象生動,靈巧傳神,優美活潑。

(4)裝飾華麗,圖案豐富,色彩絢麗。

例證: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辛宮燈和朱雀燈,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長辛宮燈高48厘米,宮女形象為基本造型。跪在地上,頭發梳成發髻,戴上頭巾,上身挺直,左手握住燈座的把手,右臂高高舉起,袖口形成向下的燈罩。像喇叭壹樣,在體內是中空的,起到消煙的作用。燈盤上有壹個槽,槽裏有壹個屏風組成燈罩,可以旋轉開合調節光照的方向和亮度,還可以擋風。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壹。

16,銅鏡讓人註重自身的美。山紋是戰國時期銅鏡的代表性裝飾。規則鏡,也稱為“TLV鏡”,在王莽時期很流行,經常裝飾有四種圖案: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

17.瓦:屋檐前端的瓦叫瓦,瓦面上掛有花紋的圓形擋板。瓷磚的圖案設計美觀,字體流動多變,有雲紋、幾何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漢代的四神圖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8,唐朝才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候。唐代最著名的窯是越窯和邢窯。形成南藍北白的特點。越窯位於浙江南部的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北部,主要生產白瓷。越窯青瓷清如冰,晶瑩潤澤如玉,色中帶青,與茶青相近。邢窯生產的白瓷,土質細膩,壁硬而薄,器形穩厚,線條流暢。

19、唐三彩:國內外知名的“唐三彩”是壹種低溫鉛釉陶器。以白陶土為胎,以含銅、鐵、錳、鈷等金屬元素的礦物為著色劑施釉,再經800℃燒制,表面形成五彩釉裝飾,十分美觀。唐三彩因色彩鮮艷而得名,有黃、綠、青三種鉛釉,但並不是每個唐三彩都是五彩繽紛的。人物、動物、碗碟、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擺放骨灰的盆、壇,種類繁多。

20.抱竹:(苧麻指苧麻纖維織成的布)抱竹是壹種用顏料直接造型的工藝方法,標誌著工藝本身從壹件木胎到壹件衣身的成熟。考古發掘證明,較早的竹夾漆器是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胎夾漆器。

265438+

雕漆:以前是先把木胎雕好,再上漆。唐代以後,先在胎上塗幾十層漆,到壹定厚度後再刻(去紅)。當時刀法快,古拙不如後來流暢。

22.金銀:宋代新創,用專用工具在漆面上刻出花紋,在刻出的花紋上繪畫,再用戰國針刻的金粉填充。金以金充,銀以銀為名。

23.中國繼青銅藝術之後,漆器工藝的發展逐漸繁榮起來,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賈非常流行。元代是中國漆雕發展的高峰期。14世紀中葉,浙江嘉興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大師——張成和楊卯。明代,安徽新安著名漆藝家黃成著有中國古代第壹部漆藝專著《篆飾錄》。清朝時期,形成了幾個制漆中心,各有特色。比如北京的雕漆,揚州的珍珠母,福州的誕生。

24、瀆山玉海:墨玉酒缸斑駁墨玉高70厘米,寬135厘米,182厘米,重約3500斤。它能裝30英石的酒,外形宏偉。內克幹隆寫的三首七言律詩和筆記,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就開始寫了,至今已有700多年。先放在瓊花島廣寒殿,後被流放到故宮西華門外的真武廟,道士們把它當菜甕。乾隆年間,北海、圓堡的浮雕裝飾極為生動,設計巧妙,“變瑕為瑜”。

25.素紗禪服:1972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長沙丞相,有100多件完整的織品和服飾。薄透平紗禪衣有兩件,是目前國內僅見的最薄的絲綢面料。素色紗禪衣,衣長128cm,袖長190cm,無色紗。這種禪衣是作為罩衫穿在織錦外面的。古代女子衣服輕薄,常披壹件禪衣,華麗高貴。它的重量只有49克,不到壹兩,如果去掉衣領和袖口的厚邊,重量只有半兩多壹點。

26.中國刺繡歷史悠久。唐代以前,多用於實用和裝飾。宋代傾向於裝飾性,註重繪畫的表現性藝術表現。許多地方刺繡是在清朝形成的。中國有四大著名刺繡: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

27.年畫是民間工藝美術的壹個重要門類。明清以來的著名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威縣楊家埠。

28.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各窯系在陶瓷品種上各有特色。如定窯的白瓷;開葛窯;鈞窯的窯爐改造。磁州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古樸豪放;建在南方的窯和冀州的窯主要生產黑釉瓷器。

29.明式家具:(1)明式家具是明代至清初,以紫檀木、花梨木、鐵梨木等名貴材料設計制作的高品質家具。(2)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結構,造型簡潔,莊重古樸,線條優美;(3)不雕琢、不裝飾、不水洗,註重材料的自然質感和美感;(4)工藝精湛,比例適中,優雅大方。明式家具是中國古典家具的傑出代表,對現代家具設計有很大的影響。

30.淩陽紋:指唐代著名的織錦圖案。由竇設計,因其名為陵陽公而得名。圖案絢麗多彩,常以山雞、鬥羊、祥豐、林友等吉祥的鳥獸、花草為題材,圖案采取對稱的形式,和諧吉祥,藝術效果很好。

31、寶花:是唐代流行的織錦花卉圖案,在其他工藝美術中也用作裝飾。基本構圖多以牡丹、荷花、菊花為主,配以規則排列的蓮珠。造型飽滿,層次感強,推暈顯艷,裝飾性強,氣勢恢宏,珍奇無比,藝術價值極高。

32.失收:指古代鍍金織物。又稱錦緞。壹般有兩種金:鎏金和絞金。它始於戰國時期,在元朝非常流行,是統治者的專屬。又稱“納克什”、“誤會”、“誤會”。

繅絲:中國傳統工藝之壹,漢代繅絲出土於新疆樓蘭,又稱刻絲、碎絲。現在只有蘇州產。

33.雲錦:它是明清兩代的官方宮廷織物。它被用於服裝和禮品,它是豐富和華麗的夏雲(南京生產)。有妝花、織錦、緞等。

中國的陶瓷藝術在明代發展成為繪畫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後,白瓷發展迅速,為陶瓷裝飾和審美開辟了壹個新的天地。景德鎮成為全國陶瓷中心。江蘇宜興,人稱陶豆,出產紫砂陶器。明代官窯開始使用年號。

34.鬥彩(逗比色):明代成化年間燒制。即以青花料畫出輪廓,上釉燒成青花,再繪於釉上,填以五色,色彩艷麗,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各色爭奇鬥艷,故名“鬥彩”,成為後世模仿的對象。成化年間,嘟嘟因其酒杯而聞名。成化雞缸杯,以裝飾雞紋為最多,成化彩繪多為扁平狀,故稱“窯中壹服”,造型優美典雅。

35.多色:是繼成化鬥彩之後的又壹新品種,在明代嘉慶、萬歷年間較為突出,在清代康熙時期也有較大發展。是鬥彩的再發展,青花色的地位弱於鬥彩,或者成為眾多色中的壹種。紅色、黃色、綠色、棕色和紫色是主要顏色。

36.清代粉彩:創立於康熙,流行於雍正時期。在顏料中加入玻璃白(砷),燒制後顏色變得柔和、柔和、淡雅。所以也叫柔和色。格調高雅,深受宮廷喜愛。用繪畫題材裝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37.琺瑯彩:即古月軒瓷,康、雍、甘三代的貴重器物,為朝廷所享。圖案是用進口琺瑯畫在瓷胎上,入窯燒制。又叫“瓷胎畫琺瑯”。它是在明代“銅胎絲琺瑯”工藝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始建於康熙年間。乾隆時期最受歡迎。做工精致,裝飾細致,繁復華麗。

  • 上一篇:平潭綜合實驗區行政級別
  • 下一篇:漢朝歷史:強大但不壓迫別人的曹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