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快速查找江蘇省吳江市的歷史沿革資料

快速查找江蘇省吳江市的歷史沿革資料

吳江:古代的松江,不叫鱸魚鎮。位於中國江蘇省最南端,毗鄰上海、蘇州、杭州三大名城,地處江浙滬交匯的金三角,是中國沿海地區和對外開放的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區域。吳江市北距蘇州16公裏,東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58公裏,距上海港70公裏,南距杭州113公裏。吳江氣候宜人,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擁有耕地70萬畝,水面40萬畝,自古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吳江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漁獵、農耕和紡織。吳江桃源馬家浜文化遺址距今6000多年。五代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設立吳江郡,至今已1090年。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吳江撤縣設市,揭開了吳江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氣候:吳江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7攝氏度(最高38.4攝氏度,最低-3攝氏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年平均降水量870.8毫米;;平均氣壓為1015.7百帕;年平均風速為3.2m/s;

風向:最常出現的風向是東南風(夏季),其次是西北風(冬季);無霜期200-240天;全年日照45%。

水文:近50年平均水位(吳淞高程)2.76米,地表平均水位3-3.6米..

土質:該地區屬於湖泊沈積平原,土質以粘土為主;地面續航能力6-10T/ m2。

吳江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北緯30度45分36秒-31度13分41秒,東經120度21分4秒-53分59秒。東臨上海市青浦區,南接浙江省嘉興市和桐鄉市,西臨太湖,北接蘇州市吳中區,東南接浙江省嘉善縣,東北接昆山市,西南接浙江省湖州市。全市總面積1176.68平方公裏(不含所轄太湖水面)。總人口77萬。

吳江壹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16攝氏度,年降雨量約為1000毫米,適宜農作物和水生作物的生長。它被稱為“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全市耕地面積70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油菜、蠶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蓮藕、芡實和茭白。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水域面積2.67萬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22.7%。太湖水產資源豐富,以大閘蟹、銀魚、白蝦為主。太湖白魚、南美對蝦、羅氏沼蝦、青蝦、鱖魚、加州鱸魚、鱖魚、甲魚等。吳江的畜禽養殖規模挺大的。近年來,鴕鳥、獺兔、鴿子、梅花鹿等名優新產品逐步引進。

吳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5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1,省級15。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味的同裏古鎮,以其“小橋流水”的古樸風貌,被譽為“東方小威尼斯”,以構思巧妙、布局獨特、魅力無比著稱。靜修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兩堂三橋”(嘉蔭堂、崇本堂和太平橋、吉利橋、長青橋)融為壹體,相得益彰。明清商業街、羅星洲、南國茶館、明珠塔、陳去病故居等都成為同裏風光的新亮點。與此同時,吳江聚集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如盛澤縣殘寺、震澤慈雲寺塔、劉莉莉伢子故居、松陵垂虹橋遺址等。吳江古運河風光帶、環太湖旅遊圈、小甸湖省級森林公園等,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迷人的景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遊覽和回歸自然的熱門去處。

城市建設進壹步加快。2002年共投資6543.8+0.2億元,壹批重點建設項目相繼竣工,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

在松陵城區,先後建成了3個景觀廣場,新開辟了5處公共綠地,增加了壹批園林綠化單位和住宅小區,全面改造了22條主幹道、河道綠地和松陵公園。截至年底,松陵城區綠地總面積達到341.8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2.46%,順利通過省級園林城市驗收。同時,完成了城區部分路段改造、陶珍公路、太湖繞城公路、227省道至臥灣坪改造、蘇嘉杭高速吳江互通、松陵至大觀園神塔公路建設等項目,完成了220千伏盛澤木蘭輸變電建設工程,完成了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區壹期工程;蘇州繞城高速吳江段基本完成路基、橋梁等前期工程,5萬噸盛澤汙水處理工程進入運營,“西氣東輸”壹期工程進入籌備階段,全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第壹屆新生,總投資9.22億元的區域供水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在積極支持市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鄉鎮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壹批鎮級重點項目相繼建成。

吳江簡介

吳江:古代的松江,不叫鱸魚鎮。位於中國江蘇省最南端,毗鄰上海、蘇州、杭州三大名城,地處江浙滬交匯的金三角,是中國沿海地區和對外開放的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區域。吳江市北距蘇州16公裏,東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58公裏,距上海港70公裏,南距杭州113公裏。吳江氣候宜人,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擁有耕地70萬畝,水面40萬畝,自古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吳江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漁獵、農耕和紡織。吳江桃源馬家浜文化遺址距今6000多年。五代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設立吳江郡,至今已1090年。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吳江撤縣設市,揭開了吳江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氣候:吳江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7攝氏度(最高38.4攝氏度,最低-3攝氏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年平均降水量870.8毫米;;平均氣壓為1015.7百帕;年平均風速為3.2m/s;

風向:最常出現的風向是東南風(夏季),其次是西北風(冬季);無霜期200-240天;全年日照45%。

水文:近50年平均水位(吳淞高程)2.76米,地表平均水位3-3.6米..

土質:該地區屬於湖泊沈積平原,土質以粘土為主;地面續航能力6-10T/ m2。

香香精心安排,

江歷史悠久。侯亮開平三年(909),設吳江郡,設松陵郡,屬蘇州。元二年(1296),吳江郡升為州,明洪武元年(1369),復為縣。清雍正四年(1726),鎮江郡位於吳江郡西部,吳江郡位於東部。1912吳江縣與震澤縣合並為吳江縣,隸屬江蘇都督府。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人民政權建立。全縣已劃分為8區,10區,9區,5區。1957,縣撤區並鄉,共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在全縣農村建立了20個人民公社,1962又增加了3個人民公社。1983,恢復農村建制,黎裏鎮、黎裏鄉合並,村治鎮。全縣7鎮22鄉,5鄉合並1985。從1987開始,全縣所有鄉鎮撤並建鎮。1992年撤縣設市,18鎮5鄉。到2004年,全市已完全撤村建鎮,松陵、盛澤、同裏、震澤、黎裏、王萍、徐璐、桃源、橫畈、七都共有10個鎮。

200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72186人,比上年增加2763人,其中男性384422人,女性387764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8%和50.2%。全市非農業居民231614人,全年出生4639人,出生率6.0‰;死亡5937人,死亡率7.6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9‰。

吳江人口以漢族為主,占全市總人口的99.82%,有回、壯、滿、苗、白、土、瑤、彜、畬族等26個少數民族,約1.55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1.8%。

吳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5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1,省級15。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味的同裏古鎮,以其“小橋流水”的古樸風貌,被譽為“東方小威尼斯”,以構思巧妙、布局獨特、魅力無比著稱。靜修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兩堂三橋”(嘉蔭堂、崇本堂和太平橋、吉利橋、長青橋)融為壹體,相得益彰。明清商業街、羅星洲、南國茶館、明珠塔、陳去病故居等都成為同裏風光的新亮點。與此同時,吳江聚集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如盛澤縣殘寺、震澤慈雲寺塔、劉莉莉伢子故居、松陵垂虹橋遺址等。吳江古運河風光帶、環太湖旅遊圈、小甸湖省級森林公園等,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迷人的景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遊覽和回歸自然的熱門去處。

古往今來,吳江人文薈萃,人才薈萃。從春秋到明清兩千年間,湧現出壹大批歷史名人。資料顯示,屬於吳江或長期居住在吳江的歷史人物有140多人。其中有春秋時期的,西漢時期的詞人晏基、晏著,西晉時期的文學家張,南朝梁、陳時期的訓詁家、畫家顧,唐代的文學家陸龜蒙,宋代的學者謝靖楚、謝濤,明代的史學家。近代誕生了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民主鬥士、愛國詩人柳亞子,革命烈士張迎春,國學大師金松岑,文學家範彥橋。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吳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呈現出鮮明的吳文化特色。吳江民間文學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尤其是高亢嘹亮的徐璐民歌,感情真摯淳樸,曲調優美清新,鄉土氣息濃厚,在吳中獨樹壹幟。民間舞蹈、傳統戲曲、民間工藝流派眾多,各有千秋。吳江人的主食以大米為主,雜糧只是用來調口味的。其中,盤龍餅、閩餅、麥芽餅、熏豆、震澤黑豆腐幹都是吳江有名的美食點。

  • 上一篇:研究新材料的歷史市場
  • 下一篇:漢字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