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教師節的文化病理學特征

教師節的文化病理學特征

壹、教師文化病理的內涵

二,傳統教師文化的病態表現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傳統教師文化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病態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封閉教室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教學生涯的壹個“方舟”。壹個又壹個教室就像壹座城堡,有城墻,有護城河,把老師們隔開。在單兵作戰、學科教學的傳統工作模式的慣性引導下,教師之間相互獨立。教師在教學經驗和技能上自給自足,處於對已有經驗的重復操作狀態。老師們不合作,彼此孤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依靠個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解決課堂上的復雜問題。“老師不想觀察和幹涉別人的工作,也不想被觀察。他們獨立處理自己的教學事務,很少有人過問他們的做事方式,老師也很少互相幹涉。”[4]他們很少花時間與同事分享想法、概念和新知識。這種“自主性”的代價,使得教師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被孤立的境地,導致教師不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教學創新的大門就此關閉。

2.派系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壹個學校群體中,與教師有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了派系教師文化。這種教師文化的特點是教師屬於分離的甚至是競爭的群體。在每個派系內部,老師們往往聯系緊密,在* * *裏的時間更多,享有壹定的觀點,追求相同的興趣,但很少與派系外的成員交流,關系冷漠,或者相互對立。不同派別利用各自的手段和方法在學校中謀求權力、地位和資源,各個群體形成了強大的合力,對其他群體表現出冷漠甚至敵視。現實中,派系文化很難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前景,因為教師的發展牢牢植根於教師在教育崗位上朝夕相處的同伴群體中,相互排斥阻礙了教師對外來創新的自我責任感,使得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或群體有保護傾向。

3.狹窄的競爭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學都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重要指標。教師為了超越他人或者保持競爭優勢,往往會采取互相隱瞞秘密,暗中較勁的行為。經驗分享只是壹種偶然和被迫的行為。由於不科學的評價取向,教師之間形成了不健康的競爭,導致了“消極的相互依賴”,進而導致了“對抗性的互動”或“破壞性的對抗”。在消極的互動中,個體不僅關註自己的成功,還會阻止別人比自己更成功。這不僅嚴重阻礙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也使教師難以體驗到相互鼓勵所產生的樂趣。

4.長期以來,由於傳統“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為中心,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師生之間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對話,導致師生之間存在壹定程度的隔閡。同時,在師生關系中,學生始終處於受教育者的地位。師生關系的密度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方式。相當壹部分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有很強的優越感。他們不願意主動接近學生,無法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在人格上淩駕於學生之上,擁有社會賦予的特權,以“絕對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體現了權威主義文化。

三,教師文化病態的原因

"文化是由歷史凝結而成的穩定的生活方式."[5]作為壹種穩定的生活方式,文化壹旦形成,就會對接觸這種文化的個體的生存起到決定性的制約作用,從社會和心理層面決定這個社會中人的生活方式。教師文化病態現象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社會文化傳統對教師文化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傳統作為壹種復雜的歷史成分,不僅為特定群體所傳承,而且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觀念和行為中,積澱了他們獨特的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教師文化作為壹個群體積澱的文化,必然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之中,並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祖傳秘方不會泄露”、“教會的弟子會餓死”、“妳不能把我心裏所有的都扔掉”這樣的觀念還是有市場的。受此影響,不知不覺中,老師也會形成“留壹手”的行為。另外,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教師中的各種潛規則大有市場。對於不同“關系”的人,采用不同的社會交易規則與之交流。對於競爭對手的建議,他們往往以“我不知道”的謙虛方式來回答或象征性地處理事情,更大範圍的知識享受只能是美好的願望。

2.辦學理念制約著教師文化的走向。“辦學理念是對學校整體發展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追求,是對學校未來發展的理想導向。它在文化氛圍中陶冶人的精神,凝聚人心,最終形成巨大的文化力量,推動學校改革,更新師生思維方式。”[6]辦學理念對教師文化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導向作用。如果學校以“每壹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辦學理念,根據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對中學教育的基本要求,發展學生的做人、求知、創新等基本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充足的營養和動力,為學生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處處體現壹種充滿關懷、關愛、積極向上的教師文化。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少數學生的深造做準備,教師的教育行為反映了壹種應試的教師文化。

3.現行的教師評價機制影響了教師合作文化的形成。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升學率是評價教師工作的依據。現行的教師評價體系往往只關註教師所教學生壹學期後或學生畢業時的考試成績。教師通過自己所教學生的考試成績贏得校領導、同事和家長的認可,獲得晉升的機會。同壹個學科的老師為了獲得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互相保守,教材和信息互相封閉。由於信息的封閉,教師往往局限於自己的教學經驗,甚至狂妄自大,這不僅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制約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雖然很多學校采取了集體備課等方式鼓勵教師間的合作,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對教學進度的把握,根本沒有實質性的交流內容。這種崇尚競爭的評價方式限制了教師之間的真誠合作,使教師很難體驗到相互鼓勵的樂趣,教師之間也沒有新思想、新觀念的交流和啟發,這也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進步和發展。

第四,現代教師文化的建設

教師文化的病態現象不僅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影響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有效培養。學校管理者必須加強對教師文化病理的認識和控制,促進積極健康的教師文化的形成。

1.營造教師文化形成的學校文化環境。人是文化人,生活在壹定文化環境中的人,總會受到周圍文化環境的影響。學校教師長期生活在學校中,學校的文化環境對教師文化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楊叔子先生認為,辦學其實就是壹種氛圍,是壹所學校特有的學校文化。環境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人的行為和觀念,良好的環境可以引領壹個人成長,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可以激發人的工作熱情。因此,在教師文化建設中,要以人為本,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為教師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另壹方面,要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促進教師良好行為文化的形成。通過營造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可以優化教師文化,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在教師工作質量的評價中,要淡化分數至上的觀念,強化師生感情。其次,在教師人際關系的評價中,要淡化個體之間的競爭意識,加強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和學習,加強團隊合作。再次,在教師工作方法的評價中,要註意評價的多樣性,避免單壹的評價模式,努力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

2.培養教師的教育信念。

“信仰是人們自覺評價和規範自己行為的內在決定力量,是壹種穩定而持久的心理品質。信仰壹旦形成並成熟,就會成為支配行為的決定性力量,在心理和行為上對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7]“教育信仰是人們確認、認同、堅信和執著追求的教育思想和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是人生信念和社會信念在教育理念上的折射”。[8]它是在教師對自身工作認識不斷加深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是教師自我成長和提高的強大精神力量,決定著教師教育的方向。只有具有堅定教育信念的教師,才能激發他們對事業的熱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因此,要促進教師文化的形成,首先必須從教育信念入手,幫助教師形成開放的、動態的、適應性的、和諧的教育信念體系,而教育信念的提升也是幫助教師轉變角色、實現從“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變的重要標誌。

3.人本管理體系的規定人本管理是“科學、人文、文化管理的融合”。[9]它是壹種以人為恢復前提的人本管理,其管理機制滲透著文化管理的思想,是建設高質量教師文化的制度保障。首先,要讓管理者和教師心理相容,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在和諧的人際環境中,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調動。作為知識群體的教師,人們更註重自由、情感和存在的價值,更註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溝通和信任。但是,人的意識並不是壹開始就存在的。個體意識的提高,良好群體氛圍的形成,往往依賴於規章制度的約束。忽視制度管理,教師的思想還沒有達到自律的境界,往往不能保證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只有加強制度管理,教師遵守規章制度才能從壹開始被制度束縛,經過壹定時間的堅持和形成習慣,遵守規章制度就會成為壹種自覺的行為,從而進壹步促進良好教風和校風的形成和鞏固。

4.塑造良好的教師合作文化“教師要相互傾聽,凝聚合作的文化氛圍,相互學習,分享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最終形成* * *同體、合作的文化,從而提高教學。”[10]教師合作文化是教師群體成員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發展、體現團隊精神的文化。合作教師文化必須建立在可靠和相互支持的學校環境基礎上。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可以形成積極的態度,主動發展,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促進教師合作小組的形成。壹是* * *相同的活動和任務。給教師布置同樣的只有通過合作才能解決的任務,通過這些活動促進教師形成合作意識,進而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二是組織協調。通過加強教師的組織關系,形成教師合作的外部紐帶,使教師產生融合的思想。三是教師之間的協調。* * *同樣的活動和任務不能由個人單獨完成。塑造教師合作文化的目的是鼓勵教師相互交流,鼓勵教師分享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培養教師的合作意向和感情。

5.營造民主的教師對話文化和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是形成優質教師文化的基本條件。努力營造校內外和諧的對話氛圍,通過對話激活教師的內部知識,使個體知識形成動態開放的結構,使教師形成學術討論、工作分析、問題交流等良好的親和行為。首先,在教研活動中形成“對話文化”,通過鼓勵教師與課程對話、教師與課題對話、教師與專家對話、教師與教師相互對話,營造自由交流、百家爭鳴的“對話文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其次,教師和學生應該進行平等友好的對話。沒有交流,就沒有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思維經驗和知識,實現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良好的師生對話氛圍必然會成為影響教師間合作文化的催化劑,促進教師間真誠、自覺、自然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參考

  • 上一篇:《詠史》第二部最後四句用了哪些歷史典故?詩人用這些歷史典故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為什麽中國文化能延續幾千年而不中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