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雖然學習也包括好的工作、素質、文化,但目的壹定不能定為這些無足輕重的“微量元素”。我上面說過,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高尚和完美。下面給大家分享壹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的總結,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1

第四章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

壹、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靠近原材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業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動力和技術:在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行業,工資占產品成本的比重較高(勞動密集型行業),工廠應該設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產業應該靠近教育和技術先進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合作條件:包括生產合作和社會合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註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工業布局中的環境因素;

①風向,分為三種情況:有空氣汙染的工廠應位於居民區主導風的下風向,季風與吹向垂直的方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②水源:有水汙染的應位於居民區下遊,生產中對水質要求高的應位於居民區上遊。

③離城市的距離:有汙染的不能位於城市內,有空氣汙染的要位於城市熱循環圈之外。

2、工業區位變化的因素:

(1)原材料對工廠的影響在逐漸減弱,而市場對工廠選址的影響在逐漸加強。理由:工業用原料範圍越來越廣,運輸條件改善。

(2)交通:沿江沿海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產業的吸引力非常大(近年來壹些發達國家的交通已經相當完善,交通已經不是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和通信網絡的可達性作為壹個工業區位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導向的類型

(1)面向原材料的類型:

①行業特點:原料長途運輸不便或原料運輸成本高。②選址原則:靠近原料產地。③主要工業部門:采礦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2)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耗能大。②選址原則:靠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業部門:有色金屬冶煉廠。

(3)市場導向:

①行業特點: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成本高。②區位選擇原則:靠近產品的消費市場。③主要工業部門:瓶裝飲料、家具制造、印刷、石油加工等。

(4)勞動力導向型:

①行業特點: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②選址原則:靠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③主要工業部門:普通服裝、電子組裝、包帶、制傘、制鞋工業等。

(5)技術導向型:

①行業特點:技術要求高。②選址原則: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③主要工業部門:集成電路(微電子)和精密儀器。

第二,工業區的形成

產業環節:①生產環節。②空間聯系。③信息連接。

1,產業集聚與產業區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的分配等。

(2)集聚效益——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成本和能耗。

(3)共同利用工業區內的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4)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汙染問題。

2.產業分散與產業區域聯系

(1)產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比如跨國公司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區位)。

(2)兩種類型的產業分散:

①產品輕、小、貴。

②產品極其復雜,比如飛機。

(2)產業分散的條件:

①現代交通工具——方便、快捷、便宜;

②現代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三。主要工業區

1,傳統工業區

(1)概述:

①分布:德國魯爾,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遼寧中南部工業區。

②形成條件:豐富的煤、鐵資源。

③工業部門: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

④繁榮時期:從第壹次工業革命到二戰結束。

⑤特點:生產規模大,資源消耗大,環境汙染嚴重。

(2)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豐富的水源。

③交通便利。

④廣闊的市場。

(3)魯爾衰落的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壹。

(2)煤炭能源的地位正在下降。

(3)世界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影響。

⑤環境汙染嚴重。

(4)魯爾區的修復措施:

(1)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②調整產業布局。

③擴大流量。

④發展科學技術。

⑤消除汙染,美化環境。

2.新興工業區-意大利工業區

(1)生產特征:

(1)主要是中小企業和輕工業。

②分散的生產過程。

③資本集中度低。

④分散在農村或小城鎮。

(2)生產模式:中小企業聚集的產業社區模式,形成了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

3.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高科技工業區)。

(1)高科技行業特點:

①員工具有較高的知識和技能水平。

②產品更新周期短。

③研發成本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2)“矽谷”的區位條件:

(1)區位優越。

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③有高等院校。

④交通便利。

(5)軍令(美國獨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第五章交通布局及其影響

壹、主要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運量大,速度快,運價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但成本高,占地廣,金屬材料消耗多。適合大規模長距離運輸。

2.公路運輸:機動靈活,適應自然條件,周轉快,裝卸方便,但體積小,成本高,運費貴。適用於小批量、短距離運輸。

3.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運輸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合大規模長距離運輸。

4.空運:最快,但投資大,量小,運費最高。適用於運輸急需、昂貴、體積小的物品。

5.管道運輸:損失小,連續性好,運量大,但投資大,靈活性差。適用於氣體和液體輸送。

二、交通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2.區位因素的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①水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2)土地條件(建港條件、腹地條件、依托城市)。

4.機場建設:

(1)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保證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保證地基的穩定性;

③避開低濕度地區;

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地廣人多,城市有煙幕。

5.鐵路建設:

①區位因素:交通網絡布局合理;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穩定和繁榮;先進的技術是保證。

②意義:促進工業生產;加快區域發展;加強工業、農業和城鄉之間的聯系;促進文化和科學交流;促進民族融合和交流;它有利於政治統壹、國家安全和鞏固邊防。

6、公路路線選擇原則:

①平原地區:少占良田,避開沼澤,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市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彎成之字形,山谷中的道路要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區。

線路的大致走向取決於經濟因素,而某壹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第三,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住區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沈降的影響

(1)交通與聚落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商業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聚落。

(2)交通和住區的空間分布

(1)交通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運輸為主,聚落布局近水;北部以陸路交通為主,居民點多靠近主幹道等交通要道。

(2)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部地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塊狀,形狀較為規則,道路呈棋盤狀。南部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呈帶狀布局。

(3)交通和城市分布:河運的起點和終點以及與其他交通線的交匯處往往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等。

2.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利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聚集在高速公路與城市的交界處。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市場、大型超市等出現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的地方。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和人們出行範圍的擴大,壹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了。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和無人售貨都得到了發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第六章人文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壹、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狩獵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恐懼和依賴;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完全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尋求人地和諧--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不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綜合利用,尋找新的替代品。

2.環境問題的原因

①人口壓力;②資源利用不合理;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1)人力資源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的消耗率超過其再生率;

(2)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更嚴重。原因在於:①環境受到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2)經濟技術水平低,環境保護能力不足;(3)發達國家將汙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重大環境問題——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1,環境汙染:

(1)空氣汙染:全球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汙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運輸。

(1)全球變暖——由燃燒大量化石燃料引起。

主要的溫室氣體是CO2、CH4、N2O和O3。火山灰和植樹造林可以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加,耕地和草地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減少。

(2)酸雨(霧、雪)——燃燒大量礦物燃料導致的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土壤、生物和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由制冷劑氯氟烴引起。

(2)水汙染:工業廢水;農業汙水(來自農藥和化肥);生活汙水(各種沖洗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汙染:

(4)固體廢物汙染:工業廢物、農業廢物、建築廢物和城市固體廢物。

危害: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和健康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滅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

生態平衡的破壞——生物物種的減少,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的速度越來越快。熱帶雨林發生大規模滅絕。

生物學的作用:①經濟上——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和工業原料。

(2)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形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森林砍伐、過度捕撈、環境汙染。(外星人入侵也會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食物鏈斷裂,生態平衡失衡。

(2)破壞森林資源——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伐木、開荒、采礦、拾柴、放牧、空氣汙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功能:經濟功能——提供食物、水、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碳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海造田減少了湖泊和海灘的面積;水體富營養化削弱甚至喪失濕地功能。

(4)土地荒漠化

①荒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萎縮導致的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區:幹旱、半幹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幹燥,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大風(大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爆炸導致過度耕種、過度砍伐、過度放牧、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4)主要防治措施:

壹、控制人口: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運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區:封沙種草(外圍);植樹造林(邊疆);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

◇缺水地區:用木柴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阻止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從多方面解決能源問題,如發展新能源、營造薪炭林、建設沼氣池、推廣節柴竈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進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河流上中下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既要考慮上中遊的發展,又要考慮下遊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中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綠洲(有水灌溉的沙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原因:人為因素:耕作技術落後,灌溉不合理(漫灌)。自然方面:氣候幹燥,蒸發強烈,表面容易積鹽。

第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基礎)、經濟(條件)和社會(目的)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公平原則:代際公平、人與動物公平、不同國家和地區公平。

②可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性原則:地球是壹個整體,區域性環境問題往往會演變成全球性問題。區域決定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協調。

(4)措施:發展循環經濟。

(1)在工業中開展清潔生產:傳統的產品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只註重末端處理。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的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2)農業方面發展生態農業,如混合農業、池塘農業、立體農業等。

第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1)巨大的人口壓力: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發展快,資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汙染從城市向農村迅速蔓延,生態破壞範圍仍在擴大。生態危機區分布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的東部地區。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3月,國務院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私人村莊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農業結構調整:從單壹的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重點,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3)拓寬來源,發展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自稭稈、人畜糞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總結整理高中地理必修的兩個知識點。

★2020年高中地理兩個必考知識點匯總

★高壹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壹地理必修的2個重要知識點。

★高中必修地理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總結整理高壹地理必修的兩個知識點。

★初三地理兩個必學知識點的總結。

★地理高壹必學的2個知識點。

★高中必修2地理知識點復習

  • 上一篇:從冰河時代到科技時代有哪些時代?
  • 下一篇:歷史上最著名的人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