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山東濟寧地理水系歷史概述

山東濟寧地理水系歷史概述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黃淮海平原與山東省中南部山區的交界處。整個地形東高西低,西部平原平坦,南部湖泊秀麗,東部丘陵起伏。東邊有兩條大河,壹條叫泗水(泗河),壹條叫文水(大汶河)。這兩條河流是構成這壹地區的主要地理要素。

太乙山腳下有壹條南北向的斷裂帶,沿這條線由於地殼過度沈降形成壹個低窪帶。大約11000年前,由於地球進入晚冰期,氣候變暖,海水上漲,濟寧西部和整個華北平原大部分淹沒在汪洋大海中。

直到大約7500年前,海水開始退去,在裸露的大平原中間形成了壹個大湖,古代稱之為小野澤。小野澤東壹直在嘉祥城附近至今,北至王楠、梁山、鄆城,南至巨野縣,即“百裏方圓”。

當時西方的很多河流都流入小野澤,包括古代壹條比較大的河流叫吉水。吉水發源於開封、商丘,壹般沿黃河南岸向北流經定陶、菏澤,流入奧諾澤。這條河在梁山附近出現後,流經固戍城,轉向東北,經東阿、濟南入海。

文水發源於泰國萊山,流經泰安、東平,在涼山東北與古吉水匯合,東與吉水壹起入海。泗水在東南流經路橋、南陽、魚臺,轉向南,經胡靈、沛縣東、柳城、徐州,再南下淮陰與準河匯合,向東入海。

在歷史記載的幾千年裏,這兩條河流有著非常穩定的流量和豐富的水資源,這使得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可以從事水上活動。司馬遷《史記·龔宇本紀》記載“浮於霽水”(船從古霽水到北方雒河再到黃河),“浮於淮泗”,“浮於溫泗”,也就是說,在龔宇時代,就已經是與河流相連的航運水網了。

春秋時期,著名的吳王夫差開渠(即連接長江和淮河的江淮運河)。應魯國要求,65438+萬大軍從水溝乘船到淮陰古泗水水道,壹路北上,在萊蕪艾陵大敗齊國。吳王有了這個經驗,第二年就開了合水河(即魚臺到定陶的運河),再次率軍經固始水到魚臺,再沿合水河到定陶,再轉到今天商丘西南“黃池”的吉谷上遊,與晉國爭奪中原霸權。

秦漢時期政治中心西移,以上河流都成為向關中進貢的重要水路。隋唐時期,楊迪開通了濟渠,將南北運河移至開封,濟寧處於次要地位。

在此期間,由於黃河泛濫,西部地區的地貌發生了變化。自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張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後,菏澤周邊地面普遍淤塞,小野澤大部分淤塞,原有水系完全淤塞,被打亂。

北宋時期,只剩下小野澤東北角的兩山坡和王楠附近的毛都湖。當時有壹條河是人工開鑿的(因河寬50尺而得名),在開封府經過、曹吉、雲後進入水下段,以此向京都進貢(年水運量約60萬石)。

北宋末年,黃河奪淮,張武河全部淤塞。同時,梁山泊和毛都甸湖淤塞,只剩下梁山泊東北角的壹個鞍山凹陷。發源於東部山區的兩條大河泗水和文水,變化不大。文水仍在東平附近大轉彎,沿吉谷水下段向東北流動(集集水下段改名為大清河,集水之名不再出現)。泗水仍按原路線流動,但宋末以後,黃河從徐州奪取泗水,進入淮河,於是古泗水改在徐州以西,流入黃河。

雖然這兩條河流的下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黃河淤積的影響,但這條天然水道有“大江截流,水漲船高”的優勢,所以頑強地維持著通航。

元朝定都北京後,在南北大運河重開時改道山東,使濟寧的地理水系和自然面貌發生了壹系列新的變化。

  • 上一篇:學習部門個人年度述職報告
  • 下一篇:人類文明在地球上出現過多少次?如果有,那些文明發達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