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鄧州附近哪裏好玩?我想出去跑步。

鄧州附近哪裏好玩?我想出去跑步。

鄧州市文物古跡眾多,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如太子港、八裏崗和黑龍廟。毛、聶陽、狀元、安中、樂城、臨潼等古城遺址;秦漢組,南北朝時期的彩色畫像磚;傅生寺塔、化州書院、鄧國侯和吳李陵等名勝古跡;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範仲淹曾任鄧州知府,在化州書院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1985年5月,在傅生寺塔下的地宮中發現了金棺、銀梳和遺物等稀世珍寶,特別是在鄧州。

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遠近。

著名的“臺灣省村”有2300多人,其中約60%是臺灣省高山族後裔,在這裏生活了300多年。鄧州臺胞村臺胞眾多,歷史悠久,在中國大陸獨樹壹幟。

臺灣省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黃庭將軍率十萬大軍叛逃清朝。在去北京的路上,他奉命沿路屯兵,最後五個營在鄧州紮營。依那斯羅、迪莫道、安都斯切、安達依魯等5名士兵在部隊定居,並與當地漢族婦女結婚,分別改姓陳、周、蔡、黃、林。在三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五姓後裔繁衍壯大,但他們的壹些風俗習慣並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臺灣省村”

傅生寶塔

傅生寺塔位於鄧州市十字街西南50米處。是七級八角仿閣樓磚塔。平面八角形,塔門朝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磚砌成,內外墻用白色砂漿勾縫,內部用紅粘土粘結。塔身自下而上逐漸減小,其外廓剛柔並濟,造型優美,具有明顯的宋塔特征。這個地下宮殿是河南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修復這座塔時發現的。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發掘工作於1988年7月和8月進行。通過發展。地宮內發現金棺、銀梳、佛骨、佛牙、佛舌等28件稀世珍寶,蜚聲海內外,對古代科技史、美術史、宗教史、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穆斯林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於明代,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間,面積1,000余平方米,石碑8塊,木匾21塊,並非明代兵燒。清道光二年(1736)和道光四年(1825)重修。歷經滄桑,有9座小教堂、滿月樓、滾動條,是伊斯蘭教寺廟中獨壹無二的建築。它們被用來觀察月亮,閱讀聖書和齋戒。整個建築雕龍繪樓,八角形精致巧妙。朝拜殿、望月樓、卷簾門以鉤形結合在壹起,給人以寬敞莊嚴的感覺。現在由鄧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管理。

積炭山山俱樂部

吉潭山陜會館位於城東20公裏的吉潭鎮中學院內。它是鄧外地商人的聚會場所。也用於拜神感靈、祈福消災、信息交流、接待商人、停放物品。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鄧州修建的俱樂部多達15家。在這些俱樂部中,以吉潭的“杉杉俱樂部”最為精致。殿內有大殿、禮拜殿、戲樓、鐘樓、鼓樓、春秋塔、石牌坊,雄偉壯觀。汲灘鎮靠近湍河,趙河在此入湍河,東鄰新野上莊、王集鄉。全鎮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湍河從西邊的後灣進入,趙賀河從北邊的裏窪進入,在後灣匯入湍河,向東向南,穿過刁地,進入新野縣城。清代湍急河深,汲灘鎮是鄧州水路貨運集散地,十分繁華,有“小漢口”之譽。所以當時山陜會館的經濟非常活躍,大量的商人聚集在這裏。現存的山陜會館,中線有三個滾棚,三個正廳。正殿兩側各有兩間陪房,形成壹個整體,都是磚結構。正房全出前後檐,倚山歇息。棚深8.7m,長11.6m,高7m。前面有壹個平臺,高0.5米,寬4米,長9.5米。正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正殿之間有近2米的距離,屋檐相連,結構緊湊,高大雄偉,層次分明,保護良好。

化州學院

位於鄧州古城東南角的華州書院,是壹所歷史悠久的名校——華州書院。該書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範仲淹,因“慶歷新政”未能實施而被鄧州人所知後,為培養人才而創辦的。清六年(1046),應摯友滕之邀,在化州書院寫下了名篇《嶽陽樓記》。龔凡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世人千古絕唱,化州書院名揚海內外。“壹代名師傳承百年香。”當年的龔凡,興學重教,培養出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人才,為未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樂極生悲”的精神流傳千古,開創了未來的新篇章。古老的高等學府正踏著歷史的腳步,隨著改革的浪潮迎來新世紀的春天。鄧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揚龔凡"憂喜"精神為先導,以打造豫西南中等城市為目標,以發展鄧州經濟為基礎,做出了恢復華州書院的決定。這是壹項傳承歷史文化傳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政工程,必將惠及今天,受到後人的青睞,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壹致擁護和支持。化州書院修復工程於2002年4月1日開工,目前整個工程已經完工並對外開放。項目占地面積8.4萬平方米,包括馮春館、馮春館、圖書館樓、先聖寺、藍秀館、範文正公祠、名人館、百花洲、碑林、碑廊、陶園、南門、化州園等建築和景點。工程建設源於歷史但高於歷史,項目富有內涵和文化品位。

五裏鐘遺址

我的離墓,位於鄧州市東南2公裏處,屬於城郊鄉(現團河辦事處)的壹個行政村,又名“五離墓”、“五女墓”。相傳為春秋時期的鄧墓,是鄧州市最早的墓葬。1957被原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左《春秋傳》;“魯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鄧在山東離朝”。

離任期間,大力發展農業和桑業,鼓勵冶鐵鑄造。“登勢鑄劍”壹度名揚天下,並廣泛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鄧國曾崛起於民族之林,是鄧國史上壹位卓有成就的君主。

我死後葬在鄧州東南五裏中村,距今兩千零六年多。他的墓是鄧州古墓中最早有名字的墓。因此被稱為“鄧州第壹墓”。

  • 上一篇:2.1管理理論發展的四個階段
  • 下一篇:第八部歷史第三章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