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諸葛亮的軍事和歷史地位如何?

諸葛亮的軍事和歷史地位如何?

史書中對諸葛亮的記載最集中的是陳壽所著的《諸葛亮傳》,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諸葛亮的生平,而且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很詳細。

此外,在《先主傳》、《後主傳》等三國其他人物傳記中,也可以收集到關於諸葛亮的零星記載。之後,裴松之為《三國誌》作了註釋,使史料在原有基礎上更加詳實,為還原壹個諸葛亮的歷史真相提供了重要參考。

諸葛亮,又名孔明,東漢時生於楊度瑯琊。祖師爺諸葛豐在西漢受到漢元帝賞識,被提拔為光祿大夫。

《漢書》七十七年,諸葛豐說“以明經為郡文獻,名獨正”。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玨是東漢時期泰山的壹個縣官。可見,諸葛亮並非如他後來在《師表》中所說的“原是布衣”,而是出自壹個政府官員之手。

良好的家庭背景並沒有為諸葛亮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相反,諸葛亮從小就開始逃避戰爭。

諸葛亮的童年處於東漢末年社會大動蕩時期。這段歷史時期,統治者愚昧無知,生活奢靡腐敗,統治階級內部宦官、外戚、官僚爭權奪利,政治極不穩定。

此外,社會矛盾也在增加。地主豪強的勢力越來越大。

據史書記載,這些人“以身為君主為榮,權力僅限於服從命令。”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民生活的艱辛。他們整天工作,但總是吃不飽穿不暖。如果他們再遇到饑荒,情況會更加悲慘。

黑暗的社會生活和尖銳的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全國農民起義的爆發,然後戰爭演變成軍閥混戰,諸葛亮的家鄉自然也受到了戰爭的影響。

諸葛亮的父親在他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讓原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艱難。因此,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們跟隨他的叔叔諸葛玄到張羽生活。

《三國誌·諸葛亮傳》中有記載:亮早年孤苦,為太守,受其父宣為袁術所賦,宣與梁棣均為官。

然而時間不長,朝廷派朱浩接任諸葛玄太守壹職,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等家人投奔在荊州任職的劉表。

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定居隆中。

相比北方頻繁的戰亂,荊州戰事較少,局勢相對穩定。這使得諸葛亮暫時避開了動蕩的戰爭環境,能夠靜下心來,學會思考。在隆中十年,諸葛亮除了“耕田”謀生,還讀了很多書,和有識之士談古今之事,談自己的誌向。

《魏略》記載,梁在荊州,建安初年與、、孟在潁川遊歷。他們三人都在駕輕就熟地幹著,但只有梁壹個人看著。每天早上和晚上,我都很平靜,經常用膝蓋尖叫,我對那三個人說:“妳們三個人可以去縣刺史那裏。”那三個人問他要去哪裏,爽朗卻笑而不語。後思念家鄉,想回到北方。他爽朗地說:“中國是士大夫。為什麽在家鄉旅遊?”

讀《望綱》,是求治國之道;有個朋友問諸葛亮的誌向,諸葛亮只是笑而不答,因為諸葛亮有更大的賞賜。“故裏之行何以為惡”的語言,表現了諸葛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

諸葛亮雖然生活在隆中,但他始終關心國家的局勢,以家國情懷思考國家的未來發展。十年的隆中對學習,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社會,分析形勢,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見解。

諸葛亮在漫長的中學時代結交了許多名人,為自己編織了壹張廣泛的關系網。

荊襄地區有許多著名的學者,東漢末年的動亂促使更多的人在這裏定居以逃避戰爭。壹時間,荊州成了四海豪傑群居之地。諸葛亮在隆中期間積極廣交朋友,接觸各民族,與荊州許多名門望族和有識之士建立了密切的關系。

崔、徐庶等人學識淵博,諸葛亮經常和他們壹起學習、討論。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伴隨著諸葛亮成長,在諸葛亮的學習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時,黃、龐氏、蒯氏、馬氏、蔡氏、等都是荊州的大家族。他們不僅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而且與各種政治團體都有聯系。諸葛亮與這些家族建立了聯系,很快提高了自己的聲望。諸葛亮的“臥龍”稱號出自龐德公之口,後來聲名鵲起。

此外,接觸這些人也有助於諸葛亮準確及時地把握政治動向,更全面地分析形勢。

建安十二年,在好友司馬懿、徐庶的極力推薦下,當時因戰敗暫居新野的劉備三拜訪了住在隆中的諸葛亮。

《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先人開悟,三人行我見。”

諸葛亮在會見劉備時,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指出曹操的兵廣勢大,不可急於與之抗衡;孫權盤踞江東壹帶,地勢優越,民富難尋。劉備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從荊州這壹薄弱地區入手,以此為據點,進而奪取西川,形成劉、孫、曹三足鼎立之勢,最終入主中原,復興漢朝。

這壹思想方案得到了劉備的充分肯定。在劉備的再三邀請下,諸葛亮終於決定出去協助劉備完成大業。諸葛亮27歲步入仕途,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諸葛亮出山後,壹心撲在劉備身上。在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中,諸葛亮在外交和政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劉表。不久劉表病逝。劉表的兒子劉聰向曹操投降,劉備被迫拋棄妻兒,帶領少數人逃到夏口。在緊要關頭,諸葛亮請求派使者去吳棟勸說孫權聯合起來反對曹。諸葛亮以其過人的智慧和靈活的政治頭腦,最終成功說服了吳渚。

據史書記載,孫權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後,大感欣慰,當即調遣水軍三萬,“繼亮點子,拒曹公”。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放火燒了曹的船,打敗了曹,贏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爭。

劉備乘勢收江南四郡,為自己的政權站穩了腳跟。戰後,為了穩定局勢,諸葛亮被任命為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縣,調其稅以放逐軍隊。”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聽說曹操要攻克漢中。他擔心益州會失陷,於是派法正去荊州邀請劉備去征服張魯,以確保益州的安全。劉備率軍入川,諸葛亮、關羽奉命鎮守荊州。

因為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十年,對荊州的情況非常熟悉。同時荊州也有諸葛亮結交的士紳朋友。因此,劉備征戰期間,諸葛亮留在荊州起到了鞏固後方、支援前方的重要作用。

建安十九年,諸葛亮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帶領趙雲、張飛等將領入蜀,幫助劉備攻占成都。

成都平定後,諸葛亮擔任軍師、將軍,掌管左將軍府事務。後來劉備出去打仗,諸葛亮經常被允許留在成都,補充前方的糧草和兵員。

建安二十六年,也就是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張飛死後,他擔任校尉。

從諸葛亮出山到劉備去世的十五年裏,諸葛亮並不像小說裏說的那樣,是壹個時刻在前線,整天研究兵力安排的軍事家。實際情況是,在蜀漢政權建立期間,諸葛亮主要從事外交和政務活動,扮演政治家的角色。

他前往江東,成功與東吳締結友好條約,消除了劉備政權在東部的隱患,為政治穩定和蜀漢政權的建立尋求了更好的政治環境。

此外,在戰役中,諸葛亮往往承擔著鞏固後方的重任,這也能顯示出諸葛亮處理政務的過人能力。

彰武元年,劉備起兵攻克吳棟,為關羽報仇,但在夷陵之戰中被擊敗。劉備得了抑郁癥後不久就死在了永安縣的永安宮。臨終之際,劉備把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並告訴諸葛亮:“幹兒子能幫就幫吧;如果是無能,可以自己拿。"

諸葛亮聽後感激涕零,答應“竭盡全力,報效忠節”,壹生輔佐少爺。

劉備之死,使蜀國陷入內憂外患:少主年幼,不懂人情世故,無法親自管理國家大事;東征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大削弱了國家;周邊壹些郡縣趁機發動叛亂。

諸葛亮在危機中承擔了鞏固政權、穩定局勢的責任。先封武鄉侯,後任益州牧,親自處理蜀國政務。

此外,諸葛亮還派鄧騭前往吳棟,與吳棟重修舊好,緩解蜀國的戰爭壓力。

為了改變國內戰後的衰敗,他采取“耕者有其谷,閉關鎖國”的政策,大力推動農業發展。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下,平定了叛亂,掃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憂。

在劉備剛死後的幾年裏,諸葛亮盡力幫助少爺穩定政局;頒布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通過結盟、綏靖、平叛等手段,為蜀國營造壹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他為使遭受重創的蜀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得以恢復做出了巨大努力,為蜀漢政權的鞏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蜀漢建國五年,諸葛亮抓住北魏新皇帝上位,朝鮮局勢不穩的時機,決定北上。

第二年春天,諸葛亮派趙雲、鄧騭領兵駐紮在吉居谷,給魏軍壹種縣城將被顧頡攻取的錯覺,但他親自率軍攻打岐山,安定、天水、南安三縣很快向蜀軍投降。

但由於馬謖在街亭駐紮時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軍隊被魏國大將張合所破,戰略要地失守。諸葛亮只好率軍回漢中。

那年冬天,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攻打陳倉時,遭到魏國大將曹真的頑強抵抗,最後因糧盡而回。

建興七年,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攻占了尹平和武都兩縣。

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率軍攻祁山,發明了“牧牛”運送口糧。六月,他因缺乏口糧再次撤退,並在返回途中伏擊了前來追擊蜀軍的魏將軍張合。

連年的戰爭使蜀國疲憊不堪。建興10年至12年,諸葛亮在國內實行“停學者勸農”、“教兵講武”的政策,發展生產,增強軍備戰鬥力。

經過三年的準備,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開始了第五次北伐的征程。

諸葛亮從顧頡率領壹支軍隊駐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的軍隊對抗。為了和魏軍長期作戰,為了解決口糧問題,分兵屯田,發明了流動的馬匹用於運輸。在與魏軍僵持了壹百多天後,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而死。那年諸葛亮54歲。蜀漢的北伐以諸葛亮的死而告終。

據諸葛亮生前所言,諸葛亮葬於漢中定軍山,謚號為忠君侯。

縱觀諸葛亮的壹生,可以發現諸葛亮在中學時期的主要狀態就是耕田、讀書、結交名士,完全是壹種文人的生活方式。

劉備的草堂之行是諸葛亮壹生的轉折點,開啟了諸葛亮進入仕途的大門。諸葛亮的政治生涯以劉備之死為分界點分為兩個階段。前壹階段,諸葛亮主要從事外交活動和後方根據地建設,為建立蜀漢政權做準備。後期諸葛亮除了協助後者處理政治事務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北伐上。這壹時期,諸葛亮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治軍的傑出表現,他本人也是賞罰分明,“非禮勿視,非禮勿視”;其管理下的軍隊可以有嚴格的軍紀和進退。

至於帶兵作戰的能力,陳壽認為:“丐幫要靈活,不是他的長處。”

在《三國誌》等史書中,諸葛亮是壹個有治國能力的政治家,是壹個善於指揮軍隊但缺乏智謀的軍事家,是壹個博學多才的學者。當然,關於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形象,也有壹些爭議。

  • 上一篇:中國和印度的關系
  • 下一篇:有趣的外國歷史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