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天寧寺,傳說中的古寺

天寧寺,傳說中的古寺

陳辰攝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北京廣安門北部。建於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時期,當時命名為“廣林寺”。隋仁壽二年(602),改名“紅葉寺”。唐朝開元年間改名為“天奴甲”。金大定二十壹年(1181),改名為“大萬安寺”。到了元代,寺廟幾次被火燒毀,幾乎沒有寺廟建築。該寺於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宣德十年(1435)改名天寧寺,正統年間改名光山譚潔。到了清代,又改名為天寧寺。

天寧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寺廟之壹。只有修建於西晉的潭柘寺和修建於十六國後趙時期的紅螺寺比天寧寺還要古老。

在中國大陸,有五座天寧寺:壹座是北京天寧寺,始建於北魏;第二個是山西平定縣天寧寺,始建於北宋。第三個是江蘇省常州市的天寧寺,始建於唐代。第四是江蘇省揚州市天寧寺,始建於東晉。第五,浙江省金華市天寧寺始建於北宋。

北京的天寧寺坐北朝南。山門正中為石拱券門,券門兩側各有壹石券窗,券門上鐫刻“築天寧寺”的金匾。穿過山門,進入正殿所在的院落。天寧寺的正殿叫結印寺,也是寺內的英雄殿。“戒音”是佛教術語,意為引導和教導。根據佛經記載,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世界上就已經有佛了——“接道士”,也就是釋迦牟尼的師父,中國壹般稱之為燃燈古佛。傑音寺後面有壹座古塔,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1988年,天寧寺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辰拍攝的天寧寺塔磚雕照片

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建於天慶九至十年(1119-1120),是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之壹。在這座磚塔中,還包裹著壹座隋塔。相傳隋仁壽二年(602年),阿羅漢送給文帝壹箱舍利子,裏面有幾十件舍利子。漢文帝將它們分發到全國各地,並命令他建造壹座塔進行崇拜。其中壹條,讓幽州(今北京)的和尚石保彥帶回紅葉寺(今天寧寺),建塔以保平安。這就是天寧寺塔的由來。隋代天寧寺塔為木塔。遼代時,此磚塔建於隋塔之外。天寧寺現存的清乾隆年間的《禦制重修天寧寺碑》記載:

在首都廣寧的門外,有趙體廟,中間有壹個漂浮的人物,高十多英尺。考土支建於隋朝,寺名鴻業,僧人們躲在佛塔裏。

天寧寺塔建在壹個大的方形平臺上,用磚砌成。塔座是兩層八角雕獅坐佛的底座。然後是三層蓮瓣托起塔。塔身隱為券門,直窗,浮雕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裝飾,形象生動。然後是十三層密檐,無門窗,是典型的遼金密檐塔造型。

天寧寺塔有兩大奇觀。首先是三層蓮瓣,有360個蓮瓣。過去,在每個月的第八天,僧侶們將每壹片蓮花花瓣裝滿油,並為佛陀點燃360盞燈。這時,燈光明亮地照在塔上,映出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遠近的人們聚集在壹起觀看燈籠,來自飛火的螢火蟲壹起祈禱。第二,密檐十三層,每層都有風鈴裝飾,有三千多個鈴鐺。每當刮風時,鐘聲都很響亮。燈和鐘是天寧寺獨特的風景。

清初著名詩人朱彜尊曾賦詩贊道:

開檻外禦塔,三千六百鐘。

風向不定,可以聽壹晚上。

砌吞寒蟲,窗搖樹。

壹個老朋友坐立不安,唱著佛祖的大燈。

康熙年間,查還寫了壹首《塔燈》:

燈在360度打開,

天寧最好站在雲外。

風搖動了3400個鐘,

恨綠鬼上無梯。

這首詩正好反映了天寧寺蓮瓣燃燈風鈴響的往事。

天寧寺塔是遼朝玄宗耶律淳所建。遼代時,今天的北京就是遼代的南京,又稱燕京。遼的首府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稱仲景。遼朝皇帝盧野·顏夕在位時,命令他的叔叔盧野·淳駐紮在南京。遼天慶五年(1115),完顏阿骨打在今天的哈爾濱建立了金朝,勢力迅速強大,占據了遼國在南方的領土。遼保二年(1122),金軍攻陷中京,天佐帝逃往南京(今北京),北逃至內蒙古大青山。同年,南京官方立葉綠春為帝,尊其為“天璽帝”,史稱“北遼”,封天祚帝為湘陰王。葉綠春只當了三個月皇帝就病死了。天竺皇帝復辟,重掌大權,但運氣耗盡。寶大五年(1125),被金軍俘虜殺害,成為亡國之君。至此,遼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金。宣布耶律淳為皇帝的大臣耶律詩掌管北遼的軍事事務。北遼戰敗後,投奔天佐皇帝,後逃亡西域,開啟了西遼。

天寧寺塔是葉綠春駐南京時所建。當時南京的中心在今天北京廣安門壹帶,天寧寺塔正好在市中心,是當時遼寧最顯著的建築。1992天寧寺塔維修時,工作人員在塔頂發現壹塊遼代建造的塔碑,上面刻著“遼代燕京天寧寺建佛塔的故事”。

叔,判留守所有兵馬大元帥府,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下令在天奴甲修建壹座磚塔,高二百三十尺,十個月完工。

這裏說的“天諾嘉”,就是今天的天寧寺。“大叔”就是當時被封為“秦晉王”的耶律淳。

天寧寺塔高近60米,巍峨壯觀。當時塔上的雕塑都是彩繪的,絢麗奪目。風吹響了鐘聲,悅耳動聽,燈火通明,光芒四射,成為遠近聞名的標誌性建築。古往今來,都有贊美天寧寺塔的詩詞。

清乾隆二十壹年(1756),乾隆皇帝主持修復天寧寺,並為寺題詞,稱贊天寧寺塔:

天寧古寺財富豐厚,人才濟濟。

寶塔高聳入雲,奇妙而莊嚴。

清初詩人、文學家王世貞,康熙時期詩壇領袖,官至刑部尚書。他曾寫詩《天寧寺觀浮圖》贊雲:

千年隋皇塔,嵯峨俯瞰老北京。

透過雲層看,蜘蛛網壹天比壹天明亮。

近代著名建築師梁思成曾稱贊天寧寺塔:“是富有音樂節奏的古代建築設計傑作。”

除了贊美天寧寺塔壯觀的詩篇,也有感嘆其破敗衰敗的詩篇。王弼是明初著名畫家,擅長山水畫,尤以枯木竹石見長。他的竹畫集北宋以來名家之長,有壹種飄逸灑脫的獨特風格。人們稱他的墨竹為“明代第壹”。永樂元年(1403),王弼被推薦赴京(當時明朝的首都是今天的南靖),在文遠館任職,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1412)被派往北京,為遷都南京做準備。永樂十壹年(1413)和永樂十二年(1414)兩次隨明太祖朱迪遊京,創造了著名的燕京八景。王弼在京期間,看到元末明初毀於戰火的天寧寺,寫下了《遊天寧寺》壹詩,描寫了當時天寧寺的荒涼景象:

在古寺中尋找隱居之所,

毀滅之路太小了。

空蕩庭院裏的和尚在哪裏?

老樹閑著,鶴自找。

值得壹提的是,明朝萬歷四年(1576),萬歷皇帝根據天寧寺的規模和建制,在今天北京西部昆崳河上的西八裏莊為其母建了壹座慈壽寺塔,還在寺內建了壹座慈壽寺塔,又名“玲瓏塔”。因此,天寧寺塔和慈壽寺塔被稱為“姊妹塔”。清朝光緒年間的壹場大火,將慈壽寺塔內的建築全部燒毀,只剩下慈壽寺塔。現在這座塔位於玲瓏公園,天寧寺塔對面。

名人與天寧寺

天寧寺在悠久的歷史中與許多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裏僅舉兩個例子。

首先,天寧寺曾是明代僧人姚的住所。姚(1335-1418)常州(今蘇州)人,明初著名的僧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14歲,在南京妙智寺出家,法名道衍。明洪武三年(1370),姚跟隨朱元璋第四子,步入政治生涯。洪武十三年(1380),他和燕王朱迪到北平(今北京)鎮守,住在王宓西南的金銘寺——慶壽寺(西單電報大樓西側)。姚每天往返於燕和清壽寺之間,與有著重要的業務往來。在他的勸說下,朱迪奪取了建康(今南靖),打著“峻青壹方”的旗號,利用明惠帝和朱允炆割據諸侯,取得政權。朱迪即位後,姚成為左善士,出家人兼錄事部,並加太子,人稱“黑衣丞相”。他負責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策劃了今天北京的布局。解縉編書失敗後,成為《永樂大典》的最高編輯和《明太祖錄》。《永樂大典》是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最大貢獻之壹,這使他成為明朝的壹位偉大的大臣。晚年,在明初佛教逐漸衰落的情況下,姚擔負起“護教”的重任,整理出《道》,這是佛教史上的壹件大事。姚長期居住在清壽寺,晚年遷居天寧寺,住在天寧寺塔的壹個別院,稱為師父府。後來回到慶壽寺,永樂十六年(1418)病死。對此深感痛心,於是三天不望朝,立其為榮國之主,並在布地西山上建了壹座寶塔,就是房山區崇各莊長樂村長樂寺姚墓塔。現在仍有墓塔和石碑。

二、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葬於天寧寺。邵飄萍(1886 —1926)民國時期革命家、著名記者、《北京日報》創辦人。他是中國傳播馬列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先驅之壹,傑出的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邵飄萍1912是《韓民日報》的總編輯。袁世凱稱帝後,為《時事新聞》、《申報》、《泰晤士報》撰文,抨擊袁世凱的罪惡陰謀。後來,他發表了壹系列揭露和批判軍閥政府的文章。1918在北京創辦《北京日報》,任社長,開始獨立辦報。後來和蔡元培壹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並舉辦研討會。第壹階段的研究包括和羅。1920後,邵飄萍致力於介紹馬克思主義,歌頌十月革命。1925年,在李大釗、羅的介紹下,秘密加入中國* * *生產黨,對* * *生產運動做了大量報道。1926年4月,在北京天橋被馮至軍閥以“宣傳紅色文化”的罪名殺害。1949年4月,毛澤東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邵飄萍遇害後,他的好友、《北京日報》的同事、妻子唐秀慧將他的靈樞安放在天寧寺。張得知後,派壹隊士兵到天寧寺破棺毀屍。據說士兵到達天寧寺後,發生了壹件非常奇怪的事情。當他們手持大刀砍向棺材時,他們甚至沒有把棺材切開。當棺材無法被切開時,士兵們試圖把它擡出寺廟,但他們沒有移動它。就這樣,邵飄萍的遺體終於被保存下來,安葬在天寧寺。

還有壹些和天寧寺有關的軼事。

比如,據說明朝在天寧寺居住多年的王世貞寫了《封神演義》。王世貞(1526-1590),沂州山人,明代文壇領袖,嘉靖、萬歷年間著名人物,曾在南京為官,任刑部尚書、應天知府。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對其評價如下:“按古藏之富,無過於忠者。”

歷史上,王世貞寫過《本草綱目》的序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於萬歷六年(1578)發布,歷經三次修訂最終定稿。李時珍為了盡快刊刻此書,於萬歷八年(1580)和萬歷十八年(1590)兩次前往江蘇太倉和南京,請前刑部尚書王時珍作序。後來,金陵出版社的胡呈龍答應刻它,花了四年時間才完成。《本草綱目》即將出版時,李時珍去世,未能見證其出版。萬歷二十四年(1596),《本草綱目》在南京出版,稱為金陵版。

王世貞在進士考試失利後長期居住在天寧寺,至今仍留有詩作,如《天寧寺風波》:

大雁塔飛升,珍珠林落雨回。

曇花散於外,天歡喜。

龍出箭碗,翻般若臺。

何必占據智慧,寂寞月雲開。

有壹種說法是王世貞是《金瓶梅》的作者。據傳王世貞是寫了《金瓶梅》之後才出名的。嘉靖皇帝聽說了,讓他看壹看自己最新的小說。因為《金瓶梅》裏面有很多下流露骨的筆墨,王世貞不敢拿給皇帝看,於是他熬了壹夜,寫了壹本新書《封神演義》,第二天早上呈給嘉靖皇帝,皇帝很滿意。而王世貞帶來了煩惱和恐懼,頭發也變白了。這壹理論見於近代蔣瑞藻的小說《譚智》:

王壹舟寫了《金瓶梅》,這本書為朝廷所知,並被呈送朝廷。我害怕狀態,壹夜之間變成了“神仙演義”,壹個替換壹個,把頭都白了。

原標題:北京天寧寺調查

  • 上一篇:李中林的性格史
  • 下一篇:歐米茄星座系列的歷史典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