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論中國古代慈善組織的發展歷程及特點?

論中國古代慈善組織的發展歷程及特點?

中國古代慈善家自古以來,中國就湧現出許多民間慈善家。他們以自己的名義,或大商人或地方官員的名義做慈善行為,用自己的財富資助窮人和孤兒。春秋戰國時期有壹位著名的慈善家範蠡。他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壹位偉大的政治家。他曾經幫助越王勾踐恢復國家,為自己的恥辱報仇。後來,他乘船去江湖做生意,改名為陶朱公。他在企業管理方面有相當多的成功經驗。然而,人們更加雄心勃勃,他們幾次將從他們的經營中拿出巨額資金給窮人。《史記》稱他“十九年三番百萬,後散而交窮。”意思是他十九年三次發財,卻三次把錢給了身邊的窮朋友窮兄弟。歷史上,他被譽為“富而德”的好人、慈善家。漢代也有很多慈善家和慈善家。東漢光武帝的祖父範仲,在當時堪稱慈善家。據後漢記載,他曾經貸款給上百萬的貧苦家庭,然後把這些人的債契全部砍了燒了,讓借款人非常感動。他家有很多“塘魚牧畜”。任何要求魚和牲畜的人都有求必應。東西漢時,很多地方官同時是地方慈善家,比如西漢宣帝稱帝時的巴荒,在擔任揚州刺史時,經常鼓勵鄉亭小官養雞養豬,然後施舍給那些孤寡貧困戶。任泉州知府時,也不時“扶寡濟困”,搞慈善事業。後來當時社會秩序不錯,達到了“地給了銀行,路沒人接”的狀態。西漢有個名臣叫信臣時,在大興縣興修水利,“鞠躬勸農”,行善積德,使縣城富庶,被百姓尊稱為“呼父”。東漢的大臣和地方官員中,也不乏慈善家,如光武帝時的名臣玄冰,被皇帝尊為“獨坐三把”。他很厲害,但從不揮霍生命,“衣不蔽體”,“食玉以菜”,而是把歷年的工資全部給了窮親戚和孤寡家庭,以至於死時“自給自足”。另壹位光武大臣,* * * * *,雖然“家有千金”,卻把自己所有的財富都給了窮人,贏得了“慷慨急人”的美譽。最有趣的是,每當農忙的時候,他就帶著食物和酒到田裏去,獎勵那些勤勤懇懇種田的人。南北朝時,民間也有慈善家,在當地做好事。北魏時,有壹個叫陸勇的“好官”。魏當太守的時候,天天從家裏出去幫助窮人。另壹個好官,顏印青,被任命為東臺州太守,是在壹個饑荒年。印青用壹千多塊石頭和小米“扶貧”,拯救了許多需要幫助的家庭。最值得稱道的是隋朝的“高官”,公孫毛靜。在漢文帝統治時期,有壹場反對陳的戰爭。在旅途中,許多士兵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生病。毛靜用自己的工資為這些生病的士兵治病,從他那裏有1000多人活了下來。後來他被任命為道州刺史,就用自己的俸祿和家產,購買了大量的雞、豬、犢,“把好處分給孤寡弱者。”隋朝另壹位著名的官員辛公義,他的慈善事業更令人感動。歷史表明,他任四川周敏刺史時,當地多災多病,百姓特別怕生病。“壹人得病,全家避之”,做到“父子為夫妻,互不相讓。”辛公義決定用自己的模範行為來呼籲人民。夏天疫情嚴重的時候,他讓手下用麻板把全國的病人都扛到他家。病人達到數百人,大廳和走廊都擠滿了人。他親自搭起沙發和病人住在壹起,壹天到晚詢問他們。這期間賺的工資全部用來給病人買藥,也照顧病人的飲食起居。結果病人都康復了,當地的不良習慣也從此改變。唐宋元明以後的民間慈善家很多,慈善史上有名的大慈善家,北宋的大豐和尚就能推動。他生活在北宋惠宗宣和時期,其事跡已被載入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史書。他的主要慈善工作是為人民的利益建造橋梁。北宋惠宗政和六年(1116),佛教大師從福建來到廣東潮陽,自籌資金,在潮陽修建了和平橋。耗時12年,宣和末南宋初完成。當地居民感激戴德,並在橋旁設立了壹個“寶德廳”來祭祀他。從此,廣東潮汕地區的慈善事業和慈善團體日漸興盛,這壹切都源於這位佛教大善人。從清朝到民國,汕頭市在大豐法師的影響下,成為南方最負盛名的慈善機構。1929年,當地人寫下了《錄祖碑》,詳細記錄了這位生活在約1000年前的慈善家的生平事跡:“宋大豐,福建創始人,宣和時為僧...勸潮州人造橋、修路、演棺、辦喪事、救人、送藥、賑災、同情窮人等等。大豐的慈善思想也傳到了海外,在泰國曼谷建立了大豐祖廟,並成立了相關的民間慈善機構。在此基礎上,泰國華僑崇聖大學於90年代成立。可以說大豐是國際慈善家。明末清初,中國南方的民間慈善達到高潮。當時,許多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紛紛成立地方慈善組織。他們壹方面保持聯系,反對宦官的黑暗統治,舉行集會抨擊腐敗政治。另壹方面,他們為社會提供了有效的救濟,給寒冷的人送去衣服,給饑餓的人送去食物,給生病的人塗上藥物,給死去的人送去棺材,有些人甚至籌集資金為貧困兒童開辦學校。林東學派的著名領袖高攀龍、錢壹本、陳友學、葉茂才等人組織的同鄉會就是這樣壹個民間慈善團體。它最初是由河南人楊東明於明神宗萬歷年間在河南禹城建立的。後來中心遷到江蘇武進,區域擴展到無錫、嘉善等江南多個縣區。同善會慈善的主要內容是向社會宣傳良好的道德風尚,收養貧孝之子、賢惠之女和貧病之人,資金由同善會會員集體籌集。銅山會的慈善活動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註。日本學者福馬金專門寫了壹本小冊子《銅山會簡史》。清代江南民間慈善事業在銅山會的基礎上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據相關歷史統計,僅蘇州就有120多個社會慈善組織,上海有80多個慈善組織。這些慈善組織有的為棄嬰建立了托兒所,有的則開辦了所謂的燕唐紀和同仁堂,為窮人免費提供藥品。由於壹些地方官員的幹預,壹些慈善組織資金充裕。乾隆年間,五河縣某苗圃擁有土地13000余畝,壹次性接受官助12000余兩。明清時期士大夫組織的慈善團體也定期向群眾講學,宣傳他們的慈善思想。日本學者酒井忠雄(Tadao Sakai)專門研究中國善書,重點研究明末林東派慈善家高攀龍的慈善文化和學術。還應該提出清代的另外兩位慈善家,壹位是陶澍,壹位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壹名邊官。他曾官至兩江總督,身居高位,在慈善方面以主持豐倉聞名。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1825),陶澍任安徽巡撫,恰逢壹場大火。他開始考慮修建民間倉庫以防備饑荒,並將其命名為“豐備壹倉”,意思是“有足夠的年余,卻沒有足夠的年余”。到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已經兩次擔任都督。最後,他和時任江蘇巡撫的部下林則徐修建了豐北義倉,地址選在江寧和蘇州。今年初,林則徐在蘇州建了十個倉庫,從無錫買糧入庫。由於地處今江蘇省常州、元和、吳三縣,這個民間救災倉庫在歷史上被命名為“長垣五豐倉庫”。從1835到1860,這個倉庫有效地發揮了災荒年的救災作用。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再次捐資修建邊疆伊犁龍口運河,為新疆人民謀福利,完成了他壹生中最後壹次為國為民的慈善事業。清朝末年,長垣五峰籌建糧庫,完全由官民合辦,變成了地方士紳聯辦。慈善事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它不僅為饑荒救濟提供糧食,還建立了“謝記粥廠”,後來又負責失業機器用戶的救濟。清末光緒二十二年(1896),還為窮苦人家的孩子建立了“儒孤學堂”。最後擴建了壹個“貧民作坊”,解決流亡人員和貧苦兒童的就業,相當於現在的技校。這樣,長垣五鳳倉就成了壹個綜合性的慈善機構。從65438年到1990年,西方新思潮傳入中國,壹些西方慈善思想也傳入中國學術界,沖擊了我國傳統慈善。晚清思想家鄭在壹篇題為《慈善》的文章中列舉了西方國家的慈善機構,並主張中國也應通過官方和士紳的共同努力,設立西式的慈善會館。中國傳統慈善逐漸向現代公益事業轉型。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與西方世界類似,即中國古代的慈善事業源於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這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所倡導的人文主義是壹致的。但兩者也有不同之處,即現代慈善活動不僅僅局限於對孤貧病殘者的救助,還著眼於大眾,使慈善不僅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今天,中國的慈善事業和慈善政策正在向這方面轉變,正如《北京青年報》最近的壹篇文章所說,“既要符合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和當今中國社會的需要,又要與世界先進文化保持壹致”。這也是新條件下中國慈善的新氣象!
  • 上一篇:楊迪皇帝的暴政?試論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 下一篇:英國留學隨筆寫作技巧分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