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武昌區的歷史演變

武昌區的歷史演變

武昌最早的城市始於三國時期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當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修建了壹座土石城,取名夏口城。方圓城只有兩三英裏遠,這真是壹個地勢險要的軍事要塞。五常自古以來就是郡、府、州、縣、省所在地。歷史上的夏口古城也幾經變遷。漢代設沙縣(伊尹),轄土口(今江夏區金口)。晉武帝後,沙縣移至夏口市,故五常曾稱沙縣。後因轄區擴大,改稱汝南縣。南宋肖劍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設立瀛州,並在夏口城的基礎上修繕擴建了城墻。這是古瀛洲城,遺址還在。武昌當時也叫郢城。齊梁時期,梁攻曹(後任雲州刺史),在紫金山、小龜山北築土城堡。這座城堡北鄰胡莎湖,南距應城約兩英裏,後來被稱為“曹公城”。

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文帝改潁州為鄂州,汝南縣為江夏縣。州和縣政府都設在該市。此後,武昌被稱為鄂州和江夏縣。唐敬宗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為武昌軍使,重建鄂州城。原來的夯土結構改成了磚結構。

武昌城的第二次大規模重建基本定型於明朝洪武四年(1371)。周德興,也就是當時的夏侯將武昌府城擴大了20多裏的包圍。墻是用陶瓷磚砌成的,墻的高度從兩英尺到三英尺不等。據《湖廣圖經》記載,明代武昌城是壹個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觀,是當時南方重要的城墻。1927年五常城開始拆遷,保留了壹小段具有歷史意義的七壹門城墻,其余部分在1929年全部拆除。武昌是首義之地。中國近代進步的閘門是從武昌打開的。新文化運動、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初期,武昌壹度成為革命中心。

5月1949,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同日,市政府發布1號通知,宣布“在漢口市、武昌市、漢陽市所轄區域成立武漢市人民政府”。五常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舉行接管簽字儀式,宣布解散原五常市政府及下屬街道辦事處,取消保甲制。16年6月,市人民政府武昌辦公室成立(同時行使市軍管委武昌辦公室職責)。

7月24日,1964,武漢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葛花街道辦事處,劃歸武昌區人民委員會領導。8月1日,中共武漢市委決定將原武昌區領導的慶嶺、南湖、石咀、和平四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領導;原洪山區所屬的珞珈山、水果湖、濱湖、武羅路、中南路、虞家山、關山7個街道辦事處歸武昌區領導。

7月2日1986,武昌、洪山分區部分調整。原武昌區獅子山街、關山街、葛花街、珞珈山街辦事處隸屬洪山區,面積51平方公裏,41.075戶,人口25萬。

2009年,市委、市政府對江南三區進行了“花卉種植區”調整,將洪山區下轄的姚家嶺、向陽、俞家湖、風景、三交路5個村和市南區全部調整為武昌區。位於武昌區範圍內的霍峰、東亭、團結、徐東、柴林頭、余家頭6個村以及南湖、徐東、和平3個社區的部分區域,將調整為武昌區管轄。將武昌區管轄的新世紀、華電、節電、紡機、鐵機、風景花園等6個社區的面積全部調整到洪山區管轄;位於洪山區範圍內的科技水運、嶽家嘴、列店、石牌嶺等4個社區的部分區域將調整到洪山區。“花卉種植面積”調整後,武昌區行政區劃面積由調整前的81.22平方公裏增加到87.42平方公裏,戶籍人口11.3萬人。五常主城建築面積從2008年的44.82平方公裏增加到2009年的58.06平方公裏,主城建築面積在七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二。

  • 上一篇:壹本關於歷史案例的書
  • 下一篇:誰能講壹些關於中國的歷史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