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排水發展史

中國排水發展史

雖然幹旱缺水是影響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但部分地區仍存在漬澇、漬水、鹽堿等問題。其中,易澇耕地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兩岸、大江大河中下遊沖積平原、湖泊周邊低窪地帶和部分自然窪地;澇漬農田主要分布在低窪易澇地區;鹽堿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地勢平緩、北方排水不暢的沖積平原、沿海地區和內陸土壤含鹽量高的地區。據有關統計,我國有漬澇耕地3.67億畝,漬澇耕地1.1.5億畝,鹽堿耕地1.1.4億畝。這些耕地作物產量低且不穩定,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結合河道治理,組織群眾進行了以治澇、改良鹽堿地、防止澇害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農田排水和中低產田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3年底,全國共治理易澇農田317萬畝,占易澇農田總面積的86%,其中分別有134萬畝和10萬畝達到3至5年壹遇和5至10年壹遇的除澇標準,超過10萬畝。全國有5000多萬畝漬水農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建國以來,我國農田排水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解放初期和壹五時期

這壹階段主要是針對當時黃淮海地區嚴重的洪澇災害,結合淮河、海河、黃河河漫灘的治理,挖掘和疏通排水渠道和溝渠,排除內澇,減輕災害,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二)大躍進時期

為了解決當時黃淮海平原和東北遼河平原澇災與旱澇災害重疊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問題,根據天津、淮北部分地區窪地重建的經驗,在河北、山東、河南、遼寧、皖北、蘇北平原進行了大規模的河網建設。

大躍進時期大規模開發河網工程。有些地方確實起到了排灌結合、除澇防旱的雙重作用。但由於當時的工作是以群眾運動的形式進行的,缺乏必要的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不顧自然條件的差異和人力物力的可能,搞“壹刀切”,強行命令,使大部分河網工程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地方由於缺乏整體規劃,排水系統被打亂,進壹步加劇了堿澇災害,這是始料未及的。

(3)20世紀60 ~ 80年代

20世紀60年代,排澇治澇工作也像整個水利工作壹樣,進入了“調整鞏固”時期。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大躍進時代開挖的大量河網工程進行了改造利用,並在地表進行了沖溝排水工程,顯著降低了澇災威脅。同時,自1958引黃灌區“大躍進”以來,由於大灌大灌,大片土地鹽堿化。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黃河沿岸大力挖掘和疏通排水溝渠,發展井灌,使地下水位下降,鹽漬化面積逐年減少和改善。空心改造工程經過不斷建設、改造和加強管理,不同程度地帶來了實際效益,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繼續做好北方特別是黃淮海地區排澇治堿的同時,農田排澇工作開始以南方的治澇和低產田改造為重點,采取水利措施與農業措施相結合,進行治澇工程建設,完善排水系統,改善排水設施,適當發展灌溉,治理中小河流。

(3)90後。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農產品需求的增加和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設的發展,農田抗旱、耐澇、耐堿、耐澇災害的標準要求更高,綜合抗災能力有待進壹步加強。正因如此,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農田排澇除澇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低產田改造上。

建國以來,我國灌排泵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初期和國家第壹個五年計劃時期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3 ~ 1957)。機電排灌工作的重點是推廣和改進人力和畜力水車,在東部壹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建設了壹批中小型泵站。這些項目大多是試點項目,其設計、設備和技術主要借鑒蘇聯的經驗。多以燃氣發動機、柴油機或駱駝機作為配套動力,電機只占總功率的1/5~1/6。截止1957年底,機電排灌電量達到40萬千瓦。

(2)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及隨後的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期。人民公社、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機工業的興起為排灌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958年,很多省份的機電排灌電量翻了壹倍多。全國各地的農村建設了壹大批中小型機電排灌泵站,長江中下遊和山西、陜西等省也建起了壹些大型泵站,為提高我國機電排灌泵站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液壓泵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得到了推廣。到1965,排灌泵站動力設備將達到200萬千瓦以上,電機約占總功率的壹半。隨著我國電力和石油工業的發展,農田排灌的動力逐漸轉向柴油機和電動機,燃氣機和駱駝機被淘汰。但有些項目上馬倉促,缺乏正規設計,給以後的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

(3)文革十年(1966~1976)。排灌泵站的建設和管理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盡管這壹時期泵站建設速度快,規模大,但到了1978年,全國灌排泵站已達410000座,功率達1500千瓦,其中近80%為電動灌排泵站。但是,相當壹部分工程設計標準偏低,安裝使用了許多性能和質量不合格的機電設備。水工建築物施工質量差,大量工程是“半成品”工程,可謂“先天不足”。在管理上,拋棄了原有的規章制度,忽視了技術管理。“後天失調”加劇了項目的破壞。

(4)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實行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泵站的建設和管理迎來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由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除了建設幾個重點大中型泵站外,我們還將重點進行項目管理和技術改造。截至1990年底,全國灌排泵站46萬座,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

(五)65438-0990,機電排灌工作重點是實現農村機電排灌改革。同時,面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大量泵站嚴重老化,各級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結合我國大規模灌區改造,對部分泵站進行了改造。這壹階段,我國經歷了1991年和1998年特大洪水和嚴重幹旱,各地加快大中型泵站特別是排澇泵站建設。截至2004年底,全國機電排灌電力已達近8000萬千瓦。泵站建設更加註重工程質量和自動化監控,向現代化、管理化方向發展。

  • 上一篇:八達嶺長城的來歷有什麽故事?
  • 下一篇:古代世界的六種強大武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