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腓特烈大帝簡介?

腓特烈大帝簡介?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1712-1786),普魯士國王(在位1740-1786)。

即使隨時有風暴,有顛覆性的危機,我依然會像國王壹樣思考,生死與共。頭銜只是傻瓜的裝飾品。偉人什麽都不需要,名字就夠了。君主的真正信仰是他的利益和榮耀;在我的國家,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精神慰藉——腓特烈二世。

(作者:Ache)普魯士精神,這是壹個非常牛逼的名詞,但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它的軍國主義制度之上的。整個國家就是壹個大軍營,整個國家機構就是壹個軍事機器,全力支撐著壹支代表國家榮譽的龐大軍隊。“普魯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時代達到頂峰,這位國王也作為“戰神”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腓特烈二世無疑是個幸運的人,他的祖先留給他的資本是豐厚的。霍恩索倫家族從瑞士山區的城邦主發展成為北德廣袤土地上的統治者,爵位從伯爵到選帝侯再到國王。更重要的是,這給他留下了壹支強大高效的軍隊。但在少年時代,腓特烈是壹個熱愛自由、文學和藝術,厭惡專制和順從,充滿叛逆性格的人。偏偏他有壹個刻板固執的“軍王”父親,於是壹場控制與反控制的共同較量在父子之間展開,而當這場較量發生在王家時,就變得更加殘酷。年輕的弗雷德裏克經常被父親的棍子打,並受到口頭刺激。18歲時,為了反抗父親安排的婚姻,打算和幾個同伴壹起逃跑,結果被關進監獄,被安排觀看同伴被斬首的血腥場面。

在監獄的日子讓他度過了青春期的躁動,他開始變得深沈理性,霍亨索倫家族的傳統開始在他身上顯現。在隨後的日子裏,他對政治和軍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參與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的實踐,初步建立了壹套軍事理論。1740年,他繼承了皇位和壹支訓練有素的8萬多人的軍隊,並繼續將這支軍隊擴充到20多萬人,成為實踐他的“政府的基本法是擴張領土”理論的工具。

弗雷德裏克不僅是壹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也是壹位睿智的軍事理論家。他創立了著名的“斜入戰鬥隊列”理論,其要點是將己方戰鬥隊的壹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壹翼,使其在局部形成優勢,攻擊敵人側翼,適用於以少勝多的情況,在敵人大部隊參戰前贏得決定性的壹點。他還確立了“保護妳的側翼和後方,繞過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等許多著名的作戰原則。

弗雷德裏克在任職的第壹年有壹個很好的實踐機會。1740年,奧地利大公夫人瑪麗亞·特蕾西繼承了父親的位置。由於女性繼位在德國史無前例,腓特烈以此為借口,與法國、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結盟,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方有英國支持,史稱“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弗雷德裏克對奧地利王位不感興趣。他想要西裏西亞,壹個德國人集中的發達工業基地。戰爭進行得非常順利,蒲軍很快占領了整個西裏西亞,並在莫爾維茨戰役和霍圖西斯戰役中擊敗了奧地利軍隊。腓特烈巧妙地利用奧法矛盾,巴伐利亞節節勝利,最終通過德累斯頓和約占領了整個西裏西亞,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但固執的奧地利王後瑪麗亞·特雷西不肯放棄,揚言:“為了奧地利的強大,我會毫不猶豫地賣掉最後壹條裙子!”“她決心奪回西裏西亞,通過外交手段把法國、俄國和瑞典拉到自己壹邊,而腓特烈則與英國結盟。1756年,戰況更加慘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戰,普魯士則獨自在歐洲大陸與奧地利、法國和俄國競爭。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導致他寡不敵眾,但在軍事上卻成就了壹系列經典。1757年的羅斯巴赫戰役是運動戰殲敵的傑作,列伊滕戰役是“斜入戰鬥隊列”的完美實踐,是動機和決心的傑作。然而,盡管如此,普魯士在主要敵軍的推進面前國力耗盡,柏林危在旦夕。弗雷德裏克曾經上過前線,做好了隨時自殺的準備。好在俄羅斯政權的更叠給了他喘息的機會,最終體面地結束了“七年戰爭”,拯救了西裏西亞。“七年戰爭”不僅影響了歐洲,也影響了美洲和亞洲。因為腓特烈最大程度的遏制了法國的軍事力量,法國無法顧及其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制權落入英國人手中。

在領土擴張方面,1772年,腓特烈聯合俄國和奧地利第壹次瓜分波蘭,獲得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連接東普魯士和國家總部。

腓特烈被後人敬仰主要是因為他的軍事聲望,但他在政治上也是壹位大師。他給自己的統治冠上了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標簽“開明專制”。事實上,與其說他開明,不如說他獨裁。他改組了“財政、軍事和皇家領地的最高行政機構”,使權力更加集中在國王本人手中。他要求他的副手們高效、誠實,但不允許他們獨立思考。“國王是唯壹的頭腦,官僚只是他的手腳。”他要求每壹個中尉都專註於自己的責任領域,只有他們才能把握全局。當然,這壹切的前提是國王本人非常勤奮,從早到晚讀公文、書信,樂此不疲。用“煞費苦心”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然,作為壹個18世紀受啟蒙思想影響的皇帝,腓特烈的“開明”不僅僅是粉飾太平。他領導了當時歐洲首屈壹指的司法改革,第壹次在普魯士公布了統壹的憲法草案,表達了國王完全放棄幹預司法的法治精神和司法獨立精神,秉承了“壹切事務應由眾人決定”的羅馬法精神,命令人們廣泛討論法律條文,廣泛征求意見。18世紀政治家、哲學家對“開明”的評論,如宗教寬容、鼓勵科學文化、放寬書報審查等,都在憲法中有所體現。腓特烈還積極興辦學校,改善父親開創的義務教育制度。1763年頒布《鄉村學校條例》,規定5歲至13歲的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普魯士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建立相對規範的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腓特烈自稱“天生哲學家”,與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交往密切,但最終因誌向不同而分道揚鑣。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專制”的成分越來越重。

腓特烈致力於改善農民狀況,興修水利,推行重商主義。在他執政的40多年間,盡管戰爭不斷,但普魯士的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年稅收增加近3倍,國庫儲備從800萬增加到5000萬。他留給繼任者壹個強大繁榮的普魯士。因此被後人尊稱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公認的戰略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學家,也是壹位文筆優美的作家,留下了《戰爭原理》、《政治模型》、《軍事模型》、《處置方法與戰術大綱》等多部著作。他壹生熱愛文學藝術,擅長吹笛子。

腓特烈大帝是歐洲軍事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軍事實踐和理論上繼承了古斯塔夫二世、杜倫尼、歐根、拿破侖和毛奇。他改變了歐洲的政局,後來普魯士能積聚起統壹德國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時代是壹個關鍵。但也有人認為,腓特烈時代越來越軍國主義的普魯士,後來已經可以找到納粹德國的影子了。腓特烈大帝是壹個非常復雜的人物,似乎很難用壹篇文章來概括。本文著重論述他對歷史的影響,把他排在41的位置上,在蘇萊曼壹世之後,古斯塔夫二世之前,可能更合適。

提示:制度優勢是普魯士強大的基礎,包括在軍事、司法、教育等方面領先鄰國壹步的制度優勢。令人生畏的“普魯士精神”實際上是通過執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表現出來的。相比之下,腓特烈大帝的軍事指揮藝術只是錦上添花。

  • 上一篇: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在哪裏?
  • 下一篇:泰國舞蹈的歷史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