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京西古道的歷史地位

京西古道的歷史地位

阜成門是北京內城的西門。以前俗稱煤門,所有運煤的車馬都從這個門入城。過去,城門洞還鑲嵌著壹塊刻有梅花的漢白玉,以諧音為標誌。明清以後,北京用煤量越來越大,僅靠阜成門的煤很難供應。因此,作為“水門”的西直門,在康熙時期就開始大量進口煤炭。

出阜成門往西走,就到了模範口。模特口以前叫磨石口,因為制作出的磨石非常優秀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為老北平郊區第壹個有電的村,於是第二年該村改名為磨石口。模口壹帶還是養駱駝最多的地方。老舍筆下的祥子,因為被兵士抓去磨市口,然後偷了三頭駱駝逃跑,所以得到了祥子駱駝的綽號。

出了模範口,古道西去,從三家店過永定河到琉璃渠。

三家店在遼代以前成為壹個村莊,它因三家旅館而得名。這是公路出西山後的原平原地區,所以成了煤炭運輸集散地。因此,明清時期,三家店是北京城西古道上最熱鬧、最繁華的村落之壹。市場裏有五條線,八個廠,大大小小的店鋪有200多家,光是煤廠就有二三十家。

這曾經是壹個會館。出國經商的山西商人去北京時經常經過這個繁華之地,於是集資修建了這座明代山西會館。

從西北方向蜿蜒而來的永定河,在三家店村西口流淌了千年。當年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古渡口。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因為運煤的需要,河上就修建了壹座木橋。直到1921,北洋政府撥款30萬大洋,修建了北京最早的由法國人設計的橫跨永定河的石灰橋。

過了永定河,就到了西山腳下的彩玻璃之鄉。明清時期,琉璃渠村被稱為劉力局。明初,大量琉璃瓦用於擴建都城、修建宮殿,其中壹半由琉璃局生產。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撤銷,並入劉力局,使釉面磚窯的火興盛至今。

古道經過琉璃渠後,壹路向西。它翻山越嶺,串起壹個又壹個古村落,壹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關口王平口。這條從磨刀口到王坪口的古道叫西山路北路。站在王平口關城之巔,俯瞰群峰深處,隱藏在荊棘叢林中的永恒驛道密如蛛網。

早些年,每到秋天,北京內外的有錢人就開始買牛馬,去西山窯頭買煤。

壹般來說,從“煤門”阜成門,妳出了城直走西,那妳就踏上了進入西山的路。從磨刀口向西北經三家店、琉璃渠至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路的北路。另壹條路從磨刀口向西,經繭過永定河,過馮口庵到王坪口,這是西山路的中路。相傳五代時,有壹個叫劉仁公的軍閥,在這裏以山為王,成了當地的皇帝。他自置雨荷郡,削山開道修築這條路,所以後人也把西山路的中路稱為雨荷古道。

在這條古道的中間,有壹個地方叫圓門。從圈門開始,向西到豐口寺是壹條13裏長的山谷,所以當地人叫它門頭溝,今天北京門頭溝區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圓形門是以這個有券孔的街道建築命名的。這個街樓就是門頭溝的大門,這裏形成的村子就叫門頭溝。

泉門可以說是京西煤炭工業的發源地。老北京以前有句話:家有壹口粥,不去門頭溝,就是去圈門周圍的窯子。

在環島的北側,有壹座古窯寺。相傳臘月十八是窯神的生日,所以過去臘月十七,各煤礦的窯主們都在這裏分財,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清朝管理京西煤業的機構就設在這座廟裏。1949後,曾是北京京西礦區政府駐地。

古道經過檢票口,再沿著叫門頭溝的山谷走,就到了北京西部第壹關——豐口寺。登峰口關城,遠眺群峰,只見青山溝壑藏金。在關城西南不到200米的山頭,有100多個大小深淺不壹的蹄窩。這條13米長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最密集的蹄窩。在古代,由於排水、提升等條件的限制,靖西的煤窯大多位於豐口寺以西的山區,使得靖西的這條古道在夏秋兩季幾乎全天候運行。豐口寺作為必經之地,擠滿了車馬,動物的蹄子不停地踢來踢去,七八百年後形成了這樣的奇觀。

歷史上還有壹條從今天石景山區龐村進入西山的路,就是西山路南路。這條南路中途與中道匯合,直奔王平口。就這樣,北、中、南三條古道在王平口合二為壹,然後繼續向西延伸。

京西古道曾經是壹條六米多寬的關山大道,全部用石頭鋪成。因為山路陡峭,每隔壹米就會種上壹排立石,防止石頭松動滑落,這也是古道長久堅固的秘訣。

古道經過北、中、南路,進入西山腹地。王平口社集古道於壹身,可謂咽喉要道,故有“穿山將軍路”之稱。

王平口以東,有壹個小小的安家灘村。不僅產煤,還是京郊有名的砂鍋產地。今天,在這個廢棄的村莊裏,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房子的屋頂是用砂鍋燒剩下的煤渣鋪成的。元末明初,北京有“砂鍋煮,量柴火”的說法。據說,因為這個謠言,朱元璋認為元朝太窮了,所以他把以前的首都封給了第四王子朱迪。其實朱元璋不知道,砂鍋是用沙子和泥土做成的鍋,煮起來很香;“量柴”的柴指的是煤。

出了王平口,在山路上曲折四十余裏,便到了齋堂。早在唐代貞觀年間,這裏依山而建,寺內僧人煮粥行善,故名齋堂。

從齋堂開始,古道從西轉向西北,穿過川底下村。川江之下是京郊最能保留清代村落風貌的壹個村落。如今,這裏幾乎家家開客棧,掛酒旗,就像古老的古道驛站,讓人仿佛置身昨日。

古道從川底較低的北側上山,經過天津關,出巴山關,進入河北懷來盆地,然後遠去。向西北,可以經宣化、張家口去內蒙古。向西,可以穿過蔚縣進入山西。於是,古老的京西路連接了東邊的帝都和西邊的長城,成為了過去北京向西的重要道路。

如今,現代化的道路帶走了京西古道上曾經來來往往的汽車。因為它位於門頭溝煤礦采空區,為了安全起見,山區的壹些村莊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全部搬遷。昔日古道繁華所凝聚的許多大大小小的村落,也隨著古道的廢棄而成了斷壁殘垣。古道失去了作為道路的功能,周圍的壹切都被人們斷然拋棄。

時間倒流了幾百年。那時候的北京,天剛蒙蒙亮,遠山近水,壹片寂靜。城門壹開,商旅往來,十裏外駝鈴響,馬騾嘶鳴傳。商店歡迎送貨,大篷車來來往往。山歸人聲,水歸駝影。這樣的京西古道圖,只能永遠封存在歷史的記憶裏。北京的北部和西部有許多山。通常,居庸關以東、直達渤海沿岸的山脈被稱為燕山,北京地區的壹部分也被稱為杜軍。關溝以西,南經拒馬河到達太行山,即北京的西山。

廣闊的西山自古以來就是北京的西部邊陲,很多朝代都在這裏設邊,抵禦來自西方的敵人。

西山南北綿延200多裏,東西深達100多裏。在歷代封建統治者眼中,是錢山拱的左膀右臂。但是西山作為帝都的天險,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險。西山山脈只有壹兩千米高,山間峽谷有很多隘口,所以歷代都在這裏修建長城。但西山長城並非完全相連,而是在關隘處斷斷續續修建的長城。在陡峭的地方,山可以作為屏障。這樣,靖西之關就成了防守的重中之重。

自春秋戰國時期成為燕國西部邊陲後,西山開始在道路難守易攻的地區設置關隘。大道是門戶,小路是入口。僅元明清時期,西山就有22個關口,平時是內外通衢,戰時是軍事要塞。每個關卡都有壹個相關的城市。中間的檢票口通過貨物、馬匹、戰車和行人,兩邊的小洞用來存放武器。

明朝強敵在北,居庸關八達嶺沿線長城是外長城,重兵把守,而北京西部屬於內長城的邊界,士兵只是守衛。皇帝們本想借長城之險禦敵於國門之外,不料長城防線在1449年和1550年兩次被攻破。第壹次,親征的明英宗甚至成了蒙古軍隊的俘虜,史稱“民變”。從此明王不敢懈怠,開始大力加強西山防禦。

天津關在明代被稱為“重要的”外部入口。它位於進京古道和內長城的交界處,是西山防禦西北來犯之敵的第壹道邊關。明軍先在此設險,後在天津關西北的制高點黃草梁上建烽火臺。

海拔1700多米的黃草梁上有7座烽火臺,至今保存完好。烽火臺由城墻連接,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當時內長城沿線有近1500座烽火臺。

不僅如此,天津關以東的沿江地區是壹個咽喉。沿河城有兩個山口和壹個水口,西山的地形是最危險的山谷。除了瞭望塔,明朝朝廷還在這裏修建城堡,設置了數千駐軍,最多時有2000多人。另壹座城堡建在齋堂,在河的南面,相對於沿河主城,稱為齋堂副城。齋堂副城和沿江主城形成了犄角之勢,便於戰時相互增援。

過去,紫禁城長城裏的皇帝們能夠安心的睡覺吃飯,當鐵壁站在險峰峻嶺之上,再次關閉屏障。

  • 上一篇:為什麽1+1等於2?
  • 下一篇:誰是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壹生沒殺過英雄,死後哭遍全國,名字耳熟能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