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求西域國家興亡史

求西域國家興亡史

漢朝的西域,有很多小國。從張騫空心化,宣帝皇帝設立都城守衛,直到班超、班勇父子長期在此居住,西域諸國的歷史和沿革才逐漸為中原人所知,《漢書》和《後漢書》都留下了這方面的寶貴資料。

有學者認為漢代的西方國家是古代城邦。最近在關於中國城邦的討論中,又出現了壹種觀點,認為城邦在古代世界是普遍存在的,奴隸城邦是所有古代奴隸國家發展的必經階段,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所以,如果西方國家確實是城邦的話,或多或少會是對上述普遍的城邦觀的有力支持。

然而,漢朝西域諸國真的都是城邦嗎?

就目前的學術討論來看,關於古代世界城邦的特征,至少有兩種基本觀點,即:(1)以城為國,人少國少(外在特征);(2)早期國家實體(內在本質)。在我看來,這兩個特點,前者規定城邦規模小,城邦的經濟、政治、精神生活對城邦意義重大後者規定城邦是人類離開原始社會後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我們就拿這兩個特點來考察壹下當時的西方國家。

狹義的西漢都護府管轄的西域有50個國家。其中,

天山南路南國有:格強、樓蘭、且末、小灣、京覺、榮祿、壹米、曲樂、玉田、莎車、* * *十國;

天山南路以北的國家有:疏勒、衛頭、溫宿、古墨、龜茲、吳磊、曲黎、尉犁、焉耆、丹吉爾、郭珊、部落虎、車氏郭謙、車氏杜威,十四個國家。

天山北路上的國家有:車氏後國、車氏後城、蒲、蒲後國、於立世、單桓、吳起、北陸、北陸後國、劫、東和密、西和密、烏孫、* *十三國;

青嶺以西十二國:皮山、西野、何姿、伊乃、五三、埔裏、無雷、難包、毒捐、修潯、桃淮、大宛、* * *;

加上汽車司機給國家附加的黃金,* * *就是五十。

除上述50個國家外,廣義的西域還包括康居、洋柴、大嶽、武夷山、李、並州、安寧等地。,暫且不論。

看狹義的西域五十國,我們首先會註意到其中有壹個國家根本沒有建過城。這種國家往往是由壹些“以畜追水草,而不耕田”、“隱居”、“居無常”的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壹般稱為“遊歷國”在上述50個國家中,明確記載有15 * * *個國家沒有建城。它們是:

圍頭(“王智圍頭谷”);

狐貍精胡(車顧);

車氏後郭(《王圖古》);

蒲(《知望天山虞書谷》);

於立世(《知望獨孤》);

吳貪婪而傲慢(《王轄於婁谷》);

地勢低窪的國家(《王·的運河流域》);

劫國(《知望天山東單谷》);

東和米(《知望天山東對虛谷》);

西與米(《知望天山東於大谷》);

西夜與何姿(《知望湖谷》);

溥禮(《知望溥古力》);

捐毒(《王芷妍頓古》);

休荀(《知望飛鳥谷》)。

此外,還有十個國家沒有明確記載是否建城,其中葛強(“以畜追草”)和艾茵(“風俗分約”)可以大致認為是無城的。因此,至少有17個國家“經營國家”或沒有城市,約占所有國家的三分之壹。其中年齡最小的貪婪,41,231;如狐髯,戶55,口264;這麽少的戶籍人口,真的不願意被稱為壹個國家(哪怕是壹個古老的國家)。大如犁,有650戶5000口;低地之地,有162和1137;當古代的小規模國家實體能夠建立的時候。有的發展很快,如如東,從西漢的191、1948開始,發展到東漢的3000、5000。他們中的壹些人很瘦。漢史記載350戶,2000人,但漢史記載是“大國”,壹次性被匈奴掠奪6000人,可見歷史上曾經有過相當大的發展。這些自然可以稱為國家或州。但是,既然城邦必須是城邦,當然這些無城邦也不能在城邦之列。

那麽剩下的三分之二左右的城市,也就是“常駐國”,是否都可以稱之為城邦?不壹定。因為在上述50個國家中,有文字記載的城市有24個。它們是:

樓蘭(《知望齊·程妮》);

且末(“知望且末城”);

小萬(《知望的零城》);

精絕(《知望精絕成》);

榮祿(《知望北品城》);

壹米(《知望米城》);

曲樂(《王之都》);

於闐(《王治西域》);

莎車(“知望莎車城”);

疏勒(“知望疏勒城”);

溫宿(“知望溫宿城”);

古墨(《知望·程楠》);

龜茲(《知望燕城》);

李瑋(《知望·李瑋·程》);

雁棲(《王誌遠曲城》);

危險(《知望危險城市》);

前車氏州(“知望交河城”);

單歡(《王治單環城》);

烏孫(《大米錕誌·顧遲城》);

皮山(“知望皮山市”);

五三(“王治五三城”);

無雷(《知望鹿城》);

大灣(《王之炅山城》);

吳磊(與吳磊市);

在其他未註明是否有城的國家中,可以推定曲禮(有壹個城隊長)、車侯氏郭昶(西漢古城遺址考古發現)等兩個國家有城。* * * 26個國家,占所有國家的壹半以上。

這些有城市的國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壹類太小了。比如:

單歡,戶27,口194;

小灣,戶150,口1,050;

最後,賬號230,賬號1,賬號610;

榮路,戶240,口1,610;

吳磊,戶110,口1,200;

渠犁,戶130,口L,408;

這些國家不到300戶,人口超過1000人。其中壹些位於偏遠地區,不適合絲綢貿易路線。雖然都有“城”,但這麽少的戶數和人口,根本不可能養活壹定數量的城市人口,更不要說什麽城市生活在國家的中心位置了。他們的“城”真的更像是壹個有圍墻抵禦外敵入侵的居民區,還處於城市發展的萌芽階段。顯然,他們也不具備成為城邦的條件。

第二類太大。比如:

烏孫,1.2萬戶,63萬人口,原本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只是因為西方國家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中國才建都。

大灣六萬人口,三十萬人口。據史料記載,它不同於其他城市的70多個城市。顯然,它是壹個擁有相當大領土的國家。

對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50國之外也有類似的情況,如大嶽家族(戶654.38+萬,人口40萬)、康居(戶654.38+02萬,人口60萬)、武夷山李、柯賓等。,不必壹壹列舉。這壹類顯然不是城邦,而是古代的領土國家。

第三類規模適中。比如:

樓蘭(鄯善),戶1,570,口14,100;

壹米,3340戶,20040口;

余坎,戶3300,人口1.93萬;(東漢時發展到3.2萬戶8.3萬人);

疏勒,戶1,510,口18,647;(東漢時發展到引265438+萬人,勝3萬人);

溫宿,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

古墨,戶3500,口24500;

李瑋,戶1,200,口9600;

焉耆,4000戶,32100人口;(東漢時期發展到1.5萬戶,人口5.2萬);

莎車,戶2339,人口1.6萬;

無雷,戶1000,人口7000;

這壹類的大約有十幾個。他們壹般戶口比較多(壹千多戶,幾萬人);有定居農業(有的既能滿足本國需要,又能被他國“送田送谷”。比如易乃國缺谷,就要“送田至疏勒、莎車”,而溥儀國也要“送田、送谷至焉耆”);有比較完整的官職體系(比如樓蘭有壹個侍郎,但胡侯,壹個鄯善姓,壹個打車姓,左壹個,右壹個,打車壹個,有兩個翻譯;於闐有壹個侍郎,壹個左右將軍,壹個左右騎君,壹個東西區長官,壹個翻譯。莎車設輔國,左右將軍,左右騎手,備西夜王壹人,太師二人,翻譯官四人,以此類推);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國家實體的鮮明輪廓。

除農業外,有的有山有鐵,可以“自造兵”(樓蘭)、“鑄冶”(龜茲);有的“有鐵山,產藍寶石”(莎車);有的“有城”(節儉),有條件組織工商業等城市經濟活動。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他們往往位於絲綢之路的關鍵地區(如樓蘭,“武帝...欲與大宛各國交流,使者在路上對峙。壹年十代之多,樓蘭顧氏當道,苦不堪言”;比如疏勒,“大月氏,大灣,西有康居路”),成為非常繁華的國際貿易和交通中心和樞紐。

在我看來,只有這種國家才具備成為古代城邦的條件,這需要根據考古等文獻進壹步研究。

綜上所述,漢代的西域諸國大多是處於不同階段、各具特色的古代國家實體(其中有些可能只是古代國家的雛形)。然而,它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是城邦。其中只有五分之壹左右具備成為城邦的條件(因為壹些小國缺乏史料,無法分析,這個數字可能有點低),這是少數;剩下的五分之四。有的是沒有城市的“旅行國”,在古代可以稱為小國或小州,但不能稱為城邦;有的雖然有城市,但是戶口太少,沒有條件組織起壹種在國家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城市生活,特別是城市經濟活動,所以沒有資格稱之為城邦。他們的未來不確定,可能會發展成城邦或者其他類型。甚至由於地處偏遠等原因,在歷史的長河中跌宕起伏,沒有明顯的變化,直到遲早被周邊的崛起大國吞並。有些雖然有城市,但顯然不是城邦,而已經是古老的領土國家,人口眾多,疆域相對遼闊。而且,這些“戶籍大國,兵貴神速”的國家,有的並不是從城邦演變而來,而是通過兼並擴張,走了壹條從遊牧“旅法國”到領土國的道路。只有那些地處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定居了農業、工業和商業,擁有相當數量的戶籍人口的城市,往往具備了被稱為城邦的基本條件:它們還是人口稀少的小國,城市生活可能成為整個國家的中心;他們形成了以自己的城市為中心的古代國家實體,定居的農業生活和其他工商業活動的逐步發展促進了這壹實體。

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但其內容也是極其豐富的。漢代西域諸國的情況充分證明了這壹發展的規律性和多樣性。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建立古代國家,這就是漢代西域諸國的* * *性質。但這些國家並不都是城邦,它們的發展過程也不壹定要經歷壹個城邦的階段。這是從本文的初步討論中獲得的粗淺認識。

/c?F7 % D3 % F2 % 2C % B9 % FA % BC % D2 & amp;URL =/lsjs/37256/1466090% 2 easp & amp;b = 38 & ampa = 18 & amp;用戶=百度

  • 上一篇:八年級政治歷史生物地理知識點
  • 下一篇:關於共產黨抗日戰爭的詩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