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是什麽?

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是什麽?

歐洲三十年戰爭

公元前962年,德意誌國王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皇帝,德意誌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在帝國的鼎盛時期,其領土包括德國、奧地利、捷克共和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但到了13年底,德國分裂成了許多獨立的諸侯國,皇帝也失去了控制整個帝國的權力。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這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帝國已經今非昔比,窮途末路。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長期擔任帝國皇帝,名義上是最高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成為擺設,沒有實權。

皇帝非常不願意失去權力,拼命想恢復昔日的威望,於是與諸侯的矛盾和鬥爭愈演愈烈。這時,由於信仰的不同和宗教與財產的矛盾,各州州長分別組成了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為了相互競爭,雙方都尋求外國勢力的支持。這樣,已經形成統壹中央集權國家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列強,都在謀求對外擴張,於是把地處歐洲中心、戰略地位重要但卻四分五裂、日漸衰落的德國作為競爭目標。

當時歐洲國家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集團:哈布斯堡集團由奧地利、西班牙和德國天主教聯盟組成,由教皇和波蘭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團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和德國新教聯盟組成,得到英國和俄羅斯的支持。戰爭的導火索是波希米亞(捷克)的壹次民族起義,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任命天主教的費迪南為捷克國王。

捷克共和國於1526年並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當時,德國皇帝也是捷克的國王。此時,捷克人享有宗教自決權和政治自治權。但當德國皇帝馬蒂亞斯三世到來時,他派遣耶穌會牧師進入捷克,試圖恢復天主教,並任命費迪南為捷克國王。德國皇帝任命的捷克國王費迪南是壹個狂熱的耶穌會士。他壹上臺就殘酷迫害捷克新教徒。新教教堂被拆毀,信奉新教的人被投入監獄。這些措施引起了捷克人民的強烈反對。

1665438+2008年5月23日,壹群武裝人員和新教徒手持鐵棒和長矛,沖進捷克皇宮,俘虜了國王的兩名欽差大臣。

“把他們扔出去!”“扔出窗外!”

在壹片轟鳴聲中,按照捷克古老的習俗,兩個活寶從20多米高的窗口被拋了出去,落在玉城河溝的垃圾堆上,痛苦地慘叫著。

這就是震動歐洲各國法庭的“扔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義的信號,也是三十年戰爭的開始。

奧地利決心發動野蠻的侵略戰爭,企圖壹舉征服捷克。捷克人民也已經武裝起來。他們選出30名保護者(多為新教貴族)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捷克獨立。武裝群眾占領了所有政府部門,廢除了所有稅收,驅逐了所有最壓迫新教徒的耶穌分子。

壹開始,捷克叛軍進展順利,很快攻入奧地利,逼近首都維也納。此時,奧地利的新教徒也不滿皇帝的統治,奮起反抗。

此時德國老皇帝駕崩,費迪南德繼位,仍擔任捷克國王。當他得到捷克叛軍已經到達維也納城下的報告時,他正在皇宮裏和十幾個貴族開會,商討對策。壹個貴族看到皇帝嚇得發抖,就抓住他的肩章說:“陛下,現在還不晚。請派代表來談判,趕快簽字!”

捷克共和國的起義即將勝利。可惜的是,由於起義軍的領導權掌握在捷克貴族手中,他們幻想通過談判讓皇帝讓步,以保護自己的利益。於是,他們下令停止圍攻,並派代表入宮與皇帝談判。結果他們錯過了機會,給了皇帝喘息的機會。

費迪南德緩過氣來,向天主教聯盟求助。他宣布剝奪捷克議會選出的新教聯盟領袖普法爾茨的侯爵位,將公爵爵位授予天主教聯盟主力巴伐利亞。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出自己的2.5萬人的精銳部隊“救援”,由名將蒂莉指揮。天主教聯盟也給費迪南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西班牙也派兵參戰。

1620 165438+10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蒂利司令的精銳士兵與教導軍的兩萬大軍進行了決戰。新教軍隊雖然在白山和沼澤之間占據了很好的防禦位置,但是士兵缺乏訓練,紀律松弛,步兵第壹次被敵兵擊中就向四面八方逃竄。就這樣,天主教軍隊不到兩個小時就贏得了戰鬥。從此捷克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壹個省,幾百年來壹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捷克人民陷入了奧地利的殘酷統治。捷克起義被鎮壓後,德國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不僅占領了捷克,還與西班牙保持同盟關系,將其影響力擴展到德國西部和北部。西班牙想要統治荷蘭,這引起了德國新教統治者的恐慌和英國、法國和荷蘭的焦慮。於是,哈布斯堡集團和反哈布斯堡集團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從此,這場戰爭變成了壹場大範圍的國際戰爭。

1625年2月,丹麥在英、荷、法等國的支持下,出兵德國,以援助德國新教聯盟的名義占領了盧特城。與此同時,曼斯菲爾德帶領英國軍隊進入捷克西部。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用瓦倫斯坦作為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來對抗丹麥軍隊。

沃倫斯坦是壹位傑出的戰略家和政治家。他原本是捷克貴族,但因為長期在德國皇軍服役,所以壹直是德國人。甚至他認為自己是德國人。他采取以戰養戰的方針,通過掠奪駐地居民的糧食和財富來維持軍隊的供給。每當他征服壹片土地,他的軍隊就像蝗蟲壹樣搶劫住所。人們稱他的軍隊為“沃倫斯坦蝗蟲”。

1626年,瓦倫斯坦和天主教聯盟的軍隊打敗了丹麥和新教王子的聯合軍隊。丹麥國王被迫於1629年5月在呂貝克簽署和約,承諾不再幹涉德國事務。德皇規定新教諸侯將1552之後占有的所有宗教財產歸還原主。與此同時,根據瓦倫斯坦的計劃,德國在波羅的海建立了壹支強大的艦隊。

瑞典害怕德國的計劃會影響其在波羅的海的主導地位,於是在1630年7月帶著法國的大量資金從法國北部進入,拉開了“三十年戰爭歐洲階段”的序幕。

7月6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領65438+3000人的軍隊在德國東北部的奧得河口登陸。很快,瑞典派出了26000名援軍,使古斯塔夫的總兵力接近40000人。此時天主教陣營發生沖突,瓦倫斯坦被革職,瑞士軍隊勢如破竹,迅速占領了德國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

德皇聞訊後,下令息軍封鎖。9月17日,雙方主力集中在萊比錫附近的布萊滕菲爾德展開決戰。蒂莉有3.5萬兵力,裝備26門火炮。瑞典軍隊24000人,槍100支。

瑞典軍隊排列成新的線陣型,而蒂利軍隊按照傳統戰術排列成密集的方陣。雙方首先互相炮擊,由於瑞典炮兵火力占優勢,給敵人造成了很大損失。蒂利軍炮擊後發起攻擊,但騎兵的七次沖鋒都被瑞士火槍的齊射擊退。

在這場戰鬥中,古斯塔夫冷靜調動部隊,發揮火炮和火槍的密集火力,徹底擊潰了以長矛為主的蒂莉方陣。蒂利的軍隊傷亡8000人,蒂利本人也受了傷,而瑞典和撒克遜聯軍傷亡2700人,其中瑞典只傷亡700人。這是古斯塔夫的軍事藝術傑作,以機動和火力為基礎的新戰術首次擊敗了以數量和長矛為基礎的舊戰術,顯示了改革後的瑞典軍隊相對於歐洲舊軍隊的優勢。

後來,德皇再次利用瓦倫斯坦重整軍隊,收復布拉,離開巴伐利亞,迫使瑞典軍隊退守薩克森。1634年,在西班牙軍隊的支援下,德皇在德林根擊敗了瑞典軍隊。瑞典軍隊被迫向北撤退。

瑞典戰敗促使法國直接出兵。主戰場仍在德國,但也在西班牙、西班牙荷蘭、意大利等地進行。法國和瑞典軍隊的勝利使得哈布斯堡家族無力再戰,被迫媾和。1648 10,交戰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戰爭結束。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以反哈布斯堡集團的勝利而告終。根據和平條約,歐洲領土被重新劃分。法國贏得了歐洲霸權;瑞典鞏固了它在波羅的海的地位;德國經濟被嚴重削弱;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獨立;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得到了確認。結束了中世紀以來“壹教皇壹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不復存在。

這場戰爭對軍事藝術和技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壹是火槍進壹步改進,開始大量投入使用;

二是炮兵開始規範化,炮兵成為獨立兵種,在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舊的方陣戰術已經過時,新的線路戰術已經初具規模;

第四,歐洲壹些國家開始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軍隊編制趨於精幹。

三十年戰爭

作者:管理員資源來源:本站原創點擊量:296更新時間:2004-11-28

17世紀上半葉,壹場以德國為主戰場的戰爭席卷歐洲。它是歐洲各國爭奪領土、王位、霸權以及各種政治矛盾和宗教紛爭的產物。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德國新教諸侯丹麥瑞典法國打,荷蘭英國俄國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天主教附庸和西班牙在另壹邊,他們得到了教皇和波蘭的支持。戰爭背景公元13世紀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日漸衰落,各邦諸侯紛紛獨立。在宗教紛爭的掩護下,信仰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的王公和信仰舊教(天主教)的王公為爭奪地盤,反對皇帝的專制權力,分別組建了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聯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極力限制新教活動,爭取舊屬國復興皇權,得到了教皇、西班牙和波蘭貴族的支持。為了稱霸歐洲,法國試圖讓德國保持分裂,支持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和瑞典壹直覬覦德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領土和港口。荷蘭和英國不希望皇權在北歐擴張,英國也試圖削弱西班牙的力量。這些國家都支持新教聯盟。1618捷克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在位1612 ~ 1619)企圖恢復捷克(波希米亞)的天主教,任命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斐迪南二世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並宣布參加新教徒集會的人為暴徒。1665438+2008年5月23日,武裝人員沖進皇宮,將欽差大臣從窗口扔進壕溝,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見三十年戰爭彩圖——扔出窗外的事件(1665438+2008年5月23日))

整個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①捷克-普法爾茨時期(1618 ~ 1624):“扔出窗外”事件後,捷克擺脫了哈布斯堡王朝。1619捷克議會選舉普法爾茨的選帝侯弗裏德裏希為國王。162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在位1619 ~ 1637)依靠德國天主教盟軍入侵捷克。為了幫助蒂利伯爵·j·澤克利領導的天主教盟軍,西班牙向普法爾茨派兵。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爾茨聯軍在白山被天主教聯軍擊敗,弗裏德裏希逃往荷蘭,捷克重新回到奧地利統治。同期休戰12的西班牙和荷蘭在1621重新開戰。

②丹麥時期(1625 ~ 1629):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勝利導致外族參戰。在英法的支持下,丹麥在北德新教諸侯的支持下,於1625年入侵帝國。捷克貴族A.E.W.von wallenstein帶領雇傭軍與蒂利伯爵合作,打敗了丹麥軍隊。丹麥王國於1629年5月與皇帝簽訂呂貝克和約,承諾不幹涉德國事務。皇帝的影響擴展到波羅的海。

③瑞典時期(1630 ~ 163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天主教聯盟勢力北移,促使瑞典加快軍事行動,與法國結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於1630年7月率軍進入波美拉尼亞,與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帝侯聯手,先後在德國西部和南部取得勝利。1632年,蒂利伯爵戰敗,被殺於樂和河。盧岑之戰,瓦倫斯坦戰敗,後被暗殺。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戰鬥中陣亡。1634年,皇帝聯合西班牙打敗瑞典軍隊,回到波羅的海。薩克森和勃蘭登堡於1635年5月與皇帝締結布拉格和約。瑞典國王率領軍隊在波美拉尼亞登陸。

(4)法國-瑞典時期(1635 ~ 1648):瑞典軍隊的戰敗促使法國直接出兵,與瑞典共同對抗哈布斯堡王朝。1635年5月,法國聯合荷蘭進入萊茵河地區,瑞典軍隊在萊比錫附近的布萊滕菲爾德取得勝利,繼續向南推進。法國軍隊大敗西班牙軍隊。瑞典的勝利引起了丹麥的不滿。從1643到1645,丹麥和瑞典開戰,結果戰敗講和。此後,法國和瑞士軍隊進入德國南部。漫長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雙方,帝國的困難更加突出。費迪南三世皇帝(在位1637 ~ 1657)被迫媾和,得到了法國和瑞典的認可。戰爭結

捆綁。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 10 10月24日,各參戰方代表齊聚明斯特市政廳,簽署《奧斯納布呂克與明朝條約》

切斯特和平條約。奧斯納布呂克和明斯特都在威斯特伐利亞的版圖之內,所以這兩個和約合稱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根據和約,法國得到了洛林的三個教區(梅林、圖爾和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除了斯特拉斯堡)。瑞典獲得了西波美拉尼亞和東波美拉尼亞的壹部分,維斯馬市和不來梅、維爾登主教區,從而獲得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州的總督領地普遍恢復到戰前狀態,總督在內政外交上享有自主權。在教派問題上,和約重申1555的奧格斯堡和約仍然有效,承認德國新舊宗教平等。

戰爭結束三十年戰爭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地位,加深了德國的割據。為法國稱霸歐洲準備了條件;西班牙國力下降;瑞典實力大增,成為北歐強國。

  • 上一篇:哪些運動品牌有望趕超阿迪和耐克?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犯罪集團和組織?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