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二戰後日本的發展歷史

二戰後日本的發展歷史

美國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從政府到民間的努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戰後影響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外因素

研究這壹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日本經濟的特點,也能為中國提供很好的借鑒。這裏有兩個簡單而詳細的分析:

(1)簡單分析:

促進日本工業發展的原因除了有很多優秀的港灣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深刻的歷史原因。明治維新(1868)後,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積累資本,刺激自身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資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迅速恢復。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壹直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日本在大力發展尖端技術的同時,特別註重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從而促進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經濟發展的優勢之壹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同時,日本政府灌輸“危機意識”,讓國民自覺努力。長期以來,日本人的工作強度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詳細分析

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的經濟發展有不同的成就和表現,但總體來看,其發展速度壹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宏觀和微觀經濟效益也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起來,進而實現長期的經濟高發展,是由於歷史原因,戰後促成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條件,以及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壹,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劣勢,也有優勢。另壹方面,日本政府和各界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其有利的壹面,最大限度地改變其不利的壹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

二戰末期,日本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處於嚴重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人在饑餓和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對恢復和重建經濟失去信心。但沒過多久,日本政府就聘請了許多專家,要求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評估日本經濟復蘇和進壹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專家指出,日本面臨的主要劣勢是:(1)國土面積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裏,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然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都很少,原油儲量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技術管理水平比發達國家落後二三十年左右。(5)產品國際競爭力差,被視為劣質品。(6)戰敗投降極大地損害了社會生產力。(7)企業資金短缺。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僅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仍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歷史悠久,比較先進。雖然已經轉型為軍工,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素質高是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民眾長期受島國意識、儒家思想、西方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他們有很強的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工作努力,集體意識強,能團結外界。(5)有大量的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日本官僚財閥的清洗,他們脫穎而出,占據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主導地位。(6)國家幹預經濟是有經驗的和有效的。(7)有美國保護,軍費低。(8)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國際貿易自由化取得了顯著進展。(9)世界科技發展迅速,特別是大戰中的軍事技術轉向和平經濟,新科技在和平環境下發展更快。(10)日本作為東亞經濟大國,在東亞乃至全球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拓展市場。

針對上述情況,日本采取了壹整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雇員和消費者的協調經濟體系,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的不利影響;(2)利用聯合力量吸收海外技術、資源和管理,同時形成各種貿易組合,防止海外資本的入侵;(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壹方面進口廉價的海外資源和先進的海外技術,另壹方面向海外出口加工產品;(4)加強質量管理,創建壹套完整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質優價廉、服務周到的產品占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財務組織體系和相應的財務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快速增長的道路。

1973石油危機前後,日本意識到其在資源和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外國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發展自動化產品,建立資源開發與供應相結合的新體系,倡導國家資源和能源節約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國內市場。從而迅速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將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佳機會。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有能力和條件馳騁全球。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補充輸血;以亞洲“四小龍”臺灣省、韓國、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需要外部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才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都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在海外大舉投資,從國際視野安排日本產業和企業的發展結構,與美國、歐洲、亞洲“四小龍”、東盟形成多層次、多層次、垂直化的國際分工體系,以投資促進外貿發展,繞過貿易摩擦礁,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己所用(這與歐美國家希望通過日本投資解決就業和經濟衰退的願望相悖)。

總的來說,日本在經濟發展的每壹個重要時期,都能更深入、更實際、更長遠地了解自身和國際情況,進而采取有效對策,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推動經濟快速增長。

2.相對穩定和活躍的政治局勢

政治穩定是制定和實施持續的經濟政策,合理配置經濟資源,促進經濟長期發展的保證;政治活力是消除腐敗和低效率,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戰後日本在這方面也有很多優勢。

(壹)壹黨長期執政

從1955到1993,自民黨執政38年。這使得日本的經濟政策,比如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相當穩定。在20世紀70年代至7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和70年代中期以來的經濟穩定增長期,日本先後實施了長期的貿易和科技立國戰略。另壹個例子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實施的經濟國際化政策。

自民黨並非鐵板壹塊,內部派系眾多,內部爭鬥頻繁。但壹般情況下,鬥爭的結果是誰能給企業和社會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誰就上臺。當權者必須協調與其他派系的關系,確保自民黨的團結,貫徹全黨經濟穩定發展的方針。

1993年7月,自民黨因為壹系列曝光,最終被七黨壹派擊敗,放棄執政多年的權力。此後,日本政局進入了壹個相對不穩定的時期。這種新的政治局面能否促進日本的經濟發展,還有待進壹步觀察。

(二)政府骨幹人員穩定

雖然日本政府各省廳的部長、長官因首相更叠而有所變動,但次官、局長、局長、參謀總長長期保持穩定。這些人往往是政策的發起者、最初的起草者和組織政策實施的具體負責人。他們大多來自以東京大學為首的名牌大學,經過嚴格篩選進入政府,普遍表現突出。加入政府後,可以壹直工作到退休,崗位相對穩定。他們有條件從長計議,制定有效的政策,並認真組織實施。日本政府幾十年來壹直實行經濟優先的路線,長期實行相應的貿易促進和保護政策,都與這些熟練的政府工作人員有關。

(三)依法管理

法律是政府工作長期穩定高效的保障。日本政府的整個運作是在法律的規範下實現的。憲法和各種機構設置法規定了議會與政府的關系,各種政府機構的性質、設置方式、規模和運作方式等。公務員法規定了公務員必須履行的各項職責、工作範圍以及違反法律法規的處置方式。這些法律法規保證了政府工作的相對規範化、程序化和高效化,使各項工作和政策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

反對黨和相對獨立的新聞媒體有利於防止政府腐敗和僵化。

任何政府法案在國會的通過都要經過多方辯論,最後往往包含與反對派妥協的成分。新聞媒體有助於監督和制止政府濫用權力的任何傾向。這些方面,再加上其他因素,使得日本政局相對穩定,充滿活力,可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3.有利的國際環境

日本是壹個加工貿易國家,國際環境對其經濟發展影響很大。

總的來說,戰後的國際環境壹直比較有利於日本經濟的發展。

(壹)美國培養和利用

戰後美國占領日本之初,幫助日本鏟除了軍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及其社會經濟基礎,制定了壹系列近代法律法規,建立了較為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1947之後,美國將對日本的打擊改為扶植和利用日本,與日本建立安全保障體系。美國負責日本的安全,日本沒有建立正式的軍隊。這樣壹來,日本大大節省了軍費,也相應提高了發展經濟的能力。1950 ~ 1952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向日本訂購軍需品金額達23.9億美元,1964 ~ 1968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向日本訂購軍需品金額達1880億美元。除了這些有形的直接訂購物資,美國也相應地為日本產品打開了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的渠道。

此外,為了扶植日本這個遠東盟友,美國提供了壹系列幫助和支持,比如允許日本自由引進美國和經合組織相關成員國的各種技術,允許其產品自由進入其市場,允許日本引進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金等等。

(B)相對充足和廉價的資源和能源供應

戰後,世界資源和能源的新發現和大量開采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廉價供應,為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戰後東南亞、大洋洲、南美洲多國鐵礦的開發,世界石油產量的激增,以及以中東、非洲新油田的發現和開采為中心的低價,對於日本這個資源能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條件。比如1955 ~ 1970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僅為每桶65438美元+0.59美元,這期間日本以大量石油消費為基礎的重化工業正在發展,這無疑對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極為有利。

(三)世界科技革命高潮的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形成了壹個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以電子和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利用技術為代表。這為日本更新技術裝備、開發新產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尤其是在美國重研究輕應用的情況下,日本捷足先登,直接應用了最先進的技術成果。

(D)加強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

戰後,為了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自由貿易體系,經濟發達國家相繼成立了壹系列全球性的國際經濟組織,如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這些組織在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及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從1952重返國際舞臺後。我也陸續加入了其中的壹些組織,在進出口方面享受了很多特權,比如貿易和資本自由化進程的相對滯後。這無疑對戰後日本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基於高儲蓄的高投資

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直接取決於投資水平。戰後日本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相當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高投資的基礎上的。無論從投資增長率還是從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來看。日本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極高。從1961到1970,日本企業設備投資年均增長率高達15.2%,而其他發達國家中最高的法國僅為9.1%,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意大利和加拿大分別僅為3.9%、4.7%和3.7%。

企業設備投資的增長,不僅是企業生產規模擴大的物質基礎,也是其引進先進技術、更新落後機器設備、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強市場包括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重要保證。戰後,日本能夠大量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推動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與其對企業設備的高水平投資密切相關。

日企之所以能迅速增加投資,主要不是因為自身的積累,而是因為銀行的貸款。從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銀行貸款在日本企業籌資中的比重壹直呈上升趨勢,最高比率1975達到85%以上。之後雖有所下降,但直到1990,仍高達80.9%。

銀行貸款是基於他們的存款。戰後,日本金融機構在存款規模迅速擴大、儲蓄率不斷提高的條件下,能夠向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戰後日本的儲蓄率壹直是最高的。例如,在1955、1960、1965、1970、1975和1980這六年裏,日本的家庭儲蓄率高達13.4%、17.4%、17.9%、65438

5.更加協調的經濟體系。

日本是壹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但日本與美英等國強調經濟自由的經濟體制或經濟模式有著顯著的不同。日本的經濟體制相對停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政府、官員和企業相結合。

自民黨長期執政,其經濟政策。政策與政府的方針政策相統壹。自民黨多年來占據議會多數席位,政府的經濟計劃可以通過。議員在企業的支持下開展活動,從而積極為企業謀取利益。這樣國會、政府、企業之間的關系就會協調起來。

(2)政府中有大量的議事委員會,協調各種經濟關系。

日本內閣各省廳都有大量的審議會議。例如,國際貿易和工業部有65,438+000多個審議委員會,成員超過3,000人,他們由政府、商界、研究人員、消費者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審議經濟計劃,為政府決策提出意見。審議會反映了各方意見,可以提前協調各種關系,有利於提高綜合經濟效益,防止經濟漏洞的出現。

(三)充分發揮各種經濟團體的作用

日本的經濟團體主要是自願合資組建的經濟技術協調組織。它們的大量存在和充分發揮,協調了政府與企業,以及集團內各企業成員之間的關系,有利於聯合力量解決各種困難,團結對外,提高國際競爭力,防止內部過度競爭造成損失。值得壹提的是,這種協調只是體現在外部世界,成員企業之間的競爭並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激烈和深入。

(四)積極發揮政府政策調控和行政指導作用。

日本政府通過稅收、國債、財政投融資、建立政府金融機構、建立國有和半國有企業,擁有了相當的經濟實力。同時,它運用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公共投資政策來調節社會和經濟發展。與歐美不同,歐美政府側重於反危機管理,主要通過控制總需求來刺激或抑制經濟發展。而日本則是全面調控經濟,在此基礎上刺激社會總供給能力的發展和出口的增加。此外,日本政府還利用行政指導參與社會經濟管理。行政指導常常與審議制度聯系在壹起。可以隨時進行,可以深入到社會經濟的具體環節,非常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高效發展。

(五)企業實行集體主義管理模式。

日本的大企業大多早就實行終身雇傭制,年薪制和獎金制相結合,按企業而不是按行業組織工會;把企業視為全體員工的命運,企業有風險,全體員工共擔責任,寧願降薪也不願輕易裁員;企業用職務晉升和調動保持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用獎金調動員工積極性。企業的勞動關系比歐美國家更協調,員工往往視企業為家,為企業發展盡心盡力。由於日本的經濟體制具有強烈的和諧色彩,有人將其概括為“協調經濟體制”或“協調經濟模式”。戰後近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日本的這種經濟體制在壹定程度上適應並促進了其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需要。

當然,日本經濟超常高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長期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加以巧妙運用和發展,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日元匯率長期處於低位,對日本經濟發展非常有利;積極開發國內外市場;建立分工合理的金融組織體系,長期制約證券交易的發展,遏制金融投機和日本民族的屈辱和艱苦奮鬥精神。

  • 上一篇:奔馳smart為什麽不掛奔馳的logo?
  • 下一篇:197年以上出土過哪些完整的骨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