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馬哈奇的歷史

馬哈奇的歷史

唐人陸秋在《成都紀》中記載:“隋蜀王修借土築此城,因有池。”所以摩訶池最早出現在隋代。據史書記載,公元586年,鎮守成都的蜀王楊修要擴建成都子城,需要挖土建城,挖的土多了很多,就形成了壹個“人工湖”。壹位西域僧人到此旅遊時,說“摩訶宮毗羅”(梵文),意思是這裏有龍,所以人工湖取名“摩訶池”。據史料記載,摩訶池形成初期,面積約500畝,楊修還在上面建了散花樓,以供遊樂。

在莫霍湖的早期,只能儲存天然雨水和洪水。唐代,成都城市水利全面發展。唐德宗貞元元年(785),魏高開玉溪,與摩訶池相連。唐玄宗大中七年(853),在白敏開金水河(禁河),由西往城內排水,匯入摩訶池,與玉溪相連,向東匯入遊子河(府河)。據清代李淵的《蜀水鏡》記載,劉江“東流入成都縣城為金水河,東入摩訶池,東至玉溪,東出華陽縣,入遊子河”。從而構建了完整的成都城市水利設施河湖體系,為摩訶池註入了充足的水源和活力。唐懿宗鹹通十壹年(870),南詔入侵四川,難民紛紛湧入成都。成都缺水的時候,難民們就從摩訶塘取泥汁喝。

千百年來,摩訶池壹直是遊玩的地方,有壹段時間很出名,很多文人騷客都來這裏遊玩。到了唐朝中期,這裏已經成為成都的壹個著名景點,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普通百姓都愛去遊覽。唐代著名詩人高駢把摩訶池的“醉人”形容為“輕描淡寫葛,柳色如新,醉了摩訶池上的青春”,詩聖杜甫“莫驚白鷺,留清溪為伴”。摩訶池之美,令宋代陸遊“心醉神迷”。

在挖掘現場,摩訶池附近有兩條鵝卵石小路。南宋時期,鵝卵石是黃色的,石頭呈放射狀排列。唐代的鵝卵石呈藍灰色,平行排列。"這是摩訶池岸邊的小路."李逸說。雖然池旁有壹條“綠道”來證明曾經的輝煌,但從唐代開始,池的面積開始縮小,現場清理的回填池“渣樓”中,就有唐代的。

當我們到達蜀國時,摩訶池已不再是壹個大家都可以玩耍的地方。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皇帝王建建新宮時,將摩訶池並入宮中,改稱龍嶽池。王彥繼位後,擴建宮殿,向龍嶽池註入活水,改名為宣化池,並在池的四周修建宮殿、亭臺樓閣,占地十裏之廣。蜀國主人孟嘗君的愛妃華佗夫人,在《宮詞》中將其形容為“宛若江南美景”、“水心蓬萊”。

五代至宋代,摩訶池水源逐漸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春竹將大部分摩訶池填平,在後蜀宮舊址上建蜀宮。在發掘現場,還可以看到壹條明末的“踏路”。過了這條2米多寬的青磚路,就可以來池邊坐船了。

明末清初,蜀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1665),在蜀遺址上建了壹座朝貢院,西北角還留有少許積水。到了民國三年(1914)才完全被填為武場。至此,歷時1300余年,讓唐代詩人吳和南宋詩人陸遊天天盼花。“摩訶臺池源”消失得無影無蹤,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向往。如果今天還在,那壹定不亞於西湖。

據《蜀王傳》、《華陽國誌》、《蜀誌》等史書記載,秦國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命人雕刻了5頭石犀牛,其中2頭運到成都,另外3頭在冠縣河中,作為鎮水石神。所以有人認為這是李冰創造的控水獸。到了唐代,天府廣場原來的展廳被壹個500畝的湖包圍著,這個湖叫馬哈池。據說這個水獸是1973發現的,但是沒人敢動。

  • 上一篇:陳龍的演藝經歷
  • 下一篇:有哪些反映中國歷史的景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