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的五大名山和傳說是什麽?

中國的五大名山和傳說是什麽?

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以北,是中國五嶽中的東嶽。東方在古代是萬物交替、早春發生的地方,所以泰山素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稱。早在夏商時期,就有72位君王來泰山拜見諸侯,立下高位,刻下石痕。

秦始皇統壹中國泰山後,漢武帝、光武帝、唐朝高宗、玄宗、宋真宗、清朝康熙、乾隆等。也紛紛效仿,在泰山舉行了收禪儀式。他們所到之處,修建廟宇雕像,在石頭上刻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歷代名士也紛紛來此贊美泰山的詩詞歌賦。杜甫的< & gt詩中寫道:“壹旦爬上山頂,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泰山也是佛教和道教的地方,所以寺廟和名勝古跡遍布山上。所以,泰山不僅是壹座雄偉的山,也是壹座道教名山,文物古跡眾多。山頂有四大奇觀:初升的太陽,晚霞,黃河的黃金帶,雲海的玉盤。它真是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和旅遊勝地。在20987年底,它受到了世界的保護。38987 . 68868688687

參觀泰山,妳通常先參觀岱廟。戴寺位於泰安市,南起天安門,北至街,中軸線為南天門。是歷代封建帝王在泰山上封廟時舉行儀式的地方。自秦漢開始修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作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之壹的天之殿,即岱廟的主殿,始建於北宋。大殿在廟的中間,供奉泰山在東面。回到西方,畫面以禮儀人物為主。場景廣闊,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壁畫長62米,高3.3米。東漢有五棵柏樹,是漢武帝傳下來的。戴寺石碑眾多,從秦到清共160余塊,多藏於中國柏院。正殿前有壹座秦始皇無字碑。這個院子位於東北部。& gt戴寺是集文物、詩詞、繪畫、書法、雕塑於壹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碑刻藝術的書法方法可謂中國書法藝術的傑作。

登泰山有兩條路,壹般是從東路上到峰頂,再回到中天門,由西路的路下山。東路從代宗坊牌坊開始,到達頂峰,全長9000米,有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供遊客休息或登臨的地方,還有索道直達岱頂觀看月峰。

恒山

南嶽衡山是中國五大名山之壹,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南至衡陽顏回峰,北至長沙嶽麓山。巍峨的72座山峰綿延800裏,被譽為“傑出的五嶽”和“文明的奧運區”。

以主峰朱容峰為中心的183平方公裏的南嶽風景區,是恒山風景名勝的集合。兩千多年前,堯舜在此召見諸侯,大禹在此拜治水方略。宋徽宗題詞“天下南嶽”,康熙題詞“重修南嶽祠”。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當代偉人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豐功偉績。

南嶽也是中國唯壹的佛教和道教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有形似故宮的嶽廟,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有日本曹洞宗視為宗祠的南臺寺,有道教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廣天寺...有《五龍進香》《龍池蛙社》《玉樹瓊花》《祝融映光》。春天有花,夏天有雲,秋天有太陽,冬天有雪,四季景色不同。麻姑仙境幽僻,有石穿詩林之趣,有龍鳳清溪之野,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壹體的王宇古城。

南嶽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人們觀光和避暑的勝地。歡迎來到世界南嶽。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中國五大名山之壹。它位於陜西省華陰市,黃河與黃河交匯處,南依秦嶺,北靠黃薇。被譽為“天下第壹山”。華山是壹個完整而巨大的花崗巖體,其歷史演化可以追溯到27億年前:山海經。它有十英裏寬。“主峰有三座:南峰‘大雁’,為太華之巔,海拔2160.5米。還有東風“朝陽”,西峰“蓮花”,三豐支釘,被稱為“三峰超越天空”。雲臺和玉女是相輔相成的。

恒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袁嶽山”、“長山”,位於山西省渾源市南部。相傳,古時舜帝遊衡山,名曰“北嶽”,是北方諸山之祖。白虎依桐說:“永恒是永遠存在的。北方什麽都藏著,總有東西。”《三才圖》《太平玉蘭》也說:“北嶽五人,壹為蘭臺府,二為女宮,三為華陽臺,四為宮,五為太乙宮。”從東北到西南綿延108蜂,綿延數百裏,山勢雄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天險。主峰天峰嶺是天然屏障。

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名曰“太乙總玄洞天”。其山神身穿黑袍,騎著黑龍,帶領七千仙人和少女,掌管江淮和虎豹猛獸的援護。山上留下了許多道教遺跡和傳說。古代有18座道觀,稱為18景區。紫芝峪等自然風景區。懸崖上有許多古老的銘文,如“丁嶽松濤”,“金雞報曉”,“玉羊在雲端徘徊”,“夕陽西下”。

據史書和道書記載,大禹曾遊衡山,將道經《靈寶真人真事》封於北嶽。《靈寶略》曰:“於霞即位巡獵,至中山山,得靈寶真言,封北嶽山、寶山洞庭。”後來,有壹個王上女長榮在深山裏耕種,“二百多年了。

茅穎,秦漢時期著名的方士,鹹陽南關人。他是壹代又壹代的貴人,善於道德積累。《太原真人東嶽禦主傳》說,其曾祖父毛蒙得道,即“在華山,乘龍在雲端,白日升天。”他所在的城市裏流傳著神仙得了陶毛初平,騎著龍升天的傳聞。現在宣州玩赤城,繼續在我這裏盈利。“我拋棄家人,到衡山讀老子的《道德經》、《周易傳》,采山術,誘之。我潛入懸崖,所以我很有靈性,我欽佩我的雄心壯誌,它從不與世界相悖。”“我在恒山六年,思念道,覺得親近。”

另壹個道士,張,是道教的之壹。《太平廣記》記載,隋唐時期,張隱居於恒山,活了數百年。“他常騎白驢,日數萬裏,其余重疊。它像紙壹樣厚,放在毛巾盒裏。當他騎上它時,他被裝滿了水,變成了壹頭驢。”玄宗召見時,他演示了仙家的變化術。在永生山,郭老嶺被後人鐫刻以紀念他。在壹個光滑陡峭的石頭斜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類似驢蹄和人的腳印,據說是張騎著驢上天時留下的。

山裏有許多寺廟。舊時主要有會仙宮、黃愚寺、文昌寺、天尊寺、王耀寺、三清寺、元帝寺、三元寺、白雲廳、王獻閣、會仙洞、北嶽寺、行空寺等。下面介紹壹些地方。

在眾多景觀中,最著名的是懸空寺。它位於余金龍河口的懸崖上。始建於北魏後期,歷經金、明、清三朝重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全寺有40多座殿堂、亭臺,建在30多米高的懸崖上。基於鑿刻,房屋建在巖石上,形勢險峻。

北嶽廟,又稱朝殿,始建於北魏皇帝太炎元年432年,至唐宋兩朝。明代洪武、成化、弘治年間,多次修建,古寺改為沈約寢宮,規模較大,有北嶽殿、後土夫人殿、風伯時宇殿、康太尉殿等。它是壹座宏偉的宮殿,供奉著北嶽諸神,位於主峰之下。山門兩側,有青龍、白虎兩個大殿。大殿前有許多石碑,碑文記載著北嶽的悠久歷史。

嵩山

嵩山,古稱外房山、崇山、高松,位於河南鄭州西南90公裏的登封縣。北依黃河、洛水、臨潁水、稷山,東鄰五代京都汴梁,西接九朝古都洛陽,被譽為“汴洛兩都,幾內亞名山”。總面積3000平方公裏,是中州地區第壹座奇峰怪石、風景秀麗、寺廟眾多的山。它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它的博大和豐富,包容和滋養著世間萬物。因此,道教把中嶽視為掌管“天下之地、山川、江河、山谷,亦牧牛羊”的神靈,以體現大道滋養萬物的精神。同時,中嶽也成為儒道佛並存的名山。道教歷史上曾有、龔、王子甲、鬼谷子等神仙隱居於此,高震、寇謙之、司馬、丘處機等道士也曾在此講學傳道。現存的中嶽殿是嵩山最大的道教建築,殿宇巍峨,古柏參天,文物古跡眾多,是龔瓊的聖地。

嵩山歷史悠久。大約23億年前,中國大地上發生了被稱為“松陽運動”的地殼隆起,逐漸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和地層的水下沈積。大約8億年前,地殼再次發生巨變,厚厚的應時砂巖開始隆起,形成了壹個巨大的褶皺山系。這場運動被稱為“中嶽運動”。之後,在影響中國南北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影響下,褶皺的山系逐漸形成了巍峨的嵩山。

嵩山古稱“異國”,夏商代稱“崇高”。國語稱禹的父親為“崇伯”,“崇高”之名由此而來。東漢班固《白胡同》記載:“中央之嶽,何中嶽,加宋帝,四面高,故是故。

嵩山以季峻峰為界,東面是太師山,西面是少師山。在古代,伊泰山是嵩山的主峰。說到山氣勢,常說“精神上比嵩山好”。但仔細觀察,兩座山各有特色。明代在《太史公十二峰賦》中對這兩座山作了如下的比較:太史公“闊以容能”,少史公“挺拔以別己”。付梅的上述總結是符合這兩座大山的實際的。太師山和少師山各有36座山峰,每座山峰都以其經典而聞名,如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行蓮、臥龍、玉鏡、青桐、黃蓋、獅子、青桐。

太史公和少師雖是兩山,但相鄰,交界處在登封縣城西北的淩口,古稱元元關,是古今山地交通樞紐。山脊上至今還保存著與之相關的石刻和古跡。其中,大禹挖元口治水的感人傳說引人入勝。

大禹,名溫明,是夏朝的始祖。在夏朝建立之前,禹是舜帝手下的壹個部落首領,他居住在嵩山和稷山之間。《史記·關禪》曰:“歷代君王皆在河洛之間。”所以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都是以嵩山為原型的。據史書記載,“於

相傳,在古代,顏地氏族從西北遷到黃河中遊後,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沂水-洛水流域。其中壹個以伯夷為部落首領,以崇山為特征,被稱為四山。相傳黃帝在嵩山上,結合鬼神,作清角之樂。殷周時期有崇嵩山的沈、魯國,即姜姓四國,即四山後裔齊、魯、沈、徐。、沈、和傅、等”。按“申”“傅”分別為申氏、陸氏。據《史記·周本紀》和《益州左洛書》記載,曾計劃在伊、洛兩地建城,以近“天房”,保天命。嵩山和關中的南山壹樣,是人們心目中的聖山。比如《左傳》中,召公在四年中說,“陽城,太師,景山,終南,九州之危。"

自秦漢以來,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人格化。雖然它在宗教上的特殊地位已經讓位於五嶽之首岱宗,但它仍然是國家崇拜的五嶽之壹。據歷史記載,秦始皇信神仙,曾站在嵩山上祭神。漢武帝丁原元年(公元前16年),方士龔發現用大鼎使自己長生不老。漢武帝親臨太史山,祭太史山祠,命名太史山為極山。元元年(公元前l10年)三月,漢武帝到中嶽太史山,親自率領群臣登上山頂。據說漢武帝爬山的時候,隨行的官員聽到山裏傳來“萬歲”的聲音。提問,但不要說什麽。”“我以為有神,就命寺官增加祠堂數量,嚴禁砍伐其樹。我把山下的300戶作為高松縣,並作為壹個城市。“我還在山上建了長生亭,在山下建了長生觀。我把這個峰命名為長壽峰,算是給山的壹個驚喜。漢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我頒布了壹道聖旨。五嶽各處,犯四瀆。”漢代有去嵩山求仙采藥,或打坐念佛治病驅邪的地方。《後漢書劉根川傳》說:“劉根哲,潁川人,亦隱居嵩山。壹切善人遠道而來,學之道也。”所以隨著松山神仙方士的發展,中嶽大帝更加個性化。

杜悅名山《道藏》說,中嶽是月山天王,帶領數萬神仙和少女治理其地。道教的形成進壹步擴大了漢魏後期對中嶽的信仰。大衍元年(435年),北魏皇帝吳泰在嵩山建廟,每逢旱澇,就命官員進山祈福。太平真君三年(442),為時已晚。

唐宋時期,道教興盛,神仙信仰體系日趨完備。中嶽大帝作為道教神靈之壹,是在歷代帝王的崇拜下正式成型的。唐以後,武帝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祭嵩山為神,立其為天王,封天王之妻為天妃。天帝元年(696年)萬歲,尊天王為帝。為了登嵩山,祭拜嶽神,完成了。從此,鐘月神正式成為神帝,受到後人的崇拜。據道經記載,鐘月神身穿黃袍,頭戴黃玉冠,拜宗陽和印度之神,乘黃龍,率三萬仙官、少女,顧念山川、山川、樹木。唐開元十八年(730),唐玄宗李隆基根據漢武帝的建議,加建了壹座宮殿。

宋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皇帝制作衣服和寶劍,以便與道經名稱壹致。此後,中嶽皇帝壹直穿著衣服,戴著皇冠。第二年,他重修了中嶽殿的100多條回廊,用油漆工裝飾,繪有壁畫,並在各處種植了數百棵松柏。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他還命儀仗官翰林制定儀仗筆記和加冕制度,然後派儀仗官向他們獻祭。幹德二年(964年),在河南留下壹個服務員,派兵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加建廟宇,而這可謂中嶽廟(陳誌偉《中廟》)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大部分寺廟已成廢墟。金大定十四年(165438)

明成化十八年(1842),重修。嘉靖四十壹年(1562),清朝順治十年(1653),十三年(1656),乾隆十五年(1750)。在51年(1780)和54年(1789)進行了不同規模的重建。如今,中嶽廟基本保留了當時的宏大規模,具有明清官署建築的規模格局和風格特征。

世人都說嵩山到處都是聖地,世世代代都藏著。據宋記載,漢武帝曾在《會聖峰》中遇九仙,在《會仙峰》中散仙於八洞。據嵩山記載,唐高宗曾在鳳凰嶺遊過,乾隆皇帝開辟了“鬼谷居”和“白鶴觀”,他有壹張美麗的臉,長相奇特。他早就對嵩山的風景贊不絕口,欣然前往,並當場布道。關興臺東北的鬼谷子居住的山洞,後來被稱為“鬼谷寨”。

根據雲起的七大征兆,舒曼人李習安曾在太師山三合峰煉丹。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已經800歲了,所以他被命名為李八百。在他不朽的離去之後,他建造了壹座白鶴觀。《雲起七絕》卷五,中嶽式玄磐先生曰:“中嶽道人。我在太師逍遙谷住了二十年,不過是嚼松葉喝水。”。“每次高宗皇帝去拜訪陸晶,他的丈夫都不能離開大廳並接替他。問他需要什麽,他說清泉山有很多松樹。皇帝和武侯尊敬他,逗留了壹夜。他們找了個住的地方,在山脊上建了個祭唐觀。

據《嵩山誌》記載,北魏的寇、唐代的李道和、宋代的董道坤、晉代的邱長春都曾在嵩山“崇福宮”主持道場。此外還有魏成功、金寶亮、唐司馬承誌、吳軍、李治等。都是在嵩山修行的,其中以北魏的寇和唐代的李贄影響最大。學習了張魯的藝術後,他成為了壹個公眾人物,並進入了山區。經過七年的修煉,他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當時,北方的石天道教組織被打散,戒律被廢除,民間道教起義不斷。佛教逐漸在中國紮根並興盛起來,佛道之爭日趨激烈。為了維持道教的社會地位,與佛教抗衡,擺脫壹些受到攻擊的弊端迫在眉睫。寇謙之首當其沖,決心改革石天道教。他在《雲中誦新科目之戒》壹書中,公布了新科目,清理了道教。在《魯圖真鏡》壹書中,他稱鬼神為師,並教導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他對道教的改革是成功的。

此外,嵩山還是黃三經典、五嶽真跡和尹福經典的發源地,這三部經典在道教經典史上都非常重要。根據《雲起錢起》、《黃三經典》四卷本,古代黃三所教的經典分為《帝王》、《黃帝》、《黃仁》三卷。金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上嵩山,入石室齋戒。突然,他看到古代的“三皇作品”,都是用石頭刻的字,他從來沒有老師。景依法信四百尺帛。入團以來,壹直傳到葛誌川,壹枝壹枝傳下去。至於今天,“寶京,東海人,葛洪公公。

關於五嶽真圖的來歷,據漢武帝傳,漢末壹個叫方世祿的姑娘在嵩山采藥,遇到壹位女神,自稱三天女之官,被授予五嶽真圖,並被告知要節制使用。據說地圖“能征服五嶽,服務萬靈。”實際上,這張地圖是方士對大山實地考察後制作的。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據《老母陰府玄異》卷壹記載,少室山道士李治在嵩山虎口崖上得《黃帝陰府經》。書名是《魏道士與寇謙之傳世名山》。“陰伏”的意思是與天相合。中篇《演法富國護民》指出天地竊萬物與人人竊萬物的關系是“更似竊”,強調要時移勢易,固弓養命。下壹章,強兵勝績篇,說明學道家要閉目養神,閉心養性,這是符合天道的,“天道不可違”,這樣才能長壽。李贄撰寫的《陰府經註》以陰陽五行闡述了道教教義,其中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壹定的地位。

三教文化的另壹個典型代表,松陽書院,坐落在太史山南麓。其集儒、釋、道於壹體的典型建築隱藏在茂林秀竹之中,被譽為“依山傍水,無地無塵”之地。楊洋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八年(484),有數百名僧人。它叫嵩陽寺。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在此建天鳳寺。後來因為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家在此定居。五代時,松陽與天鳳寺合為壹所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稱之為“太史館”。宋仁宗景佑二年(6542年)。從此,嵩陽書院成為佛、道、儒三教的典型代表,是士人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歷史見證。

松陽書院的規定和寺廟的看法完全不同。書院雖不突出供神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對祖先的崇拜。正殿供奉聖賢和與書院有關的聖賢。現存的建築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清朝的建立。現在它已經成為壹個歷史景點,在這裏妳可以看到經歷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珍貴文物和歷史遺跡,比如漢代的將軍柏。唐代的石碑等等。西漢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漢武帝巡山,見三棵柏樹,高大蔥郁,像威武高大的將軍,於是大感興趣,封其為將軍、二將軍、三將軍。今柏將軍、柏二將軍存,三將軍毀於明末大火。費的《三將古》

石碑是嵩山廣泛分布的文物。楊洋學院西南草坪上的《宋人眼中的聖賢頌》高九米,是最大的石碑。石碑體系宏大,結構緊湊。該石碑由碑頭、碑身和碑座組成。碑頭分三層,上層為帶底座的素色腰封,碑身兩側有卷尾石獅。石獅用前爪抓住石碑,用後腿推動石碑。太神奇了。它不僅僅是壹種裝飾,讓碑頭不會顯得單調,還起到了平衡碑頂重心的實用作用,使碑身牢固穩定。碑頭中間層比下層和碑身寬,四邊比碑身突出,自上而下逐漸縮小,略呈弧形,上面有壹大片雲紋浮雕;第三層墓石上下直,正面中間刻有碑文。碑文兩側有浮雕雙龍舞動,兩側有浮雕麒麟。這種墓碑比那種盤龍或半圓頂的要獨特得多,象征著天上升起的雲和龍,氣勢特別宏大。碑文為李所書,字體為八股文,工整,剛勁,適中。這是必須的。碑的背面和側面寫著歐陽永樹和遊客的題詞。碑座呈長方形,四面雕石,前三後三,左右各兩,有* * *十個。他們每個人都有壹個浮雕戰士雕像,壹手舉著舞蹈,壹手抓著動物,包括魚,蟾蜍和蛇。都不壹樣,但都是鼓鼓囊囊的,T型的。

嵩山的寺廟數量雖然沒有其他名山多,但規模非常宏大,氣勢極其雄偉。它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建築之壹。中嶽殿位於山南黃蓋峰山腳下,面朝經絡,按脈臨案,顯沙拱,抱水有情,是嵩山現存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清朝乾隆皇帝重修中嶽時,是根據皇宮的布局和建築設計的。由此可見其規模之宏大。中嶽寺始建於秦朝(公元前3世紀下半葉),古稱“太史寺”。它有壹個專門供奉祭品的寺廟官員。西漢時,漢武帝訪問宋嶽,中嶽廟大規模發展。中嶽廟占地10萬平方米,從殿前中華門到殿後禦書城全長1.3裏(即進深)。安排有序。青石板鋪成的大別路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從南到北,沿中軸線由低到高依次為中華門、藥殘閣、天中閣、天佐鎮廣場、花滿門、軍吉門、清高軍吉坊、中嶽廳、寢宮、禦書屋、* * *十壹入口。天中閣後的六角亭,配有天作真。正殿庭院內的兩座禦碑亭、回廊,寢殿庭院內的回廊房,禦書樓兩端的東西山房,位於中軸線兩側。寺內東西道路還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宮、蕭樓宮、王龍宮等獨立成人小院。寺內有古柏330株,石碑100塊,還有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被譽為“

建於東漢元五年(118)的空間闕,與少師闕門、齊木樓並稱為“中嶽漢代三絕”,是中嶽第壹門。闕由方尖碑建成,分為兩部分,相距6.75米。闕高3.13米2.65438 . 300000000006楊題記“中嶽太陽城神道闕”有三行九篆,現後三字剝落。背面有“祭貴神慶公”八個篆書。這些篆書剛勁有力,是研究中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東闕雕刻人物,騎馬,騎馬,舞劍,龍虎。

嵩山第壹廣場中華門,原為木牌樓,1942改建為磚瓦廟牌樓。廣場下部有三座拱門,門檻上鐫刻著“中華門”的漢字。內外分別刻有“宋軍”、“天上的天”、“宋軼”、“戴瑩”等字樣,寓意其獨特的自然環境。

藥殘亭是人們祭祀嶽神的地方。是壹座四角亭,底座離地1.58米,高5米多。亭子四周有磚花墻,亭下有開欄,屋頂蓋著綠琉璃瓦。整個建築別出心裁,妙不可言。

天中閣,原名“皇中樓”,是中嶽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重修後,改名為“天中閣”,有“在天中”之意。它重建於清朝,類似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下面有壹個橋墩(高8米,寬13米)。可想而知,臺上亭臺樓閣,寬五間,青瓦回廊,雪門之間是“中嶽殿”。門前平臺兩側蹲著兩對石獅子,雕刻十分精致。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直通中嶽殿。

配天為鎮廣場,原名宇宙廣場,清代重建後改名為宇宙廣場。廣場四柱三層,三木框架,宮頂琉璃瓦頂,中間題“配天為鎮”,兩邊寫“宇宙”、“遠景”字樣,以取“嶽申屠,嶽配天”之意。

拜賢門,因“田重拜賢帝”而得名,原為前門,於1942改建為歇山式房屋,寬三間,形制略大,不如原門宏偉。大門後面兩側有兩個相應的亭子。東閣是古神庫。宋太祖修建中嶽廟時,將原來的雕像埋在這裏,並建了壹座祭壇亭以示敬意。身高2.5至2.65米,頭發梳成發髻,身穿寬領長袍,握拳搖臂,發光挺胸,形象十分威武。他被稱為“守倉鐵人”或“守殿鐵人”。他不僅是研究宋代鑄造藝術的珍貴文物,也是人們祈福消災的象征。

三門,意為“四化三才”,形似聖門。大門後面,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有宋狀元王增的《重修中嶽廟碑》,金狀元黃九月的《重修中嶽廟碑》,宋狀元盧多遜的《新修中天三廟碑》,以及的《增修中嶽中天廟碑》。

  • 上一篇:合肥公交停運+線路變更匯總合肥公交線路時間調整最新公告
  • 下一篇:明代武將穆英家族的發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