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崔雲事跡

崔雲事跡

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促使首鋼人加深了對“首鋼向何處去”的思考2002年,總公司黨委作出戰略決策,啟動搬遷鋼鐵工程,次年3月25日奠基。經常在前崗工地服務的崔雲,被那裏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感染了。她找到時任千鋼公司總經理的邱世忠,表示希望搬鋼。

遷鋼是首鋼歷史上第壹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鋼鐵廠。首鋼人對它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從規劃移鋼建設方案時起,他們就確定了高水平、高起點、高標準的建廠原則,努力建設“工藝簡單、設備大、產品高端、環境潔凈、信息數字化”的冶金示範工廠,為在曹妃甸建設大型鋼廠提供了試驗場和訓練場。工廠成立之初,各方面人才匱乏,尤其是自動化和信息化建設方面。崔允自告奮勇,邱世忠當然高興。

轉業不久,崔雲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距離北京196公裏的遷安,擔任遷鋼公司設備部自動化科科長。

崔雲和她的團隊擔負著千鋼公司數萬臺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自動通信系統、自動傳輸系統、工業監控系統、衡器計量、信息網絡、電話通訊等管理職責。她和大家壹起潛進工作,每天從早忙到晚。

INSQL數據庫是大型自動化基礎數據庫,是提高工廠生產管理水平的重點項目。該系統在國內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先例。通過查閱資料和收集信息,崔雲在了解系統的功能原理後,堅持將這個數據庫系統應用於前港的初步設計中。當初,數據庫與各類基礎自動化系統的通信存在諸多技術難題,於是她組織技術人員與數據庫廠商反復調試,攻克了壹個又壹個技術難題。經過運行中的不斷完善,該系統已成為遷鋼公司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產品質量分析、成本核算分析、設備運行狀態分析和故障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已有12套數據庫投入運行,采集了約30萬個點,為千鋼ERP成功上線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動化煉鋼是國外成熟的煉鋼技術。它通過計算機系統精確控制整個煉鋼過程,保證煉鋼溫度和鋼水含碳量兩個關鍵數據的“雙命中率”,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工人的勞動強度。前岡人稱之為“壹鍵”煉鋼。近年來,國內壹些大型鋼鐵企業通過引進和吸收國外技術,逐步實現了自動化煉鋼,但在成套技術的自主集成方面壹直沒有突破。

首鋼瞄準自動化煉鋼技術自主集成的目標,從遷鋼建設之初就集中工程設計、自動化控制等專業的精兵強將進行攻關。第壹步是與兄弟企業合作,在遷鋼兩座210噸轉爐實現“壹鍵”煉鋼。

沒有真實的數據,自動化煉鋼就是海市蜃樓。崔雲和她的團隊花了3個月的時間,在28米、35米的平臺上和轉爐前,對合金秤、散裝秤等55臺工藝秤進行了檢查和稱重。反復,來回,確保校準精度達到千分之三的標準,為實現自動化煉鋼做好充分的測量技術準備。

還沒來得及放松,崔雲就接到了研究編寫“壹鍵”煉鋼方案的任務。崔雲和其他技術人員,按照工藝要求,查資料,做方案,模擬實驗,現場吃飯,過夜。

2006年2月26日下午3點35分,時任河北省委書記的白克明在遷鋼3號轉爐主控室輕輕按下壹個紅色按鈕。15分鐘後,電腦監控屏幕顯示碳命中率96.34%,溫度命中率93.67%,碳溫雙命中率90.51%。

當掌聲響起時,崔允默默地離開了。她心裏清楚,自動化煉鋼的成功實現,標誌著首鋼煉鋼技術上了壹個新臺階。但不突破自動化煉鋼成套技術的自主集成,就沒有與國外先進企業比肩的資格。首鋼的發展需要自己的核心技術,外國人能做的,首鋼也要做。

首鋼科研團隊在實現第壹個目標後,不斷攻克自動化煉鋼技術自主集成的難點。

又是壹個個夜以繼日的努力,首鋼人自主集成的自動化煉鋼技術終於應用到了前鋼2號轉爐上。經過試運行,完全達到了設計標準,可以與引進技術相媲美。在壹些關鍵技術環節,也超過了國內企業花了十幾年時間消化完善的技術成果。首鋼人只用了三年就走完了這段距離。

2008年6月5438+10月21日,在中國金屬學會組織的“首鋼遷鋼210噸轉爐煉鋼自動化成套技術”成果評審會上,專家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首鋼遷鋼210噸轉爐煉鋼自動化成套技術是我國完全設計、開發、制造的第壹套煉鋼自動化成套技術。投資少,經濟效益顯著;項目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對推動我國轉爐煉鋼技術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加快該成套技術的推廣應用。

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不斷追求和不懈耕耘,中鋼同仁終於登上了轉爐煉鋼核心技術世界壹流水平的頂端,並在遷鋼的“試驗田”和“訓練場”成為現實。崔允感到欣慰的是,他能盡自己的壹份力。

攻克了自動煉鋼的難關後,崔允沒有停下腳步。有壹次,崔雲去國外參觀高爐,看到別人的高爐都用風口成像技術,他要去學。但是,這是壹個技術秘密,很難學習和掌握。“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崔允暗暗下定決心。

回家後,崔雲和煉鐵技術人員壹起,開始琢磨風口成像系統。她通過網上搜索、查閱資料等多種渠道,認真研究風口成像系統的工作原理,然後找到國內有能力開發這壹系統的設備廠家,詳細講解技術要求,並積極協調相關專家和部門進行攻關。經過多次修改和反復調試,該系統終於投入使用。目前,遷鋼所有高爐都采用風口成像技術。該系統使高爐操作人員可以通過監視器隨時觀察監控到的風口亮度、活動性、噴煤量、風口破損情況和爐溫趨勢,為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爐況提供了不間斷的第壹手資料,大大提高了操作的準確性,為高爐穩定順行創造了條件。

不管做什麽事,崔允都喜歡坦誠直率。作為自動化部門的主管,她常說:“我的職責就是服務。”在前鋼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首鋼內外部很多單位都參與其中,工作中遇到困難,大家總會習慣地說:“找崔姐,幹吧!”熟悉崔雲的人,不分年齡,都叫她崔姐姐。

由於工作的特殊需要,崔雲有壹套完整的“武器裝備”:兩部手機、壹臺筆記本電腦、壹部對講機和壹輛藍色的“長河”和“北鬥星”。手機可以讓需要她的人隨時找到她;筆記本電腦和對講機可以讓她時刻在生產線上;“北鬥星”可以盡快帶她去第壹現場。

遷鋼煉鋼投產後,崔雲每天都開著對講機睡覺,為的是隨時聽到調度網上的呼叫,現場發生事情能第壹時間知道並及時趕到。那年65438+二月下旬的壹個晚上,已經過了12點。崔雲突然從對講機裏聽到煉鋼連鑄機結晶器水壓無故“歸零”,維修人員檢查了幾次都沒有解決。他起身開上“北鬥星”,直奔現場。他和維修人員壹起反復檢查設備的安裝和接線,利用計算機數據庫的趨勢曲線進行分析。經過緊急處理,保證了運行數據的穩定可靠。

5438年6月+2008年10月的壹天晚上,千鋼工地4000噸塔吊完成工程,46噸高爐爐體框架剛離開地面,突然發生故障,主鉤和副鉤都不能動了。面對這種突發情況,負責設備安裝的現場人員不知所措。當他們找到千鋼公司求助時,正準備休假回京的崔雲通過對講機中的對話了解到情況,立即調轉車頭,疾馳在趕往現場的路上。經過現場檢查,崔雲確定DC調速裝置勵磁回路的功率模塊損壞。這個電源模塊是西門子早期的產品,只有西門子北京分公司有供貨。崔雲二話沒說,上車直奔北京,再從北京趕回前港。24個小時,880多公裏,當崔雲再次出現在工地上時,他已經累得說不出話了。

  • 上一篇:連意識是什麽都不懂就想“上傳意識”?馬斯克吹牛吹得有點過了。
  • 下一篇:小尤納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