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現代中國的歷史特征是什麽?

現代中國的歷史特征是什麽?

中國近代處於轉型時期。從獨立國家變成半殖民地(半獨立),演變成殖民地,這是壹個向下沈淪的過程。從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轉變,向資本主義的演變,是壹個向上發展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相互矛盾、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沒有民族獨立,就無法保證真正的社會進步,沒有社會進步,就無法贏得真正的民族獨立。

阻止帝國主義在中國滅亡,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人民不屈不撓、鍥而不舍的反抗侵略壓迫的英勇鬥爭,反抗英國鴉片侵略和英法聯軍入侵的兩次民族戰爭,反抗清朝統治的太平天國的農民戰爭。這是人民的偉大鬥爭。洋務運動不屬於人民抵抗運動。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永遠無法與人民的偉大鬥爭相比。但是,另壹方面,洋務運動和人民鬥爭之間又有波折。洋務運動可以說是民族戰爭和農民戰爭的副產品。壹些封建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被民族戰爭的槍炮聲驚醒,探尋戰爭勝敗的原因。利用農民戰爭造成的新形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緩慢而逐步地走向資本主義,在暗地裏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了物質力量。所以不能因為不屬於人民抵抗運動就完全抹殺。

從林則徐、魏源的引進洋槍、仿制軍艦、“師夷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李鴻章的“師夷長技”、“制洋兵器”、“取長補短、奪其所倚”,壹脈相承,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在民族戰爭槍火的洗禮下,為抵禦外侮而“變洋為夏”的清醒認識。

65438+60年代,學習西方資本主義還有壹種可能的前景,就是通過農民戰爭摧毀清朝的統治。太平天國取得全國勝利後,全面實施了洪設計的向西方學習的“資政新篇”計劃。這個前景可能比日本明治維新更加輝煌。但是,太平天國畢竟失敗了,未必會成為現實。光明的未來只是壹些歷史學家壹廂情願的設想。嚴峻的歷史事實是,農民戰爭擾亂了封建統治秩序,推翻了壹批腐朽的舊權貴,打破了清朝的祖傳“家法”,但它並沒有推翻清朝,只是通過鎮壓農民戰爭,造成了使李鴻章等人嶄露頭角,成為新權貴的局面;這些新權貴利用手中有限的權力,在太平天國的廢墟上實踐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並延續數十年,形成了壹場“求富強”的洋務運動。對於李鴻章等人來說,太平天國鎮壓農民戰爭自然是十惡不赦的罪行。但在鎮壓之後,他們並沒有全面倒退,而是進步了,為了國家的富強而向西方學習,為了向西方學習而與當時的封建頑固勢力作鬥爭。他們的所作所為至少客觀上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因此,洋務運動顯示了中國社會進步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曲折中反映了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的極端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和閉關鎖國的反動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損害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以至於歷史進入近代但資產階級尚未誕生。向西方學習的任務在最初階段不得不由地主階級的開明派來承擔。洋務運動既然是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運動,也就帶有封建保守主義的性質。這個後來被總結為“以中學為體,以學為旨”的口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封建主義是地主階級安身立命的基礎。洋務派無意破壞這個基礎,只是想在這個基礎上嫁接資本主義,其初衷甚至是為了強化這個基礎。它要求地主階級不維護封建制度,甚至有反封建思想。那完全不合理。作為地主階級,試圖在封建基礎上嫁接壹些資本主義,應該說也是壹種進步傾向,壹種開明的表現。因此,“師西學為體,用西學”的口號在向西方學習的初級階段仍有其積極意義。“中學為體”歷來如此,沒有人反對或提出異議,也不需要特別強調或努力去辯解。無非是想表明他們不是離經叛道的。“西學為中用”是壹個具有現實意義的新理念。它針對的是封建頑固派的愚昧無知,他們狂妄自大,拒絕壹切外來的新知識,所以強調要向西方學習。如果在壹定的歷史範圍內提及問題,不難看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壹開始重點是提倡和保護西學的引進,後來資產階級改革的時候。

洋務運動從發生發展到政治破產的過程,大體反映了中國人對向西方學習的認識由淺入深的過程。開放的中國“被小洋人控制”,是對外戰爭失敗的結果。所以最先引起人們註意並提上日程的,就是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以及與軍事相關的科技。洋務派大力建造船舶和槍炮等新式軍事工業。開始改變中國軍隊單純依靠刀、槍、船等原始武器的落後局面,培養了中國第壹代產業工人和科技人才。後來洋務派進壹步認識到經濟實力是軍事實力的基礎,“先富而後強”,於是學習西方經濟設施被提上日程。中國古代出現了第壹批大型的新型工礦交通企業。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開始逐漸成長起來。後來,當人們認識到西方的經濟設施必須有相應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才能取得成效時,也就是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逐漸成熟的時候,洋務運動已經處於政治破產的邊緣。洋務派的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的幼苗不可能在封建基礎上茁壯成長,要麽幼苗枯萎,要麽基礎斷裂,這是非常封建的西化。

洋務派不僅很封建,而且與外界有很大的妥協性,這是他們的階級屬性決定的。作為地主階級開明學校的代表,他們的力量很弱。他們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立,這是他們自己軟弱的根源。有來自深怕失勢的專制朝廷的壓力,還有交織在壹起的封建頑固勢力。洋務運動勢頭強勁,收效甚微。“日本由君主主持,臣民同心協力,所以財富和才能壹天天產生,但並不貧窮。在中國,壹兩個外交部長把持著,動到晚上討論,早作晚滾,卻不敢估量自己的最終地位。”所以中國“有貝之富,無貝之才,不僅遠不如西洋,而且抑實不如日本”1。在中外力量對比日益懸殊的嚴峻形勢下。所以他們缺乏信心,甚至覺得前途無量,充滿危險。他們把當時的中國描述成“我們陷在滑船裏,蓋了壹座爛木樓,稍有傾覆,就不明了”的悲慘景象,發出了“東西國越來越強,中土無依無靠”的哀號。軟弱必然導致妥協。每當帝國主義肆意欺淩的時候,千方百計避免與外國開戰,就成了李鴻章外交政策的壹個特點。為避免戰爭而妥協和試圖抵抗侵略並不是絕對相互排斥的。避免戰爭屬於外交,努力抵抗侵略屬於內政,不完全是壹回事。洋務運動屬於內政,積極加強國防建設,增強軍事實力,搞經濟建設,謀求權益保障,顯然是有意義的。至於效果如何,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不能簡單以成敗論優劣。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從洋務派到資產階級改良派乃至資產階級革命派,都有壹種錯誤的認識,即所謂“有沒有問題,不在外,在內”,以為只要國家富強了,外患自然可以消除,又因為自身的軟弱,不敢直接反對帝國主義。同盟會的《外交事務宣言》公開聲明:“中國同其他國家締結的壹切條約,將繼續有效”;“所有外人的既得權利被整體保護”(李文忠全集?友和廖書信稿》,第12卷,第3頁)。這不就是承認壹切不平等條約,承認外國列強在中國的侵略特權嗎?知道了這壹點,就可以理解李鴻章所說的“國與國之間的條約已定,很難更改”,“活在當今世界上擠滿了外國人,被驅逐出境”,純屬“虛幻之論”。怎麽能把洋務派要求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達不到的高度?

洋務運動還處於世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歐美列強還沒有完全操縱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和軍政大權,中國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因此,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被定義為“買辦官僚”,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企業被定義為“官僚資本”。所有這些都需要進壹步研究。至於引用甲午戰爭後的壹些材料來證明洋務運動的買辦性質,更不能承認是反動賣國運動。甲午戰爭前,幾乎所有的進步人士都支持和擁護洋務運動,即使批判也是例行公事,目的是希望洋務運動更好。反對洋務運動的人大多是封建頑固派。甲午戰爭期間,主管軍事外交的李鴻章不敢議和,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但甲午戰爭後,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反對張之洞,而革命振聾發聵的領袖孫中山直到1900都對李鴻章抱有壹些幻想。

清朝初年,封建士人中出現了以顧、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所謂“士”。針對明末農民戰爭,他們總結了明朝亡國的教訓,批判了理學家的空談,提倡實學,改革時弊,強調富民強兵之道。從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都怕這個學不利於愛新覺羅的統治。編書、文字獄等各種手段切斷了這種學習振動的傳播。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知識分子有關心國家命運的優良傳統。鴉片戰爭前後,面對歷史的巨變,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拾起顧、黃、王的思想,帶領富國向西方學習。曾國藩、左、、李鴻章等人繼顧、黃、王之後,又追隨林、龔、魏,開展洋務運動,實踐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雖然他們有這樣嚴重的弱點和局限性,犯過這樣的錯誤甚至罪行,但他們比那些不辦實事、講禮義、多方面受制於經手人的封建頑固派更值得同情和肯定。

當然,洋務運動並不是壹場成功的運動,歷史已經譴責了它的失敗。第壹,外國資本主義不希望中國富強,不斷用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手段對其進行幹擾。然而,西方化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力往往是妥協的。其次,封建頑固勢力害怕自己的基礎和權力被摧毀,從政治上、經濟上、輿論上多方面進行牽制和阻礙。然而,洋務派經常與這種壓迫作鬥爭。再次,洋務震動的封建性扼殺了洋務運動的活力,如企業官僚化、貪汙腐敗、奢侈浪費、任用私人、侵吞企業股份等。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西化攝影既是新企業的締造者,也是這些企業的破壞者。洋務運動失敗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和引導。

在中華民族大災難的時代,為了防止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不同階級的政治代表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鬥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是這些探索和鬥爭的主要表現。所有這些探索和鬥爭都失敗了。然而,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中國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向西方學習是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壹個重要問題。提倡向西方學習或反對向西方學習,成為評價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或事件的重要試金石之壹。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必經階段,其歷史意義不能因為是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運動而抹殺。

  • 上一篇:去威海旅遊,聽說有個華夏城。有必要去嗎?
  • 下一篇:急!求史料!帝國主義侵華給中國帶來了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