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空間技術史

1970年4月24日,人造衛星中國成功研制並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壹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研制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6月38日+10月底,中國已研制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率達90%以上。中國已初步形成四大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用”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並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氣象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近年來,中國研制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已投入使用,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運載火箭中國自主研制了12枚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公斤,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公斤,基本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有27顆國外制造的衛星成功發射到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迄今為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63次發射;2000年6月1996至6月10,“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已順利竣工。

未來五年啟動北鬥導航系統。

●研制新壹代無毒、無汙染、高性能、低成本、大推力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

●啟動並實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制並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初步形成不同分辨率的全天候、全天時、多光譜、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系統,實現對陸地、大氣和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發展,建立和完善國家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初步實現社會公共服務領域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壹批重要的業務應用系統。

●研制和發射長壽命、高可靠性、大容量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帶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通信廣播等技術,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商業化,擴大產業規模。

●完善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實施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計劃。

●研制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

●研制和發射“育種”衛星,促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中的應用。

●發展空間望遠鏡和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加強空間環境和空間碎片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系統。

●載人航天工程後續工作,如航天員出艙活動、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以及發展具有壹定應用規模、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短期載人空間實驗室。

●實現月球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礎技術,研制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壹號”,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後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測試能力和效率,進壹步優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壹步提高空間TT&C網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TT&C的覆蓋範圍,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TT&C能力。

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種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不僅可以完成國內發射任務,還可以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空間合作。航天TT&C中國建成了包括陸地TT&C站和海上TT&C船在內的完整的航天TT&C網絡,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TT&C任務。中國航天TT&C網具有通過國際聯網共享TT&C資源的能力,TT&C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載人航天中國從65438年至0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研制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空間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工程研究,選拔後備航天員,研制壹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實驗裝置。1999 165438+21年10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壹艘無人實驗飛船,標誌著我國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礎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壹步。

空間技術的未來規劃

●研制新壹代無毒、無汙染、高性能、低成本、大推力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

●啟動並實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制並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初步形成不同分辨率的全天候、全天時、多光譜、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系統,實現對陸地、大氣和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發展,建立和完善國家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初步實現社會公共服務領域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壹批重要的業務應用系統。

●研制和發射長壽命、高可靠性、大容量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帶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通信廣播等技術,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商業化,擴大產業規模。

●完善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實施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計劃。

●研制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

●研制和發射“育種”衛星,促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中的應用。

●發展空間望遠鏡和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加強空間環境和空間碎片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系統。

●載人航天工程後續工作,如航天員出艙活動、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以及發展具有壹定應用規模、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短期載人空間實驗室。

●實現月球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礎技術,研制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壹號”,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後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測試能力和效率,進壹步優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壹步提高空間TT&C網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TT&C的覆蓋範圍,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TT&C能力。

  • 上一篇:周統治時期的詳細史料
  • 下一篇:杜甫創作素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