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提問能力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提問能力

吳,福建省屏南第壹中學

陳福建省寧德市師範學院

歷史學習不僅僅是壹個接受的過程,更是壹個質疑前人觀點,從新的角度理解前人的過程。然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很少提問。通過調查,主要原因有三:壹是歷史知識薄弱,發現不了問題,所以不會提問;第二,大部分歷史老師都是滿嘴講課,唱獨角戲,不註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三、心理因素:害怕自己說得不好會影響自己在老師同學心目中的印象,產生提問的心理障礙。那麽,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壹、鞏固歷史知識,夯實提問基礎

問題的提出總是以自己的知識為前提的,是基於學生已知知識與未知知識的差異或矛盾。學生只有掌握了壹定的基礎知識才能提問,否則提問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可見夯實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鞏固歷史基礎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筆者著重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每節歷史課都布置任務讓學生預習,要求通過預習明確每節課的學習要點,初步明確新課的內容;盡量用所學知識聯系新知識,善於發現問題,找出課本上的重難點,引出疑點,做預習筆記。為了實施預習活動,作者指派了幾個有良好歷史記錄的負責任的學生來檢查他們的預習。通過預習,學生積累了壹定的能力,初步獲得了提問的知識。之後要求每個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對文中未知的歷史概念、歷史問題、不贊成的歷史觀點從不同角度提問,為課堂上共同學習討論做準備,加深理解。比如學習《俄國十月革命》時,安排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搜索資料,找到與本節相關的內容,然後以講故事、介紹人物的形式,表達對俄國十月革命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課前的準備,學生對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和影響有了壹定的了解。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從全球歷史的角度探索“十月革命”。經過壹些學習和思考,學生們提出了以下問題:為什麽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俄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十月革命為什麽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向列寧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什麽關系?這些問題更註重國際形勢的特點,表明學生掌握了關於“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識,具有潛在的創新意識。除了預習課文知識,作者還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與課文相關的書籍和資料,盡可能擴大知識面,為課堂提問和討論打下基礎。

第二,消除心理障礙,激發提問熱情。

教學實踐表明,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可以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善於提問的積極心態。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消除心理障礙,必須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教師要註意自身情緒的調節。由於老師和學生的經歷不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或多或少存在壹些距離。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與老師不壹致,老師不要不高興,不要批評學生,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而是要以民主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觀點,允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把話說完,讓學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課堂上的緊張和焦慮;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勇於質疑和提出難題。教師處於自然自信的狀態,每節課都能面帶微笑走上講臺,有利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敢於提問。另外,要設計壹些有爭議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討論,激發課堂的提問氛圍。落後就壹定要挨打嗎?秦始皇是暴君嗎?等壹下。學生的回答和觀點只要合理,老師就要肯定,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否定。他們應該遵循延遲判斷的原則,不要馬上判斷學生的觀點和看法。要不斷鼓勵學生創新,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第二,註意歷史和現實生活的結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歷史教學應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新聞時事融入歷史教學,這無疑是消除距離感、激發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參與的有效途徑。比如1929~1933的經濟危機時期,可以和今天的美國金融危機聯系起來。1929~1933的經濟危機是如何爆發的?各國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擺脫危機?結果如何?它給了我們什麽?我們今天如何面對金融危機?再比如,將古代歷史上的社會改革與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比較,不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具有現實意義,還會在學生心中激起許多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從實際出發設計問題,可以創設生動的思維情境,使學生有理由可循,有話可說,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第三,註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交流、共同討論、相互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和提問的興趣。比如1929到1933美國經濟危機期間,作者先問了壹個問題:美國病得很重。今天妳來當主治醫生,給美國把脈,看看他得了什麽病。妳的治療計劃是什麽?妳能給他開什麽處方?效果如何?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然後分組討論,最後派代表陳述觀點。其實,在分析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及其對美國的影響,以及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和影響時,這堂課換了壹種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但教學效果卻大相徑庭。因此,歷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歷史創造壹個有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預期目標。

第四,保證提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消除緊張。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質疑能力,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很多自由。具體對策:①安排足夠的時間預習課文,查找資料,讓他們認真閱讀,安靜思考,發現問題。②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歷史書籍和參考資料。③指導學生在預習中掌握知識,分析問題,提出問題。④在講課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⑤老師要盡量做到精確。在閱讀和分析課文後,他們應該給學生留壹些提問的時間,問他們有什麽問題。

第三,尋求突破,傳授提問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學會發現質疑,給他們“質疑”和“定性”。由於學生個體差異大,興趣廣泛,好奇心強,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形式幫助學生學會提問。

第壹,引導學生質疑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點的理解存在漏洞,尤其是課本中的錯、亂、疑、忘、疏忽、誤解、混淆,存在記憶模糊、理解錯誤等現象。如果妳判斷以下問題:

法國和美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相似之處在於:①總統掌握行政權;(2)總統有權解散眾議院;參議院有權彈劾總統;(4)內閣對參議院負責()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法國和美國雖然都是共和國,但是差異很多,容易讓學生混淆。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兩國總統的產生方式、總統與政府的關系、總統與議會的關系、國家權力中心,梳理其異同,從而解決這類問題。又如英國和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等等。,都要引導學生質疑,區分異同。這樣既加深了兩者的聯系和區別,又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質疑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課的教學內容由章、節、項、點等要素組成,但它們並不是孤立的,前後不同的章節之間往往存在某種內在聯系。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以通過與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回憶和思考舊知識,自然過渡到新知識,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比如,在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要引導學生回憶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知識,如領導階級、指導思想、成果與未來、世界革命範疇、社會性質、革命任務、革命性質等,引導學生對自己想快速學習的新知識提出質疑:什麽是領導階級、指導思想、成果與未來、世界革命範疇、社會性質、革命任務、革命性質?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後,教師可以讓他們自己嘗試探索結果,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精神,又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讓學生質疑教材中的重難點。落實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之壹。壹節歷史課是壹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圍繞壹個主題進行分析和闡述,這個主題壹般是重點或難點,也是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如果不能解決或不能解決,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及時把握,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這些知識雖然重要,但往往枯燥乏味,靠學生的積極性很難主動掌握。這時,教師要在畫龍點睛處巧妙地設置疑點,讓學生帶著疑問和探究的心態抓住重難點。

比如美國1787憲法教學時,1787憲法的具體內容、憲法體現的原則、權力結構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作者在講解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時,舉了壹個三角形的兩條邊之和大於第三條邊的例子,引導學生真正理解1787的憲法是壹部“制約權力,平衡利益”的憲法。學生明白問題的意思後,就問:“還有什麽問題嗎?”這時學生們提出了很多問題:“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是如何實現權力的制約和平衡的?美國民主有什麽特點?美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有何異同?美國總統的權力和中國天皇的權力有何異同?”通過學生提問、教師指導、師生互動,共同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只要學生打好歷史基礎,教師積極營造氛圍,消除心理障礙,幫助學生找到提問的角度和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進行提問,使學生自覺地逐步形成提問意識,持之以恒。經過不斷的訓練,學生能迅速掌握提問的技巧和規律,養成提問的習慣,從而產生創新意識,提高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 上一篇:依托歷史文化:古村鎮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二)
  • 下一篇:歷史年份和日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