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雲南普洱茶起源於何時?

雲南普洱茶起源於何時?

宋代,大理政權將南詔時期設置的“步天瞼”改為“步天部”。此時北方的宋國和晉國連年征戰,急需戰馬。大理政權在“布利部”開設“茶馬市場”,用當地的茶葉換取藏馬,再將馬匹轉運到宋國,換取其織錦、珍珠玩飾。茶葉的種植也相應擴大了。

元朝

元代,蒙古軍隊占領雲南,將“布利”改為“普日”,普洱茶成為邊境地區各民族之間交換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隨以肉類和奶制品為主食的蒙古人進入俄羅斯。

明清兩代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日”改名為“普洱”。萬歷年間,“普洱”正式改為“普洱”,明朝廷也設置官員管理普洱茶的貿易。

清順治十六年(1659),吳三桂平定雲南,將普洱、思茅、普騰、茶山、猛養、猛暖、猛邦、猛格、全協、猛萬、上猛吾、下猛吾、董全等編為十三版,均屬元江管轄。這期間,普洱茶生產和銷售都很好。據《思茅縣誌》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思茅壹年加工茶葉10萬噸,經普洱過麗江銷往西藏的茶葉多達3萬噸”。雍正二年(1724),茶商、工匠大量湧入茶山,達數十萬之眾,由此生事。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建立後,在思茅城設立普洱茶局,管理茶葉的種植、加工、生產和銷售,並將思茅城的私人茶商全部趕走,不準經營茶葉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實行“茶引”購茶,茶商回茶山制茶。茶的主要品種是圓餅茶,也叫“七餅茶”或“七圓茶”,因為七個餅是壹桶出售的。大量茶山供思茅使用,經義烏銷往緬甸、泰國、香港,再轉運到東南亞和歐美,進入國際茶葉市場。乾隆年間,清廷在調查了普洱府的茶產業後,將六個茶山出產的普洱茶列為貢品,每年繳納貢茶660噸,並允許私商進貢後交易。康、雍、甘時期,清政府還在普洱地區開采銅、鹽礦,對當地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商人和遊客的聚集也促進了普洱茶市場的進壹步發展。尤其是每年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場”,南北方的客商來來往往,城裏到處是攤位,商店遍地,城外帳篷如雲。隨著商隊的來來往往,土特產和日常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流日益發展,餐飲業和商隊應運而生。普洱天天是街,天天是城,甚至出現了夜市,成為滇南的商業活動中心。磨黑、石膏井、夢仙、曼磨街等市場也相繼形成,並日趨繁榮。道光二十五年(1845),隨著貢茶和大眾茶的消費日益增加,茶山茶葉年產量增至10萬噸,運輸量也相應增加。於是,義烏到思茅的茶馬驛道,是茶商士紳出資修建的,全長211公裏,全部用青石板鋪成,避免了道路泥濘。

明清時期,除“茶馬古道”外,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四條“茶馬古道”。壹是普洱到昆明的“關馬大道”,歷史上的普洱貢茶就是在這裏運到昆明再轉運到北京的。長江下遊的商人,以及雲南中東部的商人和本省的官員,都是走這條路到普洱的。二是從普洱到瀾滄的“旱季茶馬大道”,茶葉從這裏運出,經過思茅糯紮到瀾滄縣,再到孟連縣,再到緬甸。三是越南普洱到萊州的“茶馬大道”。茶葉從普洱運過來,經過江城縣到越南萊州,再運到歐洲。第四,從普洱到羅達的茶馬大道,是“關馬大道”的延伸,從普洱經思茅、車車、佛海到羅達,再到緬甸的景東。在今天的普洱縣,還保留著三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大道”遺址,見證了歷史上普洱茶貿易的繁榮與輝煌。

同治年間,普洱各地遭受“白旗壩”五年戰亂,茶葉市場蕭條,各地茶商逐漸撤離,茶園荒蕪,茶產業壹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產業逐漸衰落。光緒年間,茶葉市場復蘇,私人商業恢復。寧洱縣共有商號180多家,其中“協泰昌、同心昌、榮和昌”20多家。寧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茶、芽茶、小滿茶、金月天等品牌。,其外形有團兵、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有65,438+00多家專門加工和銷售茶葉的私營企業,如恒和源、裕泰豐和雷永豐,生產圓餅、方磚、緊實團茶和雙喜牌茶。較大的事務所包括丁廣恒、李同仁和宇泰豐。

摩登時代

辛亥革命後

在西雙版納尤其是猛海從事制茶的漢族商人如雨後春筍般紛紛開業,傣族商人也建立了自己的茶館。民國八年(1919),思茅縣發生鼠疫、瘧疾疫情,茶商逐漸撤離。思茅的茶商停了很久,遷到了伊吾。因此,易武的茶業再次興盛,壹直延續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此後,由於法國重新封鎖老撾和越南邊境,通往南方的茶葉之路被封鎖,伊吾的茶產業陷入蕭條。

抗日戰爭

大量外省人進入普洱,很多人從事商業,普洱商業有了新的發展。商旅路線以南、北為主。北路從普洱直抵昆明,主要出口茶葉、食鹽和當地中藥材,進口布匹和香煙,稱為“省貨”;南道上,普洱出口鹽銀飾品,經思茅、車至佛海,再將茶葉銷後轉運緬甸,進口象牙、煤油、靛藍、棉花、棉紗、布匹、西藥、鹿茸、虎骨、雜貨,稱為“巴子貨”。此時,普洱茶不僅銷往中國的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還遠銷香港、澳門、緬甸、越南乃至歐洲,尤其是日本和西歐。普洱成為雲南南部的重要城鎮和商業活動中心。

抗戰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賣得很好,從國外到緬甸、印度、暹羅、南洋、香港,從內地到雲南、貴州、康藏等地的商業重鎮。日軍南征時,因戰爭災難襲擊佛海地區,國內外交通受阻,產銷大不如前。

在20世紀50年代。

人民政府大力宣傳工商政策,提出“恢復老茶園,發展新茶園”的號召。茶園種植面積逐漸增加,茶葉產量比抗戰後增加了不少。私人商人也購買了它們,並出口到馬來西亞、香港和仰光。但由於茶葉價格整體較低,茶農無法以采茶為生,如果從內地進藏,耗時較長,運費較高,所以產銷量不高。上世紀60年代,也有“建茶園”的呼聲,在景東縣的四毛壩、滿歇壩、文井街培育新茶園。1975新建普洱茶廠,先後加工生產綠茶、紅茶、沱茶、特種普洱茶等40多個品種,遠銷海內外。

  • 上一篇:長沙啤酒的歷史
  • 下一篇:為什麽以泰山聞名的泰安在古代是真正的鬼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