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議論文寫作中如何加強思辨

議論文寫作中如何加強思辨

議論文寫作要想突破42分,論點和論據必須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分析壹個問題,如果只看到表面現象,斷然下結論,而不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關系,以至於文章的思路停留在“是什麽”上,而忽略了對“為什麽”的深入探究,就會缺乏思辨。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加大試題的思辨力度,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是今後高考作文命題的發展趨勢。那麽,對於高中生來說,如何提高文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並在作文中充分體現出來呢?

投機的

“思辨”在字典裏解釋為“思維歧視”,體現在議論文的論點和論證中。目前,中學作文教學和學習都深信文章的思想沒有區別,導致相當壹部分學生認為道理的淺與深無關緊要,不願意進行語文閱讀和寫作的思辨訓練。以2008年高考作文題目為例。今年的作文題目是:請以“不要輕易說‘不’”為題,寫壹篇文章。很多同學只寫在什麽情況下不要輕易說“不”,而不去挖掘為什麽不要輕易說“不”,導致文章止步於列舉現象,不投機。議論文寫作壹定要善於思考,否則很難進入高科。

弱投機的危害性

拙劣的炒作,不僅提煉出來的觀點沒有深度,而且會失實。所謂不確定性,就是妳在討論的時候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不能確定所提供的材料說明了什麽。材料、命題、題目本身所說明的問題是客觀的,不依賴於妳的主觀意誌。只有妳的“主觀”和“客觀”壹致,才能保證“準”字。比如有句成語叫“壹繩鋸木頭,壹滴水穿石”。繩子怎麽能鋸木頭,水怎麽能穿透石頭?如果我們說:堅持,持之以恒,對嗎?是的,但只說對了壹半。在這裏,除了堅持,也要專壹;壹心壹意在壹個地方。這樣,“破”和“穿”都是可能的。如果妳只抓了壹面,說明妳不了解事物的整體和本質。當然,要討論就很難把握“準”。想要準確把握,就要有壹定的思辨性。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能用綜合觀、二分法、發展觀辯證地分析問題。

論證需要思辨,論證也需要在思辨中進行。

很多同學覺得,只要腦子裏裝滿了例子,寫作時想有什麽“例子”就有什麽“例子”,什麽都不用管。其實這是壹個誤區。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例”,但“例”不能代替分析和論證。議論文的力量主要來自作者豐富而生動的有意義的想法。歸根結底還是要以理服人,而不是靠“例”取勝。壹篇800字的議論文,妳能舉出多少個“例子”?“例”多了,辯證分析的空間就小了,很難說透壹點。很多同學形成了壹種強盜邏輯思維。不管願不願意,他們都會在描述了某人的成功之後,發布壹個話題(命題)。比如,在壹次練習中,題目是“尊重他人”,有同學是這樣演示的:“李白之所以能成為詩人,寫出名句‘乘風破浪有時會使我陰帆直上,橋下是很深很深的海’,就在於他尊重他人的能力;魯迅能成為現代文學大師,是因為他能尊重他人...這是壹種強加。前面沒有證據,後面沒有辯證分析。這些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尊重他人嗎?這說明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是講不通道理的。

平時怎樣才能提高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了壹個人的認知水平,是合格中學生必備的素質。寫作教學中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現象和本質分析;③數量和質量分析;④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和現實性分析;⑧內容和形式的分析;⑨分析內因和外因;⑩縱向和橫向分析。這裏以現象和本質的分析為例,談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方法。

由於客觀事物復雜多變,學生在觀察時只能觸摸事物的表象,獲得感性認識。因此,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提高思想認識水平的重要手段。寫作中要誘導學生養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思維習慣。如成功背後的艱辛,平凡中蘊含的偉大,隱藏在表面熱鬧中的內心孤獨。因為現象和本質是同壹個問題的兩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特別是由於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有暫時的個別現象,也有穩定的普遍現象;有必然現象,也有偶然現象。因此,在訓練中應使用不同種類的材料,啟發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形成正確的觀點。這樣,從思辨中得來的頓悟才能科學準確。

當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壹個長期的工作,只培養學生壹兩次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從高壹第壹學期開始,就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主要做法是:

(1)利用課前五分鐘,隨機抽簽訓練。上課時,老師讓學生隨機抽取壹兩篇材料,讓他當場提煉思路,然後說說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其他同學補充。

(2)課後,每周留兩三份材料作為訓練內容,當然也要讓學生自己找材料。

訓練時,盡量選擇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

杜甫的名句“讀書能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多讀書有好處。然而,鄭板橋說,“我讀了成千上萬的書,但我不知道該做什麽”,這意味著讀得太多而不知道該做什麽,失去理智是有害的。

要求把這兩種材料統壹成壹個觀點。這需要學生有壹定的思辨能力,有點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材料的要點進行分析:杜甫名句指的是泛讀,重點是知識積累和寫作的關系,很有必要;鄭板橋的名句是指讀書太多而不知所措,談的是讀書後的思考。如何學以致用?兩個人角度不同。這兩句話的連接點是:讀書思考,學習運用。在此基礎上,兩者可以統壹為:廣泛閱讀,認真思考,學用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求同存異的能力。

除了訓練學生,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看壹些哲學類的課外書,比如哲學小品、文學評論等。這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何引導學生在寫作時加強文章的思辨色彩?

提高議論文的思辨性,不妨從以下三個步驟來思考:①放下這個,放下那個。看完命題,不妨想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與命題中提到的事實相似。如果妳能快速準確地舉兩三個典型的例子,第壹步就做到了。當然,為了避免形式與精神的雷同,我們可以對題目材料的內容(或者命題內容的要點)進行分解。點與點相似,整體就和諧了。需要註意的是,不應從單壹角度選擇相似的材料。多角度的聯想擴大了材料的覆蓋面,為揭示問題的本質做了量化的準備。②透過表面看本質。有的同學在文章中列舉了很多材料,但只得出壹個結論,這是不夠的,必須有分析。這裏的分析是指關註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即探究事物的內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判斷壹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要看作者的因果分析能否令人信服,分析是否揭示了問題的根源,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壹定的預見性。③多問壹個為什麽。寫作的時候,當妳得出壹個結論的時候,不妨思考壹下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那麽問題分析就前進了壹步,當然也就表現出了文章深刻透徹的特點。

總之,作為壹個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學生,應該有很強的思辨能力。寫議論文的時候,要知道片面幼稚的想法和方法不會再出現在作文裏。我們的作文教學相當有效。

(壹)提高作文的辯證思維

辯證的題目作文,就是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聯系著看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避免用靜態的眼光看問題。

這種題目作文主要體現在關系作文題目上。(1)其中有些是對立統壹的:即單看各要素是矛盾的,但本質上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壹的。也可以叫非此即彼。比如關於“自由與紀律”這個話題,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就沒有“紀律”,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兩者是對立統壹的。當然,根據這種關系,可以靈活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應該有自由,但自由應該受到紀律的約束。再比如“平凡而偉大”。這個話題在壹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沒有“平凡”,就沒有“偉大”。也可以理解為:平凡孕育偉大;偉大來自平凡;只有從小事做起,才能建造出偉大人格的大廈。(2)有的是是非取舍:即關系話題的要素是有是非的,只能選擇。也可以叫“有沒有這個”。比如“偏見與關愛”,只能理解為“消除偏見,勇於關愛”,做其他理解是不科學的。至於“自信、自滿、自負”,應該理解為壹對兩錯的關系。人要自信,但不要自滿和自負。(3).有的不是絕對關系:即構成題目的要素之間存在壹定的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壹成不變的。也可以叫“這樣或那樣”。比如《資愚味》,乍壹看,這兩者之前似乎關系不大。眾所周知,凡事有利有弊。信息可以傳播真知識,也可以傳播謠言。如何辨別信息?如何用信息的兩面打破無知,很辯證。因為信息是有兩面性的,它要求我們全面地看待問題。(4)有的是並列式:即構成題目的要素之間存在相等的並列關系,幾個要素可以同時並存。也可以叫這個叫那個。如“謙虛表現”,可以解釋為“謙虛待人,善於表現自己”;“成人與天賦”也應該理解為“成人,更有天賦”或“先成人,後天賦”。

我上面說的江蘇省2004年高考作文題目“靈動的水,穩穩的山”,有很強的辯證關系。如果考生不能從材料中搞清楚“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就容易跑題。精明和穩重是兩個抽象的概念。考生只有通過概念認識到“變而不變,變而不變”的關系,才能寫出好文章。

這種話題構成也體現在非關系話題上,比如:妳對“忍”有什麽看法?請以“忍”為題寫壹篇文章,辯證看待“忍”。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藺相如能夠從廉頗身邊抽身而走,將國家之急置於個人恩怨之前,從而以壹種寧靜平和的態度影響廉頗,諸侯相和,趙得以爭霸。耐心,顧全大局,著眼未來。當爭端擺在我們面前時,忍耐可以關閉爭端之門。當朋友之間產生矛盾時,忍耐會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在別人無意傷害妳的時候,忍壹忍,說壹句“沒關系”,既消除了別人的焦慮,也顯示了妳的大度。”忍壹忍平靜的瞬間,退壹步。“然而,隱忍並不意味著退縮或懦弱。當壹個人的人格和民族尊嚴受到損害時,怎麽能容忍?再比如:上屆奧運會,中國多名著名運動員無緣,但黑馬不時出。前者說壓力太大,影響了發揮;後者表示沒有壓力,發揮水平很高。看來壓力很可怕,是壹件壞事。但是,人們也說,壹口沒有壓力的井是不噴油的,沒有壓力人是輕的。看來壓力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壓力?請以“壓力”為題寫壹篇文章。壓力太大,會影響妳的表現,這是事實。這不是對“壓力”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太”的否定。壓力太大不行。“沒有壓力”不代表完全沒有壓力。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不可能壹點壓力都沒有。“井內無壓無噴油,人無壓輕飄飄。”壓力有它自己的作用。看來,就像治病的良藥壹定要適度壹樣,壓力也要適度。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度

思辨的深度體現在透過現象看本質,註重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能夠揭示問題的原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從生活的深層含義中洞察生活,這樣我們的眼睛才會豁然開朗,才能寫出思想深刻的文章,這也是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對發展水平的要求。

比如以“臺階”為題寫文章,很多同學只想到“上樓,壹步壹步地上爬,學習學習,壹步壹步成就事業。”壹篇文章只寫這壹點顯然是不夠的。有同學認為臺階是前人建的,給了我們攀爬的便利。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是父母和老師為我們鋪好了臺階,所以我們應該感謝社會和所有為我們鋪好臺階的人。這個寫法可能不夠深刻。可以認為臺階是前人建造鋪設的嗎?正因為如此,所有沿著臺階可以到達的地方都不再是“人跡罕至”,也不會有創造性的工作。也要註意在有路的地方找路。也是為了給後代鋪路。只有這樣,人類的認知領域才能不斷擴大,社會生活才能不斷前進。這種寫法更深刻,給人壹種“上壹層樓”的感覺。再比如以“生存與精神”為題寫壹篇文章。大部分同學都是從個人角度寫的。他們認為壹個人的生存需要精神支撐,精神是人生的支點。他們也懂得舉很多例子來論證:史鐵生、司馬遷、張海迪等。我覺得這樣寫是不夠的。個體生存當然重要,但集體(集團)生存和民族生存需要精神支撐嗎?中國女排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勝利,可以證明壹個團體或者集體的生存和勝利是多麽的重要。抗日戰爭,為什麽解放戰爭能取得勝利,靠的是愛國精神和團隊精神,所以如果學生擴展到這方面,整篇文章就深刻多了。

看看2004年山東等地高考作文題:◆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丁)◆經常問路的人永遠不會迷路。(波蘭諺語)妳要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妳的人是否有理。(達芬奇)相信每個人的錯誤和懷疑每個人的錯誤是壹樣的。(senac)

對於各種說法,有人認為:我該相信誰?有人認為:相信自己最重要。請以“相信自己,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為題寫壹篇文章。其實這些名人的話可以深思:可以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讓別人說。只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就可以不讓別人說閑話。不常問路的人會不會迷路?不壹定。不經常問路的人,如果能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有敏銳的觀察力,就不會迷路。所以這些話雖然有很強的辯證性,但還是要深入思考,找出推理的依據。作文思辨的逆向是指思維的逆向發散,使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去探索,導致新的認識。寫文章要標新立異,另辟蹊徑,體現時代精神。俗話說“文章最忌諱人雲亦雲”,這就要求學生要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樹立換位思考的意識。

2001高考作文題目:以“誠信”為題寫壹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從積極的角度寫的,但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些地方不必誠信,不誠信太多了。從負面角度寫可能更有新意。1999高考作文《如果記憶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寫的都是記憶移植後的好處。俗話說“走在河邊不會濕”,但總會有不濕的時候。毛澤東同誌曾問他的秘書:“誰最差?”秘書回答說:“老女人最壞,貪得無厭。”但是毛澤東同誌認為:“貪得無厭是不好的,但是貪得無厭是好的嗎?如果不是貪得無厭,又怎麽能追求呢?”毛澤東同誌違背常理,他的逆向思維引人註目。客觀事物具有二重性,這是構成思辨顛倒的物質基礎。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如春,這是它的“長”,但之所以是它的“短”,是因為它纖細嬌嫩,難以經受風雨,容易彎腰折枝。雖然我們可以贊美它,但也可以從投機倒把的角度去批判它。竹子容易彎腰,因為不真實,從而給人啟示。人要努力,做事要真誠求實。要建立在穩紮穩打的基礎上,不然上去就容易掉下來。像塑料花,我們可以諷刺它艷麗而不芬芳,它只有美麗。如果從逆向思維來考慮,也可以贊美它的簡單、普通、廉價。雖然比不上牡丹、水仙等名花,但甚至可以相提並論。

總之,考生看到作文題目不要急於動筆。他們首先要重視對題目的考查,處理好材料與題目的關系,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對事物要有正確的認識,站在主流意識形態的立場上看待壹切事物和問題,不要片面、僵化、絕對地看待。而且不要為了追求創新、獨特和所謂的求異思維,而刻意誇大陰暗面,歪曲真相。我們分析事情要全面準確,不能只看壹點不看其他。理由要有理有據,讓讀者信服(閱卷老師)。所以在作文中要註意講真話有條不紊,層次清晰,結構嚴謹。同時也要“談”出道理,“作”出分析。也要學會從某種哲學角度分析問題,努力思考題目的思辨性。只要敢於探索創新,就能寫出新穎獨到見解的好文章。

“100%”這個話題也是如此,很常見,但需要辯論,不能只考慮壹個方面。既然是推測,應該考慮哪些原則?在我的研究中,有10個基本的思維原則。“100%”可以從“現象與本質”和“因果”兩個方面來考慮。

如《現象與本質》,100%是現象,本質是什麽?成功了嗎?是下壹個百分的起點嗎?這樣想,還是寫議論文比較合適。

如“因果”,100%是結果,原因是什麽?它需要勤奮、毅力、方法和技巧等。寫議論文比較合適。

  • 上一篇:著名的新四軍勝利會戰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十大屈辱事件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