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巴彥縣興隆鎮基本內容

巴彥縣興隆鎮基本內容

興隆鎮原名趙虎窩堡。清朝鹹豐九年,也就是公元1859年,曾冒險闖關東的山東省會萊陽縣的趙虎、趙海、趙江三兄弟不遠千裏來到這裏定居、紮根。他們為開荒而設窩堡,興隆鎮的第壹口煙就誕生在俗稱“東野”的廣大荒地上,並在老大趙虎的名字裏加上了“窩堡”。直到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隨家人從山東半島、渤海之濱、黃河之濱東渡而來的男人們,壹路跋涉到了趙湖的臥堡,在這裏停下來耕種土地,繁衍生息,使這裏的人口不斷增加。另外,壹些想在這塊土地上發財的人認為窩堡太小,既不吉利,也不繁華,所以用了興隆鎮。& amp害羞;

從歷史到新中國成立,興隆鎮都叫“鎮”,其實只是壹個所謂的大村。年復壹年,十裏長街的兩邊,除了壹棟日本鬼子為了鎮壓貧民而建的兩層小樓,蕭條中毫無生機。盡管如此,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饑寒交迫的興隆鎮人民,和不願做奴隸的各族同胞壹樣,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外侮、反內憂的鬥爭,培育了許多為中國革命不顧壹切的革命者。如羅(原名張敬載),生於興隆鎮森林村,考入北京大學學習,加入中國* * *,任中共甘肅省負責人,於1946年2月在蘭州英勇犧牲,死時年僅34歲。此外,興隆鎮人引以自豪的是:我省著名詩人李秉木、王樹槐早年曾在此求學、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少將·苗樹春在這裏加入了軍隊。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原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現任中共陜西省委副書記楊永茂也在這裏度過了美好的中學時光。以及像“壹棵不知名的小草”壹樣無私奉獻40多年的“活著的烈士”李玉安...害羞;

如今,在改革開放的暖風吹拂下,興隆鎮早已煥然壹新。更別說這裏已經不是舊社會的腹地了。鎮上的水泥路四通八達,繁華街道兩旁的高樓掛滿燈籠,招商引資織起了紅雲巨浪;更不用說這裏希望的田野裏盛產的紅瑪瑙般的高粱、黃澄澄的黃金豆,早已遠銷海內外。就全鎮8萬多人的生活狀況而言,用“巍然屹立”這個成語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因為這裏的人們不僅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而且在十六大精神的鼓勵下,為早日實現“小康”灑滿了黃金。& amp害羞;在松嫩平原腹地,有壹座歷史悠久的中國名城——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壹百年前,這裏曾是壹片遼闊的原野,壹片廣袤的森林。開荒的時候,只有趙虎的哥哥,所以古代叫“趙虎窩堡”。如今,這裏已成為壹座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建築典雅、風景秀麗的現代化新城,被譽為“中國第壹鎮”。

清乾隆二年(1737)呼蘭設立官莊後,每年都有流民湧入松花江以北地區,私耕土地。鹹豐九年(1859)為興隆鎮元年。當時,趙虎窩堡壹帶以老虎和狼為主。四平山,現在是興隆林業局的駐地,曾經是壹望無際的森林,天空遼闊,野生動物和成群的鳥。鹹豐十壹年(1861),清政府禁止官荒,大量山東、河北、山西等。

當地漢族人“闖關東”種地,繁衍生息,這裏已經形成了壹個小村落。所以土地盛產木材,以前“西大荒”有大量的車馬,人們來來往往都需要住旅館。於是,到了秋冬,當地人就開了兩家時令小米店和大車店,用大碗茶、大碗酒、大塊肉、大餅子、大火炕招待過往行人。同治五年(1866),聚寶山屯地主範慶強來到“趙虎窩堡”,開了壹家商號“順發永”,經營煙酒雜貨。此後,這裏出現了鍋、磨、油坊,成為這壹地區的經濟中心。光緒三十年(1904),巴彥蘇蘇廳改為州建制,“昭烏寶”正式改名興隆。清廷將此地定為重要開發地,設置了壹套縣級政權。與此同時,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築和壕溝的修建。1926年,呼蘭至海倫的鐵路修到這裏時,車站命名為“興隆鎮”。之後,哈爾濱至佳木斯、黑河、齊齊哈爾的鐵路相繼建成通車,興隆鎮被定為壹級站,成為濱北線咽喉。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政府實行“免稅免賦,繁榮土地”的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使興隆鎮的商戶激增至近百家,成為周邊十余縣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興隆鎮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街道繁華,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抗日戰爭時期,趙尚誌、李、趙壹曼、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戰鬥足跡...

  • 上一篇:孫洪磊和金喜善戰爭電影戰國下載地址電影戰國完整高清版雷霆DVD下載戰國電影HD DVD下載
  • 下一篇:河南十佳鎮是哪十個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