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本文從教育史研究的特點出發,談談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教育

本文從教育史研究的特點出發,談談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教育

歷史教育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其核心是人格的培養。無論從歷史教學的性質、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來看,都應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根據這門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自信”和“學習和繼承人類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歷史課程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無論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方面,還是在思想道德方面,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長久屹立於世界的根本。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當下中國每個人都應該肩負的責任和目標,也是我們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第壹,教師要深入挖掘,帶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大門。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初中歷史教材中沒有專門的專題,而是散見於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深入挖掘,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和總結,並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從而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點和發展過程恰當地融入到平常的教學中。例如,在講授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要引導學生感受和分析百家思想的精髓,讓學生明白這壹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深遠。然後進壹步接觸現實生活,讓學生深刻感受這壹時期的理論,特別是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時,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註意引導學生理清中國思想文化的演變和發展,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讓學生充分參與,親身感受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知識寶庫,貫穿了整個歷史教科書。在教學中,在充分挖掘這些知識的前提下,教師應組織學生充分參與,並通過思考、討論和交流等方式。,以求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深刻的理解和及時的啟發,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和吸收這些文化養分,豐富自己的心智,進化成自己的修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過學生的全員參與,讓他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想要的東西,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繼承和運用。

讓學生充分參與和感受的壹個重要環節就是在課後引導學生閱讀壹些歷史專著或原著。因為僅僅依靠教材的介紹和老師的講解補充,很難準確完整地把握某些特定文化的精髓,有時甚至會造成誤解。比如歷史教科書中對道家思想的介紹,主要強調道家思想的否定性,使得壹些學生對進壹步了解道家思想失去了興趣,甚至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壹些能突出其思想特點的名著或原著(或其中的某些部分),供學生閱讀、欣賞和思考,從而對其有更全面的了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壹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否則是無效的。

組織講故事比賽也是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壹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在老師確定故事主題後,讓學生自主收集閱讀相關資料,也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比如,通過舉辦以“以天下為己任”為主題的故事會,讓學生既能增強民族責任感,又能感受到張騫、班超為邊疆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霍去病的浩然之氣,如“不滅匈奴,何以為家”,顧的浩然之氣,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覺民的浩然之氣,“為萬民謀永恒之福”。讓學生充分認識愛國主義的傳統美德,自覺繼承和發揚這壹光榮傳統,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三,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感受歷史,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很多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是因為它的故事,而對壹些抽象難懂的知識不感興趣。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壹定要把那些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重要的途徑就是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歷史。比如,在分析古代道家思想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中國現代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惡化、形象工程、三農問題等,都是違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而造成的。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當代世界公認的最先進的管理理念是“管理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不是和兩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張壹致嗎?或者更準確的說,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了我們正確的方法,而我們現在才醒悟。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激烈沖突和矛盾可以在中國古代天人合壹、返樸歸真的哲學思想中,在中國古代寧靜、閑適、暢快、充滿情調的藝術精神中找到。再比如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研究。我們也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來分析百家爭鳴的進步思想,這些思想直到今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壹個非常崇尚道德的民族,其傳統文化也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他們崇尚“天下為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精神和道德。我們今天仍然提倡這種尊日重義的道德修養。現實中,很多優秀的國家骨幹還在身體力行。學生可以從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人物身上更好地體會到這些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今天我們仍然暫時落後於西方。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難免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特別是青年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影響,不能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對培養學生的誠實品格、明辨善惡的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大有裨益。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和正確的世界觀。

第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準確地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要認真分析,全面把握,繼承其精華,去其糟粕。

比如,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標準體系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蘊含著許多超越時代的人生基本原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繼承“仁義禮智信”的合理內核。善待他人,互相關心幫助,構建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以責任和義務對待他人和社會,確立自己的價值目標;在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真誠相待,不欺我,不欺己,掌握科學知識,有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的能力。同時也要看到,古代儒家道德體系是在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包含著許多封建糟粕,應該予以摒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全面準確把握,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

  • 上一篇:推薦壹些關於悲傷的散文和散文詩
  • 下一篇: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都是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