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古人總說秋天是悲傷的季節?

為什麽古人總說秋天是悲傷的季節?

不只是韓國人。

中國也有。

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

“秋,自古悲涼寂寞”,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題之壹。自古以來,在無數詩人和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對秋天深深的傷感。

在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秋天是壹幅“繁花似錦,白露為霜”的蒼涼淒美的畫卷。宋玉的《九辯》流露出“悲涼,秋怒,蕭瑟,草木雕零衰”的悲涼,可以說開了文人悼秋的先河。此後,這種悲秋情結層出不窮。曹丕在《葛炎行》中吟詠:“秋風蕭瑟,天寒地凍,草木搖露霜,大雁南去。”追到宋玉。杜甫《登高》中的“葉落如瀑,而我看長河滾滾”。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今秋,百年愁我獨攀此高”表達了詩人受傷時憂國憂民,年老多病時孤獨寂寞,壯誌難酬的復雜情感。柳永也在“簌簌雨灑江面洗清秋”的涼意中,為我們描繪了壹幅悲涼蕭瑟的秋景,表達了對悲秋的感嘆。有“秋思之父”之稱的馬致遠,用“壹株枯藤,壹棵老樹,壹只幽幽的烏鴉,壹座小橋流水人家,壹條古道,壹匹瘦馬,壹個夕陽,壹個天涯的斷腸人”在天井沙秋思。非常簡潔地勾勒出壹個流浪者在秋天黃昏的茫然、孤獨、疲憊、悲傷、無助。

為什麽“秋”和“悲傷”聯系在壹起,眾說紛紜。錢鐘書先生在《關錐》中列舉了許多贈秋的例子,解釋了古人每年秋天表示悲傷的原因。認為“存物為‘善’而人為‘愁’,風景因心情而變。”他還說,“事物由情到情,環境由心造,心中無煩。秋高氣爽,令人沮喪嗎?”再者,它接著說“人在秋,感其事更深,人在秋更悲。”錢先生主要是從主觀意識來解釋的。趙敏麗的文章《秋與中國文學的相思主題》展示了另壹個概念。趙敏麗認為“中國文學的悼秋作品不僅是生命意識的自然感應,而且始終與相思、鄉愁主題有著不解之緣。悲秋源於思鄉母題。鄉愁的感覺源於早期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

秋景的秋事秋情,都被壹個“氣”融化了,所以宋玉說:“悲者,秋也是壹個氣。”秋氣是陰盛陽衰,殺之氣。人有秋感,衰微,這是很自然的。在自然意義上,天人感應主要是通過物質“氣”的作用來實現的正如《呂氏春秋》所言:“固相相召,同氣相合,聲比應。鼓宮動,鼓角動。平地註水,水濕,火施均勻,火幹。”客觀自然的秋和主觀人心的悲,其實是壹種“相似點實相呼,氣同聲比”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悲秋情結雖然在壹定程度上是作者所處時代和個人經歷的統壹,但基本上是人的自然性和客體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往往是秋天的壹個獨特主體與秋天的許多自然存在之間的感應,是天人合壹。

人難過,人可以把自己的難過背出來;歷史的跌宕起伏不斷循環往復,令人心酸。悲傷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壹,秋天是自然界的基本季節之壹,死亡是歷史循環的基本階段之壹。三者在功能上相遇並相互感受。人之所以能隨著歷史的興衰和自然的春秋而感到受傷、抱怨、融入,就在於天人合壹的文化基礎和觀念。秋與生活、歷史的認同,交織著古代文人與自然、歷史、社會的坎坷命運。在古代文化心態中,悲秋心態不僅是實現人生價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內容,也蘊含著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憂國憂民的思想。《傷秋》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既有“終其壹生”的短暫生命意識,也有“唯草木散,美恐雕零”的短暫生命意識

(離騷)人生價值追求中的苦悶還包括人生焦慮和社會焦慮的諸多方面。“我楚部長,可憐巴巴的後悔出了仇恨?每到秋天就難過,總是在為國家擔憂。”(陸遊《悲秋》)。

悲秋情結是先民對悲秋的集體無意識積累的結果。在夏商周時期,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們主要以農業為生。由於他們的生產力極低,剩余勞動產品不多,而少數奴隸主和統治者又極其暴虐貪婪,導致人民生活極其艱難。在嚴酷的剝削下,人民進行了反抗,發誓要“到妳們那裏去,生活在幸福的土地上”,但畢竟力量弱小,大批的人被抓被殺。處決犯人的時間是秋天。“李周秋官司寇”將掌管刑罰的司寇稱為“秋官”,可見壹斑。秋天成了統治者大怒殺人的季節,何不讓陰風慘了,讓勞動人民難過。另外,當時各個部落和小國為了爭奪土地,統治者經常發動殘酷的戰爭,互相殘殺。無數人戰死沙場,家園被毀,流離失所,廣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戰爭總是在秋天來臨,所謂“戰場上的秋兵”。《禮記·月令》中記載“秋夢之月,始宰之”。立秋那天,皇帝親自指導三王子、九大臣和王子在西郊迎接秋天...將軍們選兵選將,簡潔帥氣,專職現役征非...“秋天,人們陷入了戰爭的血腥、恐懼和痛苦之中,怎能不黯然神傷?而且古代的重徭役是春秋開始征收的,主要是秋季。《禮記·月令》說:“中秋之月也,可建城、市、窖、倉。“秋天適合招人做各種徭役。統治者說人去服役可以“春回秋來”,其實這只是騙人的。很多去服務的人,往往到了秋天就不放回去了,經常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沒有人回來,新徭役的秋天又開始了。秋天成了思念的日子,思念著家,妳要去哪裏。思念,死亡的痛苦,分離的恨意,都凝聚在秋天。秋天只是無望的向往和無盡的等待。壹個人面對秋天的難過,很難過。

總之,中國傳統文人的悲秋情結是先民集體無意識的結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宇宙觀和倫理價值觀對中國文人生命意識的深刻影響。如果我的回答不錯,請給我加分。謝謝妳BBDA。

  • 上一篇:細看鴉片戰爭到新文化運動前夕的中國* * *歷史陳列館(1)。
  • 下一篇:奧克蘭競技場隊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