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歷史上對和諧社會的描述主要有哪些狀態?

中國歷史上對和諧社會的描述主要有哪些狀態?

孔子曾說:“大道之行是為了共同的利益,世界應該選擇賢能之士,並使誠信和培養相互理解。所以,故人不但是親人,也不僅僅是兒女,這樣才能安度晚年,強而有用,老而孤獨多病,男有所養,女有所歸,貨有所棄。不必說他自己,他也不出體逼他作惡。”

社會要老有所養,強有所用,幼有所長,孤老多病者要有所養。

孟子說得更清楚。他把人培養成“老有所養,幼有所養”(論惠亮國王)。這不正是我們在現實中所做和推崇的嗎?很多公辦甚至民辦的養老中心、老年公寓、幼兒園、托兒所等不都是這樣嗎?只是實踐這些要求?最近北京壹位道德模範侍候公婆和他們的父親十五年,讓她年近百歲,安享晚年。

當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還有很多“要恢復古代奴隸制社會”、“努力者治其人,努力者治其人”等道德倫理觀念,但他們都對整個社會抱有美好的願景,尤其是在他們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甚至處處碰壁的時候。他們也會逐漸轉變思想,期待追求美好和諧的社會。雖然那在當時是不可能的。比如孔子曾經問過幾個學生的誌向,魯茲率先發言,大意是他可以治理壹個外強中幹,內有饑荒的國家,三年之內就可以治理好。冉說他可以治理壹個小壹點的國家,三年之內就可以治理好。龔喜華說,他只想做壹個小小的司儀。只有曾點(曾參父親)說:“那些在晚春的,已經在春天裏取了衣裳的,有五六個狀元,六七個童子,沐浴在解釋裏,風在跳舞,在歌唱。”(《論語》,下同)孔子聽了這話,嘆了壹口氣,“我是有道理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不存在剝削壓迫和社會動蕩,只是壹種人與人之間可以和諧相處的情況嗎?所以,筆者認為這就是孔子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的形象描述。

至於老子,他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治理越加強,社會就會越混亂(其實是壹種後果就是原因的觀點)。是由我國春秋時期各國所謂的多次戰爭和動亂造成的,有其消極的壹面,但也有許多樸素的辯證思想。他對國家和社會也有自己的理想藍圖,叫做“小國寡民”下同)要回到原始的社會狀態中去,就是要結婚,要執政。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任何社會要達到“願吃、願伺候、願安居、願風俗、面向鄰國、相互傾聽、不與人交往直至老死”的目標,都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其他壹些要求也是從壹個側面來的。

後來,經歷過戰爭災難的人們向往更加美好和諧的生活。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應該說是陶淵明了。他是東晉人,是四世紀到五世紀之交的人物。回顧過去,中國自漢末以來歷經多次戰亂,民族矛盾尖銳,戰亂頻仍。人們正遭受混亂和饑餓。因此,人們普遍渴望穩定和和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世外桃源”的思想,並打著漁夫經歷的幌子,找到了壹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他這樣描述那裏的景象。壹個漁夫碰巧遇到了壹片桃林。“森林缺水,就會得到壹座山,山有小口。好像有光就離開船,從口進去,剛開始會很窄,讓人過不去。”“土地平坦而寬敞,房屋像美麗的田野和竹子。樓群相連,雞犬相熟。其中有男有女務農,扮作陌生人,黃頭發,自得其樂。”這不是很奇妙的壹幕農家樂嗎?而且家家都是“設酒殺雞為食”,生活十分富足。中國古代壹直以農業為基礎。這裏的農場生活場景是如此的豐衣足食,老人和孩子是如此的快樂。如果不是和諧社會,那會是什麽樣的社會?毋庸置疑,這是大詩人陶對和諧社會的壹幅理想藍圖的生動概括,濃縮了當時普通人的壹種美好向往。這些古人的夢想和想象根本不可能,只能在我們今天的國家成為現實。

  • 上一篇:高中語文必讀書目。
  • 下一篇:為什麽南極和北極會有不同的動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