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來看,國家工業化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

從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來看,國家工業化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

始於鴉片戰爭的中國近代史充分證明,有兩條對立的“現代化”道路:壹條是愛國者走的路,先資本主義,最後社會主義;另壹條是投降主義者走的路,表面上是資本主義,實質上是半殖民地。我們應該區分這兩種現代化。(註:齊·:論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現代化,《揚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0。)

吳指出,在現代中國,不清除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封建主義,工業化只能是幻想。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否定當時人們的任何工業化努力。因為,沒有某些新的工業,沒有中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就沒有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功。當然,沒有壹個立足於我們自己的土地和適應我們國情的發展戰略,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註:吳·:《近代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文史哲第6期,1991。)

劉大年認為,民族獨立和現代化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兩件事。民族獨立不能代替現代化,現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獨立。它們是緊密相連的,而不是孤立的。沒有民族獨立,就無法實現現代化;沒有現代化,政治、經濟、文化永遠落後,真正的民族獨立無法實現。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追求民族獨立,最終目標仍然是追求國家的現代化。但是,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各有各的具體內容。民族獨立就是要改變民族的被壓迫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從根本上解決生產關系問題。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經濟文化的落後地位,發展以現代工業生產力為主的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問題。兩個問題的內容不壹樣,所以解決方法也不壹樣。人不可能同時完成兩項任務,或者壹戰做到最好。唯壹的解決辦法就是走革命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獲得民族獨立,為中國的現代化打開壹片新天地。(註:劉大年: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人民日報,1997,11。)

龔書鐸指出,中國近代社會的改造,實現現代化,走向富強,不能脫離近代中國的社會現實,而必須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的現實緊密聯系起來,不能把現代化與反帝反封建鬥爭對立起來,更不能否定這種鬥爭。帝國主義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使中國處於半封建狀態。歷史事實表明,帝國主義的入侵既沒有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也沒有使中國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西方列強不反對帝國主義而贊成和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不反對帝國主義,不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壓迫和掠奪,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註:龔書鐸:《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反思》,《歷史教學》第1997+01期。)

和黃指出,在整個近代社會,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壹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前壹項任務是為後壹項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中國的現代化不能忽視或脫離這兩大歷史任務。而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圍繞著這兩大歷史任務的實現而不斷推進。在“後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啟動會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客觀刺激。但與此同時,後者必然會給這些民族和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使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成為其現代化實踐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成為其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註:、黃《:1898年百日百日祭:從現代化角度思考》,《文史知識》第6期,1998。)

就爭取民族獨立和現代化而言,前者是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後者是尋找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道路;前者面臨的是西方列強試圖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後者面臨的是如何通過現代化的進程把壹個貧窮落後的中國變成壹個繁榮進步的中國。因此,近代中國的歷史形勢要求中國人民不僅要完成爭取民族獨立以防止半殖民地化的過程,而且要在中國實施現代化計劃以適應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和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的。現代的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只會有助於民族獨立,也就是說,無法想象現代的西方列強能被傳統的刀槍弓箭打敗,無法想象沒有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的改革者和革命者會登上政治舞臺。當然,近代中國因為帝國主義侵略成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人民必須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同時,帝國主義還在中國打擊和迫害資本主義,中國必須盡力發展資本主義。這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包含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成分。現代中國的發展趨勢應該是獨立富強的中國,而不是獨立而不富強的中國。也就是說,沒有民族獨立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但不能說中國在沒有完成民族獨立的重任之前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在這裏,爭取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的鬥爭應該是密切相關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同樣,在闡述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時,也不能忽視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第四,中國的現代化水平。

就中國現代文化的進化水平而言,史學界流行壹種說法,即物-系統-心理的三段式進化形式。對於這種說法是否也適用於中國現代化演進水平的討論,歷史學家看法不壹。

王翔基本上是按照對象-系統-心理的模式來闡述中國現代化的層次的,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個層次是技術-思想-系統。他根據文化傳播理論,強調文化傳播的多向性和多層次性特征,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軌跡,指出中國經歷了從技術層面到思想層面,再到高級到政治層面的發展過程。他認為,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中國人只關註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只在文化體系的技術層面歡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甲午戰爭後,人們開始痛定思痛,認為只有西方科學技術救不了中國,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新途徑,從而將中國的現代化從技術層面推向了思想層面。同時,精神力量也會轉化為物質力量。從早期的維新派、維新派到革命派,參政熱情不斷高漲,先後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兩種不同形式實現,標誌著中國的現代化征程從思想層面推進到政治層面。(註:王翔:論中國現代化的三個層次,《中州學刊》第4期,1988。)

張開元從外部反應和現代化的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人們常常把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現代化的過程分為三個層次或階段,即工具、制度和思想。這作為壹般的素描來說還不錯,但如果考察個別人物的思想和做法,就很難做出如此簡單生動的劃分。即就魏源發起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而言,他所說的“

  • 上一篇:斯巴達300勇士的故事是真實的歷史嗎?
  • 下一篇:自古以來中國的中原指的是哪些地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