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玉林有哪些名勝古跡?

玉林有哪些名勝古跡?

榆林有幾千年的歷史。2000年以前,最早的地方縣治和縣治都在榆林的雨荷鎮和榆林的古城灘村。為了再現歷史文化名城玉林的風貌,有必要對玉林現存的古城墻進行研究。現將玉林古城的由來、古城池的演變、古城墻的修建情況敘述如下:

(壹)榆林古城的由來榆林地處黃土高原與河套以南草原的交界地帶,是農業人民修築防禦工事抵禦蒙古遊牧部落南下入侵的最佳選擇。玉林城建位於長樂堡和保寧堡之間,左有山,右有水,是壹座雄偉的城鎮。地處駝峰山以東,玉溪河以西,漁陽河以南,紅石峽鎮以北,因此被列為明代九大重鎮之壹——燕綏鎮。根據巖遂鎮和玉林府的記載,玉林村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明朝第二年(1437),明朝命令駐守綏德鹽綏鎮的總司令王鎮在前林莊(今普惠泉)修建玉林堡,“城址不過百矩”。成化八年(1432),燕綏鎮巡撫於子珺在城北(今官井潭)修築城墻。成化九年(1473),煙遂鎮由煙遂鎮遷至玉林堡,故煙遂鎮又稱玉林鎮。

(二)古城池的演變

由於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榆林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維護和擴建,即“榆林三拓”。第壹次是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巡撫黃顯展向北修築城墻,從程楠到現在的神廟壹帶俗稱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總督熊秀展將南城廓修至凱歌樓(原名懷德門,鄭德末年由總督石喻·墨妖改此名),俗稱中城。第三次是在鄭德十年(1515),把總經理張燈擴大到南關外城,推到漁陽河畔,俗稱程楠。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三拓富陽”。從嘉靖十九年(1540)到萬歷十年(1582),駐榆林的官員反復修築城墻,不僅增加了高度,增加了厚度,還完成了整個城墻的青磚包裹。明朝萬歷三十年(1602),榆林城墻有兩座東門,分別是威寧門和真武門。壹個南門,即鎮遠門;西城門有四個,分別是廣譽門、玄武門、龍德門、新樂門;北城沒有城門;中間有鎮北樓,再加上城門樓、城墻四角、信息敵樓、東側關院樓。整個城墻上有14座城樓,周長5354級臺階。東、南門有瓦罐,有數千個城門,與城墻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清代,玉林城墻修建多次。同治二年(1863),北城部分城墻被流沙掩埋。當時關中等地回民造反,道縣經常下令放棄北城。北城墻建在光宇門東西兩側,長438尺。經過同治六年(1867)、光緒元年(1875)、光緒十年(1884)、光緒二十年(1894),玉林城墻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修繕加固。直到民國時期,城墻都保存完好。1938、1939年,中國著名作家老舍來找余,他曾這樣描述:“城平闊,城墻厚,有北平之勢”。然而,由於軍事資本,大多數塔都倒塌了。解放前夕,宣威門(俗稱大西門)仍保存完好。今天,城東南角的魁星樓遺址還在。

(3)古城墻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70年代初玉林古城墻保存完好。當時東墻2293m,西墻2184m,南墻1059.5m,北墻1125m,城墻周長6761.5m..

據有關資料記載,玉林城墻“上寬三尺,下寬五尺,高三尺六”,高三尺六,約為12米。據悉,北京明城墻城墻高11.6m。榆林是九邊第壹重鎮。由於軍事需要,城墻的高度已經超過了北京。城墻上建有1700多座磚墩,據說還有72座洛城,是放大炮的地方。

  • 上一篇:剪紙的意義和歷史
  • 下一篇:古代虎媽的往事:孟母嚴管孟子,使其成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