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誰的故事是最後壹戰?

誰的故事是最後壹戰?

背水壹戰——打壹場生死戰

當楚漢相爭時,劉邦命令他的將軍韓信帶兵攻打趙國。王召帶著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井陘關迎敵。

當時韓信只帶了壹萬二千大軍。為了打敗趙軍,他在河邊駐紮了壹萬人,組成了回水陣。此外,兩千名輕騎被派去潛伏在趙國軍營周圍。戰後,趙瑛二十萬大軍在河邊殺了壹萬漢軍。漢軍面對敵人,無路可逃,只能拼死壹戰。這是潛伏的兩千士兵利用他們的弱點攻擊趙營。趙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擊敗。戰後有人問韓信:“兵家大忌背後有水。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死而後已,孫子兵法裏也有記載。”

最後壹戰:背水壹戰,決壹死戰。意思是戰鬥到死。

切斷所有退路

秦末,大將攻打趙。趙退守巨鹿(今河北萍鄉西南),被秦軍包圍,命為大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趙。宋軼率軍到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連續46天堅守不動。項羽對此印象很深,於是要求進入決戰,解決趙國的困難。然而,宋軼希望秦和趙的軍隊不要攻擊,直到戰爭結束後秦軍筋疲力盡。然而,在這個時候,軍隊缺乏食物和草,宋軼仍然在喝酒,照顧自己。項羽見此,不忍。他走進營地,殺死了宋軼,聲稱他是壹個叛徒,反對楚。於是將士擁項羽為大將軍。項羽殺了宋軼,對楚國震動很大,他以諸侯聞名。後來,他率領全軍渡過黃河,營救趙,解決巨鹿之圍。全軍渡過黃河後,項羽下令擊沈所有船只,打碎炊鍋,燒毀自己的營房,只剩下三天的幹糧,以示死相,無意退兵。無路可退的軍隊就這樣到達巨鹿外圍,包圍了秦軍,切斷了秦軍的外聯通道。楚軍將士以壹當十,戰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激戰,楚軍終於打敗了秦軍,其他前來增援的諸侯都因膽怯而不敢靠近。楚軍的勇猛大大提高了項羽的威望。即使是勝利之後,項羽在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路諸侯都不敢看項羽壹眼。

後來“壹切沈船都毀了”演變成成語“破釜沈舟”,比喻拼死壹戰,決心極大。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率領龐涓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向齊國求救,齊王命令田忌和孫臏率軍去救他。孫臏和魏軍主力在趙,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都大梁。於是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救國,途經桂林關隘,被其部隊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指的是迂回敵人後方迫使其撤軍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雙方交戰壹年多,趙國衰弱,魏國疲憊。此時齊國響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大將軍,孫臏為軍師,率領八萬大軍去救趙國。攻擊方向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奔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糾結的絲線,不能用手使勁拉,也不能直接參與和別人打架。出兵清剿,要避實就虛,直奔主題。他向田忌建議,現在魏國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如果領兵紮魏國的首都大梁,占據其交通要道,攻其空處,必然會放倒趙國的李以保全自己,而齊軍乘虛而入,在預先選定的作戰區域桂陵迎敵,魏軍大敗,趙國之圍也就解決了。孫臏用圍魏救趙的方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戰例,被後世軍事家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壹計。圍魏救趙是壹種規避策略,為歷代兵家所欣賞,至今仍有生命力。

圍魏救趙: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救出趙的著名戰役。從此,孫臏名揚天下。

雞鳴起練劍――勤奮自律

晉代的祖逖是壹個心胸開闊、胸懷大誌的人。但他小時候是個調皮的男孩,不愛讀書。進入青年時期,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覺得不讀書就不能報效國家,於是開始努力讀書。他博覽群書,認真研究歷史,從中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曾多次出入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時,有人推薦他做官,但他沒有同意。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

後來,祖逖和他的童年好友劉坤壹之擔任了泗州主簿。他和劉琨感情很深。他們不僅同床共枕,而且有著共同的崇高理想:建功立業,振興晉國,成為國家棟梁。

有壹次,在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了公雞的啼叫。他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覺得半夜聽到雞叫不吉利。我不這麽認為。我們以後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怎麽樣?”劉琨欣然同意。於是每天公雞打鳴後,便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去夏來,永不停息。好事多磨。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寫好文章、能帶兵打勝仗的多面手。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在北方當上了中郎將,掌管並州、河北、隱居三州的軍務,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采和軍事謀略。

聞雞起舞:聞雞啼,起身舞劍。後比喻有誌報效國家,人民及時奮起。

  • 上一篇:俄羅斯名字的變化
  • 下一篇:壹篇關於堅持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