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偶然看了壹本歷史書——《春秋戰國真有意思》,覺得有點遺憾。

偶然看了壹本歷史書——《春秋戰國真有意思》,覺得有點遺憾。

嚴格來說,《春秋戰國真有意思》是壹本非常好的歷史書,系統的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歷史,讓歷史名人BLACKPINK出道,精彩演繹了屬於那個時代的優雅。整本書看完,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但合上書,又有微微的遺憾嘆息。遺憾在哪裏?個人認為整本書有三個遺憾。

書中的觀點1缺乏原創性。

《春秋戰國真有意思》用傳記式的寫作手法,把壹段歷史和壹個人的故事連接起來。看似有趣,實則是壹種“拿來主義”。作者只是用白話文“敘述”歷史事件,而缺乏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或者給出的觀點過於籠統,沒有新意。

有人說歷史書要客觀。在我看來,歷史書應該是客觀的,但是中國的歷史書壹直寫到現在,也不缺客觀的歷史書。作為新時代需要被讀者接受的書,應該有壹些個性,否則就會變成壹種沒有任何特色的“拿來主義”。書中的故事我都在其他書上看過,書中的觀點和評論都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讓我感嘆:“天下文章多。看看妳能不能復制它們?”。

另外,中國人在寫歷史的時候壹直沒有跳出壹個怪圈,就是能把歷史上的某個橋段形象地解讀出來,但是缺乏對歷史發展的評價和分析。比如大臣和皇帝的對話,中國可以想象對話的語氣、潛臺詞甚至面部表情。相對於國外的史籍,這些因素會被弱化,國外的作者更註重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

在看《春秋戰國真有意思》之前,我還看了壹本叫《哈佛中國史》的書。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換個角度看歷史,會有壹種看“新”歷史的感覺。

《哈佛與中國史》全書論述了中國朝代建立與滅亡的因果關系和必然聯系,與中國傳統的史書有很大不同。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壹個簡單的問題:秦朝為什麽要統壹中國?傳統史書中會指出,秦朝之所以能夠壹統天下,有賴於商鞅的變法維新,嬴政的大才大業,李斯的法家思想等。然後商鞅、嬴政、李斯是主角,他們寫了壹個推演。乍壹看,作者的表述似乎沒什麽問題,但仔細想想,不難發現,作者給出的答案似乎都歸結於“運氣”。那我們換個思路吧。如果沒有商鞅,秦朝能統壹嗎?沒有嬴政,秦朝能統壹嗎?沒有李斯,秦朝能統壹嗎?面對這樣壹個問題,很多作者似乎都無法給出壹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哈佛中國的歷史給出了答案。

要知道,歷史潮流是必然的,就像沒有孫中山,清朝就壹定會被推翻壹樣。同理,如果沒有嬴政、商鞅、李四,秦朝肯定是統壹的。為什麽?哈佛中國史指出,秦朝地處陜北,氣候惡劣,山川多,農耕少,民風彪悍,勇武善戰。所以在冷兵器時代,這樣壹群人有著強大的武力,有著拼命戰鬥的民俗,這是統壹天下的前提。且不說這個觀點的對錯,總之我看到了這個觀點,真的讓我眼前壹亮。

這是思想和歷史的深度。而《春秋戰國真有意思》缺少這些深度,作者龍鎮似乎更願意講春秋戰國的故事。

2.缺乏刻畫。

描述歷史有三種方式,即傳記式、編年體和編年體背景。紀傳體以描寫人物為主,以《史記》為代表,編年體以按時間軸描寫為主,以《春秋》為代表,編年體以描寫事件為主,以《資同治簡》為代表。

我國目前的歷史作家大多受史記影響,習慣用歷史人物的生活來貫穿歷史。我只能說這樣寫出來的歷史書會更有意思。但是問題又來了。描寫人物絕對不是描寫人物的外貌,而是賦予人物靈魂,讓讀者從這些人物身上找到共鳴。這是壹本好書。

近年來,隨著《明月裏的明朝那些事》的火,類似的史書層出不窮。其中龍鎮的《春秋戰國》真的很有意思,王覺仁的《唐朝興亡三百年》,別笑,這是清朝和民國的正史這麽兇。然而,這些書不僅在銷售。有人可能會說妳不懂歷史,不懂寫作。要知道,王覺仁和吳曼蘭江都是教授學者,他們的書更有深度。那我想說,學者教授就壹定是暢銷書作者嗎?

歷史反復證明了“俗即是雅”的道理。妳寫的東西,誰都看不懂,或者說不能引起共鳴。就壹定好嗎?有壹次和壹位知名記者聊天,他說最近采訪了壹位老兵,準備寫壹篇文章,題目是《老兵不忘妳的主動心》。我說:這個標題有點俗。記者告訴我,低俗就是高雅。媒體是用來面對群眾的。如果妳寫的太深奧,大家都看不懂,不能產生共鳴,那妳的文章就沒有意義。多麽令人警醒啊。

明朝嶽明寫這些東西的時候還不到30歲,同時他還是壹名公務員。正因為他沒有受過訓練,所以他不受傳統教條的束縛。他的《明史》生動有趣,很容易讓讀者塑造出朱元璋、勇猛無情的朱迪、勤政敬業的朱瞻基等形象。我特別喜歡嶽明當年寫的那句話:朱瞻基是個好同誌。讓我立刻定格朱瞻基的形象,讓我想起我家對門那個老實巴交的小學老師。小學老師可能看起來不完全像朱瞻基,但他們的氣質應該是壹樣的。這就是共鳴的力量。

我個人認為《明史》之所以能大獲成功,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歷史人物都寫得惟妙惟肖,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引起了讀者的興趣,讓人流連忘返。相比之下,《春秋戰國真有意思》之類的書就幾乎沒意思了。

歷史的核心是喜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開始爆炸。小時候壹個春晚小品就能讓人笑壹年。現在嗎?隨處可見的段子與時俱進,挑逗著人們的微笑神經。不得不說,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需要快樂。

曾幾何時,喜劇電影和段子app占據了主流市場,可以充分說明人類越來越需要放松和快樂。因此,對喜劇的研究開始上升到哲學層面。有人說喜劇的核心是悲劇,有人說喜劇的核心是諷刺。但這些似乎都不重要,因為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不是喜劇的核心,而是歷史的核心。

短平快的閱讀和信息接收是目前的主流模式,越來越多的人無法認真看書。通過壹個短視頻,就可以知道目前流行的發展趨勢。因此對當代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妳寫的東西不僅要有內涵,還要能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如果妳能在書中加入壹些幽默元素,妳的書壹定會賣得很好。

歷史是壹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易中天不是歷史學教授,卻因為幽默的歷史解說,壹度站在了潮流的風口浪尖。嶽明不是壹個喜劇演員,但她幽默的語言使明朝的那些事情經久不衰。

現在想起小時候看《明朝那些事》的場景。我幾乎不眠不休地讀著這本書。越看越想笑,越覺得有趣。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明月的幽默風格,才能支撐我在短時間內看完《明朝那些事》。

現在笑過之後,回想起明朝那些事裏的段子,不禁“不寒而栗”。為什麽?因為,我發現明月幾乎抓住了所有人的幽默細胞,他掌握的技巧其實並不難,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行為。就這麽簡單。

我覺得這應該是歷史的喜劇內核,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喜劇內核不是諷刺或者悲劇,而是現代思維和古代思維的碰撞。

相比之下,有很多史書追隨當年月明的腳步,只是為了幽默和詼諧,但其好評度和銷量始終達不到明朝那些東西的高度。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當然,龍鎮的《春秋戰國真有意思》,雖然題目是《有意思》,卻沒有讓我會心壹笑。所以個人覺得《春秋戰國真有意思》比《明朝那些事》略遜壹籌。

以現代人的視角看歷史,看似簡單,卻是壹個發人深省的話題。古人為什麽要這麽做?除了諷刺,還在影射當下社會,啟發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多種思考。妳不能老想著它。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 上一篇:初壹怎麽做手工地球儀?
  • 下一篇:為什麽中國歷史上楷書定型後沒有出現新的字體?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