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突擊步槍的歷史

突擊步槍的歷史

突擊步槍的歷史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西線殘酷的戰壕絞殺讓交戰雙方意識到士兵配備的制式步槍不適合在狹小的空間作戰。

那些步槍太長,適合射擊1800米以上的遠距離目標,在跨越幾架飛機的塹壕戰中極為笨拙。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各國的軍事戰略戰術理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壹戰後的幾次戰役中,比如蘇聯內戰,西班牙內戰,都有壹戰沒有出現的情況。

雙方步兵的作戰距離比壹戰時大大縮短,70%以上的戰鬥集中在400米以內。在這個距離之內,當時各國裝備的步槍都無法勝任。

無論是風河步槍、阿莫那日步槍還是李恩菲德步槍,有效射程都在600米以上,刻度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殺傷力這麽強的步槍,在400米範圍內顯然是沒必要的。在這個距離內,傳統步槍的威力太大,遠遠超過實戰的要求。

同時,各國裝備的手動裝彈步槍射速不高,優秀射手只能在1分鐘內射出10 ~ 12發子彈。這樣的射速顯然無法對敵人造成足夠有效的火力壓制。

沖鋒槍,各國步兵的另壹種裝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二戰中,各國沖鋒槍的有效射程都沒有超過150米,實戰中不到100米。雖然沖鋒槍在100米範圍內射速和火力壓制都很好,但是沖鋒槍使用的彈藥是手槍子彈,沖鋒槍超過150米就無法有目的的射擊。

沖鋒槍150米,步槍500米,中間有150~400米的差距。各國步兵部隊壹般以輕機槍彌補,但輕機槍在基礎步兵中裝備較少,彈藥威力也很大。在這個距離上,輕機槍的彈藥威力還是過剩的。

同時,沖鋒槍需要大量的手槍子彈,步槍和輕機槍也需要大量的步槍彈藥,基層步兵同時配備沖鋒槍和步槍,意味著後勤人員必須同時準備兩種彈藥。步兵武器中的基層彈藥如果能統壹,對各國軍工系統和後方系統都是壹個很大的幫助。

出於這些目的,20世紀30年代末,各國展開了對攻擊性武器的研究。他們希望生產壹種結合了步槍和沖鋒槍特點的武器,可以取代現有的步槍、沖鋒槍甚至輕機槍。

但實驗證明,20世紀初的制式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太大,連續射擊時自動步槍的精度很難控制,單兵攜帶又太重。

受當時槍械技術和金屬冶煉技術的限制,當然也有突擊步槍概念沒有被很好理解的原因,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直到德國著名輕武器設計師雨果·施邁瑟設計的世界上第壹把直式突擊步槍——stg 44的出現。

1938年,德國海內爾公司應軍方要求開始研制自動步槍。在研究之初,遇到了許多問題,主要原因是現有的7.92毫米毛瑟步槍彈藥在連續射擊中的穩定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但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的全面爆發,自動步槍的發展受到德國軍方的重視,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槍械設計師雨果·施邁瑟(Hugo Schmeisser)是方案設計者,將原來的7.92x57公制莫爾步槍子彈換成短藥芯,是劃時代的想法。

早在1934,德國就開始研究威力較小的短筒彈藥。使用短彈夾彈藥可以結合沖鋒槍和自動步槍的特點,在連續射擊中保持步槍的輕便和易於控制。

1941年,德國經過反復試驗,成功研制出7.92x3毫米步槍子彈。其長度比當時7.92x7毫米的德標步槍子彈更短,彈頭更輕,推進劑減少,裝藥量從3克減少到1.6克,彈頭重量從12.8克減少到8克,有效射程也相應縮短。

這種短彈被稱為中威力彈。這種子彈的長度比原來的毛瑟步槍子彈短了三分之壹,大大降低了槍支的後坐力,解決了自動步槍無法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

隨著彈藥問題的解決,1942年7月,Haehnel公司制造了50支樣品槍——mkb 42(H),7.92x3 mm步槍短彈。同年,卡爾-瓦爾特還研制了50支樣品槍——MKB 42(W),由德國軍方槍械專家嚴格測試。最終,海內爾的樣槍MKb2(H步槍因綜合性能優越而中標。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的實戰中,MKb2(H步槍)增強的火力密度和作戰可靠性得到了德軍的肯定,但戰鬥中該槍也出現了壹些問題,並上報給了海內爾公司。

根據這些報道,Haehnel公司對MKb2(H型步槍)進行了改進,並借鑒了沖鋒槍的命名方法,將其命名為MP43。庫爾斯克戰役後,MP43得到改進。1944年,該槍進行了改進,命名為MP44。

這種自動步槍具有沖鋒槍的兇猛火力,而且後坐力小,連發射擊時容易掌握。在400米範圍內,射擊精度更好,威力接近普通步槍,重量更輕。

1944年,希特勒優先生產該炮,並以自己命名。正式更名為sturmgewehr 44(44(44式突擊步槍),簡稱StG4,StG4隨即開始量產。

  • 上一篇:歷史年齡記憶法
  • 下一篇:祁縣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