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北洋歷史的啟示是什麽?

北洋歷史的啟示是什麽?

壹些年輕的讀者可能不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過壹個全面嘗試民主憲政的機會。那個機會是在1912年,清政府倒臺,成為共和國,國人摩拳擦掌模仿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搞憲政。

但是結果呢?失敗了。不僅失敗,還以曠日持久的內戰告終,屍橫遍野。

為什麽中國人民的第壹次民主憲政實驗以失敗告終?是誰的責任?軍閥有責任嗎?革命黨有責任嗎?而所謂的“人”呢?他們有責任嗎?

《北洋十七年史》需要重讀嗎,也就是1912-1928?

憲政的失敗是從宋被害開始的。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政治家被暗殺或被賄賂的情況並不少見。當時革命者選擇了內戰,被稱為“二次革命”。正統歷史學家壹直在歌頌這場暴力鬥爭的合法性。

但是,我們不妨心平氣和地問壹句:違憲的事情時有發生。難道每次都要打內戰嗎?如果是的話,妳什麽時候打電話?

在憲法框架下,刑事案件和違憲案件應該通過司法手段解決。即使要武力反抗,至少也要在司法救濟用盡之後再組織起來。

由於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的存在,民主憲政制度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這個功能雖然慢,但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槍桿子裏尋求民主,似乎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合適。

“軍閥混戰”這個詞是北洋軍閥最為詬病的。但歷史說教刻意掩蓋的內幕是,軍閥混戰連連,基本都與革命黨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比如直接的皖戰,直接的馮戰,都有革命者的影子。

當然另壹邊,北洋軍閥也不是什麽好男女。例如,在“朝廷之爭”的時候,段的心腹倪嗣沖說過這樣的話:

“李對我說,未經國會批準,直接對德宣戰是非法的。什麽他媽的法律!總理是責任內閣制度的領導者,總理說的就是法律!他在沒有內閣副長官的情況下罷免總理職務合法嗎?”

北洋軍閥倪嗣沖的這段話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1,倪嗣沖認為:“法”不是神聖的東西;

2.倪四沖認為:妳可以犯法,那麽我也可以犯法。

也就是說,在北洋軍閥的眼裏,所謂的“法律”只是壹塊遮羞布。本質上,政治就是欺騙。好的時候,我遵守法律。糟糕的時候,我是“他媽的什麽”。

由此我們不得不說:要真正了解北洋十七年的歷史,必須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我們既不應該偏袒軍閥,也不應該偏袒國民黨。只要我們做到這壹點,似乎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似乎北洋軍閥和國民黨聯合破壞了中國人民的第壹次民主憲政實驗。

那些年

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黨與袁世凱媾和。革命黨宣稱,只要袁世凱說服清廷退位,革命黨願意公開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但事後袁世凱得到的只是壹個“臨時大總統”,不僅加了“臨時”二字,還是壹個空位置。真正的權力掌握在國民議會和內閣總理手中。

革命黨領導人之壹胡在《胡自傳》中寫得很清楚:革命尚未成功,革命黨不能轉變為參政黨,而需要“繼續革命”。

這裏有壹個很顯眼的例子:就連控制京津地區的“直隸總督”這壹重要職位,國民黨也要安插“自己人”王之祥,內閣總理大臣唐與袁世凱鬧翻。

出身極權體制,從小受到“治國平天下”教育的袁世凱,顯然不甘心做壹個“橡皮圖章”。他明顯覺得自己被騙了。於是,他不服氣,決定連本帶利“討回”自己“應得”的東西。此後,袁世凱幹涉國民大會制憲,解散國民黨,炮制《袁吉契約法》,都是這壹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並不是刻意為袁世凱平反。袁世凱顯然是舊時代的人,而且明顯有很大的缺陷,做了很多壞事。但是,革命黨和北洋軍閥關系不好,顯然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段復雜的歷史有著自己清晰的自我發展邏輯。

很多人把革命派當成“民主先鋒”,但實際上,似乎第壹個破壞民主法治精神的就是革命派:臨時參議院還在南京的時候,就投票通過了定都北京的法案,黨首黃興居然威脅參議院:

“必須在壹天之內改選,否則我就要帶兵,把同盟會成員綁起來。”

歷史的真相是,革命者並不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中國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革命者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但這只是壹個美麗的誤解。

宋遇刺後,革命黨決定不等司法判決就“從槍桿子裏找憲政”。革命黨幹的,對吧?可能會有爭議。但是,有壹點是肯定的:從此中國人所謂的“當家作主”進入了“妳取我命,我取妳命”的惡性循環。國民黨用武力推翻了北洋政府。僅僅二十年後,國民黨政府就被別人推翻了。

這就是佛教徒所說的「世俗報紙」嗎?

在憲法層面,臨時憲法規定,總統頒布的法令需要國務委員附議。也就是說:總統每次下命令,只要內閣中的國務委員不附在妳身上,那麽妳的任何命令都不會生效。問題是:那麽總統和國務委員誰說了算?

坦白說,很難認為這個制度設計是科學的。壹只烏龜不能有兩個頭,否則,兩個頭只能互相爭鬥。袁世凱死後,大總統李與宰相段成為敵人(史稱“官廷之爭”)正是因為《臨時約法》中的這壹規定。

“二次革命”的發動及其失敗對孫中山影響很大..從那以後,孫中山似乎變得更加迷信槍支,更加崇尚中央集權。“和解”

似乎這不再是他考慮的壹個選項。與蘇聯結盟後,國民黨變得更加激進。至此,國民黨不僅與北洋軍閥沒有和解的余地,與英日帝國主義的關系也迅速惡化。

國民黨為了在輿論上“抹黑”北洋政府,發動聲討“北洋軍閥是漢奸”、“打倒帝國主義”的“民眾口號”,最終上臺。但問題是:這種激進的民族主義口號容易煽動,卻很難撲滅。所以在與帝國主義的對抗中,國民黨反過來被強大的輿論綁架,騎虎難下。結果走上了壹條“內外兼修”的死胡同。

當然這些還沒有定論,也不急於下結論,只是拋磚引玉。打開話匣子,自然有人發言,讓人們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相對可靠的事實才能浮出水面。

歷史從來都是贏家和輸家。只允許原告發言,不允許被告發言。只聽壹面之詞,當然難免失真。我們不妨試著以中立的態度來談壹談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的歷史,聽聽正反兩方面的意見。不偏不倚,也許,我們會更接近壹段公正的歷史。

  • 上一篇:意大利有哪些好吃的食物?
  • 下一篇:作文《銘記歷史,實現夢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