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都督”這個職位起源於哪個朝代?“總督”目前的官職是什麽?

歷史上,“都督”這個職位起源於哪個朝代?“總督”目前的官職是什麽?

軍事指揮官

漢末三國時期形成的軍銜,後來發展為地方武官,後來成為中央武官。

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壹個統帥,有的是偏校,有的是武將或武將。前者稱為帳下總督或署督,後者稱為節度總督,後者影響最大。節督起源於漢代的禦史,職責是監督州郡鎮壓“盜賊”。比如東漢順帝年間,禦史中的程風義、徐二舟兵鎮壓九江“賊寇”。後來軍隊由壹個中郎將督管,增加了武將的因素。漢末董卓謀反後,郡縣為各自獨立而戰。為了爭取他們,朝廷有將軍和幾個州的州長或某個州的州長的頭銜。狄鹹建安二年(197),袁紹為將軍,賜弓、箭、節、霰以及冀青海、攸邊、賀州總督。他是歷史記錄中第壹個擁有這壹部分的州長。大約在同壹時期,魏武帝曹操以程昱為中郎將,領尹姬太守,督辦兗州事務。這種總司令就成了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

曹操在統壹北方的過程中,先後在重要地區建立軍事重鎮,後來逐漸形成都督地區。建安初年,曹操以鐘繇為官仆兼校尉,監管關中諸軍,駐紮長安。建安十七年,夏監軍長安;建安二十壹年,孫權歸降,富博將軍夏侯■為二十六軍營總司令;建安末年,曹仁為南將軍,被發配樊城度假。這就是曹魏的關中、揚州、荊州三區的前身。都督府的正式建立是在魏文帝曹丕稱帝的前夕。延康元年(220年)登基為魏,將統治區內的邊州劃分為五個都督區,分別以曹真為都督,曹仁為荊、楊、義都督,曹秀為揚州都督,為青州都督,吳為攸直、回鶻都督,掌管壹方面的軍務。與此同時,或更晚些時候,吳國和蜀國各自在邊境上設立了都督區。到曹魏後期,其腹地也建立了都督區,包括葉、許昌(禹州)。葉是魏國故都,許昌是漢末故都。他們都有兵工廠和糧倉。與長安壹起成為控制邊州、保衛洛陽的重鎮。金朝建立前後,司馬氏家族帶著子女出了這三鎮和其他重要的邊州。因為他們有大量的軍隊,最後導致了八王之亂。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各政權都在中國建立了都督區。督區相對穩定,但督區範圍往往由詔令臨時劃定,可達十余州,僅數郡。地區長官通常由地區長官控制。比如東晉南朝時期,襄樊永州總督通常隸屬於江陵荊州,但相對獨立,經常發生鎮不服從總督命令的事件。

頡頏總督為軍職,皆有將軍或中郎將等軍號。他們的地位取決於軍號的等級,軍職是根據軍號設立的。大都督所攜軍號若為安西將軍,則置於安西府,若升為鎮西將軍,則改名鎮西府。軍政府歷史悠久,壹個司馬,壹個主簿,壹個中尉,壹個軍卒,壹個軍卒。參軍和參軍都分曹(部)局長,曹的人數視軍政府大小而定(見太守下屬)。

曹魏設立都督之初,分別設立都督和刺史,只有少數都督擔任所駐州的刺史。晉武帝司馬燕曾規定“都督知兵,刺史治民,各用其人”。然而,在惠帝之後,州長的案件也是他所在州的秘書處,而不重要的州只是秘書處。總督和刺史,即軍民,受州縣刺史提督的軍事指揮,負責提供軍事資源和物資;其民政事務經常受到總督的幹預,總督是國家的上層機構。然而,總督轄區的範圍與州轄區的範圍並不壹致。有些州屬於兩個總督府地區,也有壹個總督府,除了總督府和秘書處之外,只監管鄰州的壹個縣或幾個縣。因此,都嘟區不是壹個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而是壹個軍事指揮區。

晉朝的統帥分為三等,第壹等為統帥,第二等為監軍,第三等為監軍。總督有節日,也就是說朝廷給了總督權力,讓節日最重要,其次才是節假日。使節度使有權處罰2000石以下的官員(壽、項);節日有權懲罰沒有官職的人。如果是在軍事時間,可以和節日壹樣。假假期只能殺死那些在軍事時期違反軍令的人。從曹魏開始,就有了都督、都督、中外軍、假黃閱等頭銜。假黃閱是比守節更高權力的象征,可以專門守節(即以總督身份守節)。這種權力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或權臣執政時期賦予的,並不是常規制度。

除了掌管壹個軍區的節日指揮官,還有受命外出指揮全軍或壹支獨立部隊的節日指揮官。後來統領全軍的往往是大都督,如太和四年(230年)曹魏明帝,司馬懿為大將軍,大都督,假黃閱,為的就是打敗蜀。北魏後期,大臣們經常被任命為大都督指揮遠征。但此後,各軍經常分離,總司令權力逐漸向平臺轉移。

南朝後期,郡縣割據,都督區域逐漸變小,都督權威不如魏晉。

東魏時,設置六州流民總督、京畿總督指揮鮮卑兵。北齊時期,京畿總督都是國王或王子,開政輔佐,權力極重,是壹種特殊的制度。

北周時,都嘟區改為總營,總營兼駐州刺史,管轄周邊各州。在重要地區,設有總務府,除了直轄的都道府縣之外,還管轄幾個總經理。總經理負責,從十幾個州到幾十個州都有。都督、帥都督、都督這些三等名分,成了府兵的中下層軍官。到隋朝,這個三號也是散官。隋煬帝楊光復,改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長,都督為領隊,地位卑微,類似魏晉。

隋軍區也叫總經理。唐初承襲隋制,首領為行軍將軍或總管。武德七年(624年)復置總督府為都督府,總政、總經理不變。總督往往以王宗為領袖,以悠久的歷史為代理人。其余諸侯分為上、中、下三級。貞觀元年(627年),中國大陸都督府大部分被取消。景雲二年(711),宗瑞擬將全國(除京畿、杜集)劃分為二十四都督府,命都督糾察州刺史以下官員,但未實施。唐朝總督權力較輕,雖然增加了舉辦節日的頭銜,但並沒有真正賦予節日。景雲二年,賀廷炎司任涼州總督,節度使實授。從那時起,我們的特使取代了總督,成為當地的最高軍事官員。

唐朝以後,各代也都抄襲了都督的稱號,但雖然稱號相同,但其權限和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有很大不同。

北宋時,在行政區的總督府設總督壹職,壹般配親王,不常配。缺者以知府之事為長官,掌管政府軍政。那些地位較高的人被稱為總督。

南宋以後,都督成為中央執政官加的軍階。紹興二年(1132),呂頤浩率左仆射出、淮、浙、鏡湖兵馬,定都鎮江。此後,每當執政官臨時擔任統帥之職,即視各路兵馬,加總督、都督、督等職銜,此事就完了。元二年(1329),設立欽察為親軍總司令,後改為都督,掌管欽察的守衛和當地城鎮守備。鄭錚二十壹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都督府,設都督統管中外兵馬。洪武十三年(1380),胡被推翻。為防止軍權過度集中,總督府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總督府,設左、右總督各壹人。督撫署,通過督撫署,負責北京治安和對外治安的士兵。明朝中葉以後,所有禁衛都名存實亡,都督成了虛職。領導部隊的軍官必須被授予普通士兵、副普通士兵、參戰士兵、遊擊隊員等頭銜。,在他們有真正的權力統壹軍隊之前。清初沿襲明制,給知府、總兵封號。乾隆十八年(1753)廢止。

辛亥革命後,起義省份多設巡撫,作為當地最高軍政官員。袁世凱上臺後,改稱XXX將軍,主管壹省軍務。1916元死後改名為杜軍,1922也叫李杜。

  • 上一篇:成語的歷史典故越多越好。
  • 下一篇:《雕舟求劍》成語故事三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