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廣東南雄,恐龍的故鄉

廣東南雄,恐龍的故鄉

2011年6月20日,南雄市被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古生物中心正式授予“中國恐龍之鄉”稱號,成為廣東省第二個獲此稱號的城市。這是該市深入發掘“恐龍”文化的初步成果。繼3月獲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美譽後,南雄再奪國家級“金字招牌”。

被譽為“中國黃煙之鄉”、“中國嶺南銀杏之鄉”的南雄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大余嶺南麓,毗鄰江西、湖南。自古以來就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素有“五嶽之首、江河之沖、廣州之要”、“枕跨廣東、南北咽喉”之稱。南雄市南北兩山連綿,中間的丘陵沿鎮江延伸,形成狹長的盆地,地質學上稱為“南雄盆地”。南雄盆地沈積了壹套晚白堊世晚期至古近紀的紅層。南雄出露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炭紀、白堊紀、古近系、第四紀。南雄白堊系和古近系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理想的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剖面。白堊紀和古近紀的劃分與對比壹直是我國地層學研究的重點。在南雄盆地晚白堊世紅層中,尤其是恐龍蛋中,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如恐龍、恐龍蛋、龜鱉等。除了恐龍、恐龍蛋和恐龍腳印,南雄盆地還發現了海龜的骨骼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恐龍蛋、恐龍足跡化石“三位壹體”,專家稱國內外罕見。作為古生物化石豐富的地區,1961年在盆地內首次發現了骨骼化石。經楊和周明珍(1962)的研究,認為它們屬於骨足類。此後不久,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脊椎動物研究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對該盆地的地層和古生物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1962-1976時期,在晚白堊世紅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恐龍蛋、海龜等脊椎動物化石。然而,在古近紀紅層中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如哺乳動物、鱷魚、海龜等。1976 165438+10月24日至65438+2月6日在華南南雄召開的白堊紀-早第三紀“紅層”會議上總結了這壹階段的成果。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90多個單位、18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第二階段從1983開始。這壹階段主要集中在盆地內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蛋。通過對地層古生物、地球化學、古地磁、年代地層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認為南雄盆地是中國乃至世界研究晚白堊世恐龍滅絕事件的重要地區之壹,也是晚白堊世與第三紀的分界線。

自1962年南雄首次發現恐龍蛋以來,截至目前,南雄發現的恐龍蛋(如圖)中共有16枚蛋,分屬6個蛋科9個蛋屬,還有部分恐龍蛋未被研究。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中發現和描述的恐龍有獸腳亞目、蜥腳亞目、鳥腳亞目等。,共4屬4種,龜分屬於1屬1種。此外,還有壹些屬於食肉恐龍、骨贅、夜來龍和蜥蜴的骨骼化石。南雄不僅是世界上恐龍蛋最豐富的地區之壹,而且保存質量也首屈壹指。南雄盆地已采集恐龍蛋14個分類群,約占世界已知分類群的三分之壹。為了保護和研究南雄市的恐龍化石,南雄市人民政府多年來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保護區,成立了專門機構,進行更細致的保護和研究。

南雄恐龍化石遺跡是地質史上珍貴的自然遺產。保護區內的恐龍化石遺存具有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統性,屬於特殊環境條件下保存的大型古生物化石遺存,在國內較為罕見,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和特殊科研價值。可為國內外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研究全球晚白堊世生物滅絕事件、地質災變、全球地層劃分與對比、生物演化、生態環境演替、氣候變化、恐龍家族興衰與滅絕等提供多種證據。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

  • 上一篇:寧鄉社會
  • 下一篇:古代大臣的名字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