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中國的商人尊稱範蠡為“商業聖人”

為什麽中國的商人尊稱範蠡為“商業聖人”

雖然範蠡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時代,社會經濟環境,甚至價值取向都與今天的社會不可同日而語,但他的許多特點和精辟獨到的思想仍然值得今天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學習。讓我們壹起走近範蠡,了解壹代商業聖賢的傳奇人生,以及他們做事卻又超越技術的經營哲學。

美德是建立強大基礎的基礎。

公元前536年,範蠡出生於楚國完帝三族。他小時候家裏很窮。然而,範蠡從小就喜歡閱讀,他在十幾歲時學到了很多東西。更難得的不是他淵博的知識,而是他獨特的思維見解,能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質,做到受辱不驚,處變不驚。

年輕時,範蠡在周圍人的眼中是個瘋子,因為範蠡經常與大眾觀點相左,有時他的話讓人驚嘆,讓人目瞪口呆。所以,接觸他的人都說他瘋了。其實他有時候不屑與人交談,更多的時候,他準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徹,這是別人無法理解的,無論商業還是政治。

當範蠡20歲的時候,他遇到了文子,他們壹見如故,他們壹致同意建立壹個偉大的事業,做壹些重要的事情。但當時的楚國已經是萬國霸主,君主驕橫,皇室貴族壹黨獨大,政治混亂。於是範蠡和文子去了越南當官。當他們第壹次到達越南、範蠡和文子時。越國戰敗後,許多越國大臣都去了外地或投奔了吳國,但範蠡和文子都依附於越王,因此受到勾踐的重用,自告奮勇隨勾踐去吳國當奴隸。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很有才華。他幾次勸範蠡離開勾踐,並封他為爵。在範蠡不為所動、被奴役的三年時間裏,範蠡與勾踐夫妻共同勞動,低薪吃飯,時刻不忘與勾踐的君主和臣民告別。三年來,他壹直尊敬和保護上帝,從不放棄。

事實上,範蠡不僅忠於勾踐,而且忠於他自己的人格。在現代社會,範蠡信守諾言、順境不驕不躁、逆境不疑的性格變得彌足珍貴。即使按照目前的壹些價值觀,範蠡的表現也只是壹種愚蠢的忠誠。其實並不是。範蠡的品格不僅贏得了合作夥伴的信任,而且贏得了。在當今的企業中,有許多領導者因為缺乏個人美德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在當今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能深刻理解這個道理並親自去做的人,我想那樣做的人不會很多。雖然他們可能會暫時被社會主流思想嘲笑,甚至可能會吃點小虧。但是,最終,還是這些人以德為先。

儒道結合的哲學思考

儒家崇尚仁、義、禮、智、信,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是春秋戰國及以後歷史時期的主流治國思想。即使是壹直沿襲至今的道教,也追求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受這種觀念影響,道家思想家很少從政。所以,當時基本上沒有用道教來領導和管理國家的領導人。

而範蠡卻有著開明睿智的胸襟和寬廣的胸懷,融會儒道之長,更廣泛地吸收百家思想,不囿於百家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特征構成了壹個獨特的,就是儒家的賢能勇武,道家也是道家。同時與自然融為壹體,適應環境,依托環境剛柔並濟。

在政治上,範蠡體現了壹種儒道結合的思想和人格特征,只有這樣的特征才能帶領極度衰落的越國走出困境。在當今社會,作為壹個處在復雜市場環境和企業生存困難時期的企業管理者,應該具備儒道結合的思維,才能帶領企業在逆境中不失意,在順境中不驕不躁,客觀而敏感地對待屈辱,發現背後的機會。

當吳國還是壹個奴隸的時候,範蠡和勾踐跪在地上求完美。夫差要出門時,勾踐趴在地上,讓夫差騎在背上。夫差生病時,勾踐為他舔糞診病,最後感動了太子。三年後,他讓勾踐和他的臣民回國。這些策略都是範蠡為勾踐制定的。

春秋時期有很多政治家,他們是儒家推崇的,有學者的精神,但他們能夠適應環境,妥協。幾乎沒有人想出這樣的方法。由於範蠡的運籌帷幄,勾踐成為歷史上唯壹壹個能夠忍受巨大屈辱和折磨,在逆境中頑強生存,雄心勃勃,最終戰勝敵人,復興國家的國王。

勾踐被吳王釋放回國後,此時的越國正處於十萬火急的狀態,國內饑荒不斷,百姓水深火熱,外部吳國不斷對越國進行監視和打壓,周圍還有其他諸侯,生存成了問題。如何快速走出困境,變得強大,為國家復興報仇?在這個時候,範蠡真正顯示了他傑出的領導和管理才能。

範蠡、文子策劃了“十年教訓”等振興國家、消滅吳九書的戰略計劃。作為戰敗國,越國不允許有國防,包括不能建城墻,不能組建軍隊,不能制造武器。範蠡想出了壹些折中的辦法:只建三面墻,不建面對吳的那壹面,並告訴吳,建這堵墻是為了防止土匪和其他諸侯國的入侵。不想組建軍隊就偷偷組建民兵”,私下進行訓練。每個家庭都有武器藏在家中,壹旦發生戰爭,這些人可以隨時參戰;如果不允許制造武器,那麽煉制地就要搬到深山裏,與外界隔絕,通過秘道運輸。

勾踐回國後,準備在第二年攻打吳國,被阻止。範蠡認為:現在,時機成熟了,條件還不成熟。三年後,勾踐再次提出要懲罰吳,再次阻止了他。本以為所有條件優越的國家都與嶽建立了外交關系,洪水也就消除了,但此時,時機正好。

七年後,勾踐再次提出要懲罰吳,但還是被阻止了。範蠡認為,經過七年的休息,越國的士兵比馬壯更強,他們的士氣很高。另壹方面,打了多年仗的吳雖然還很強,但是他累了,士兵累了,百姓也累了。這個時候人員是有條件的,但是10年後現在還是缺天氣。

入侵後,越軍攻破吳國都城姑蘇,太子還軍後,與越國媾和。勾踐本想壹鼓作氣打平吳國,但清楚地看到,雖然此時吳國首都已被占領,但吳國所有的將士和英雄都被夫差帶走了。因此,並沒有傷害他的生命力。就算他硬拼贏了,那也是個兩敗俱傷,經歷這壹擊,這才引發了吳。

就像孫子在《孫子兵法》裏說的,過去壹個好的戰士,應該先立於不敗之地,在自己的地方等待敵人的勝利而立於不敗之地,但是他能在敵人那裏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能立於不敗之地,他不能使敵人勝利。因此,範蠡正在等待徹底擊敗這個敵人的機會。於是雙方媾和,退兵至60。

範蠡是典型的集儒道於壹身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這從他深諳道家而不拘泥於道家,思想開放而靈活可見壹斑。

知道利害所在,知道進退。

吳王夫差徹底失敗後,勾踐不忍殺他。想給他封地讓夫差做諸侯,但是夫差無法接受失敗和屈辱。他羞愧的自殺了,驗證了那句話:活著就是勝利者。臺風過後,小草有資格嘲笑勾踐和範蠡的勝利,在他身邊倒下的參天大樹。也可以理解為道家思想的勝利。

吳國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範蠡被授予英雄稱號,在將領中排名第壹,僅次於勾踐,在數百名官員之上。此時的範蠡並沒有被豐功偉績沖昏頭腦,而是冷靜地分析了形勢: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要麽躲得遠遠的,要麽周圍小國弱小,根本上是對的。

也就是說,天下太平。這時候用高成就蓋主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國王感到威脅。另外,經過多年的相處,範蠡發現勾踐是壹個能* * *吃苦,不能和別人壹起發財的人。他的官位是最好的,大樹必然招風。範蠡清楚地認識到,鳥倦了,好弓藏起來,狡兔死,走狗烹。"

當離開嶽時,他給寫了壹封信,陳述了敵人被打敗,謀士被殺的真相,並敦促立即離開。不幸的是,文子並沒有在高官厚祿面前做出明智的選擇。範蠡走後不久,僅次於範蠡的文子就被勾踐無緣無故地殺死了。這是壹個典型的儒家學派,他認為吃魯俊,償還君恩,建立。也沒有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釀成殺身之禍。範蠡憑借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目光,從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人性的特點中洞察壹切,逃出了鬼門關。如果呂不韋和李斯能像範蠡壹樣,看清楚利益,不被利益沖昏頭腦,也許就不會被斬首。

今天的商業領袖並不缺乏逆境中崛起的精神,但往往是在艱難險阻中狂奔,卻在勝利和榮譽面前倒下。尤其是壹個企業發展到比較大的規模之後,領導頭腦冷靜,目光敏銳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否在榮譽和利益面前說服自己,懂得進退,在做了壹件事之後冷靜分析“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往往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誠、仁、義成就偉人。

帶著妻子、孩子和弟子,化名李壹子皮,悄悄來到齊國。從此,範蠡隱姓埋名,開始了另壹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他在、齊等地海邊買了壹些土地,耕種土地,從事捕魚和開鹽場等。範蠡與妻子和孩子壹起耕地,穿著布衣,吃著範蠡粗糧。

年初,他與壹些農民和商人簽訂了商品收購合同。到今年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範蠡將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購買。如果價格下跌,將嚴格履行合同價格。因此,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都願意與範蠡做生意,工匠和農民也願意為範蠡工作。雖然看起來這樣會吃點虧,但是有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總成本降低不少。

有壹次,範蠡資金周轉不靈,向壹位富翁借了65438+萬元。壹年後,財主拿著各種借條出門討債,不小心把包掉到了河裏。幾十萬的欠條和旅費都沒了,於是他就去了範蠡家,於是他去了範蠡。沒有借據,範蠡

短短幾年間,成了齊國首富。據說齊國發生災難時,災民聽說了他的善舉,千裏迢迢趕來接受施舍,被後人譽為“富貴賢德”。

消息傳到齊王那裏,他邀請範蠡入宮拜他為丞相。這壹時期大力發展經濟,促進了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的貿易往來,抵消了災年物資短缺帶來的困擾,為齊國經濟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三年後,齊國富強了,朝野都把奉為神。對於壹個布衣人來說,這種榮幸由來已久,恐怕也是不祥之兆。於是,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送給了朋友和窮人,帶著妻子和孩子離開了齊國。

可以說,範蠡是成功後退役的典範。他知道壹切都會逆轉,美好的事物到了極致都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與其坐等勢逆轉,不如及時采取主動。這很簡單,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因為,壹旦成功,人的自信心也會增強,很少會主動退縮。看來商業倫理是壹條不能回頭的路,企業的發展有時候需要回頭反思才能退下來更好的進步。反思是為了更明智,就像範蠡的奔回。這不是道家的消極思想,而是止於知道萬物會興盛,會衰落到頂峰的智慧。

範蠡舉家遷往齊國西北的陶笛,又改名為朱公,白手起家,白手起家,白手起家。認為陶地理位置獨特,東臨齊魯,南接楚嶽,西接秦征,北連金燕。它是世界的中心,非常適合做生意。果然,很快就到了。

大道自然,隨波逐流。

範蠡憑借地理位置優勢,從事早期國際貿易。對商業貿易的理解是:越國盛產蠶桑,齊國盛產廣種薄收和鋤地,秦國盛產冶鑄趙土木工程,各國各有特長和需要。做生意就是促進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換,交換需要的商品,同時讓所有國家受益,我們自然受益。”同時,範蠡還管理農業育種等等,並總結了很多。

範蠡認為,天氣決定農業,天氣變化有規律,所以糧食收獲的質量也有規律。他根據五行更替,總結出了好年景和壞年景的壹般規律。在農業社會中,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導致其他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當時的貿易主要是農產品,等於抓住了市場的關鍵環節,自然獲利豐厚。

範蠡總結了根據季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化的經營策略,即人棄我而去,以人帶我,順其自然。"他提出:水是車的來源,幹旱是船的來源."這就意味著洪水的時候要做汽車生意,幹旱的時候要做船生意,因為洪水的時候,人們往往以船作為交通工具,這就必然導致船的稀缺和價格的上漲,沒有土地可供他們使用。

2000多年前,範蠡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判斷價格波動。他提出,我們可以通過討論它的過剩和短缺來知道價格,即我們可以發現市場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基於此,我們調整了下壹步的經營策略。他還發現,價格波動和自然規律是壹樣的,即壹種商品漲到極致後的波動規律和振幅極限會下跌,跌到極致後又會上漲,造成其所謂的“壹貴壹便宜”。

根據這壹理論,範蠡提出了壹套買賣的原則和方法:價格便宜的時候,就大量收藏,他說像珍珠玉石壹樣便宜,就是把降價的商品盡量賣出去,把商品像珠寶壹樣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直到商品價格上漲。範蠡認為,它應該像糞便壹樣昂貴,所有的商品都應該像糞便壹樣毫不吝惜地出售。

在今天,這些理論並不深奧微妙,只是壹些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但卻非常有效。我們往往在華麗的技術和無數的誘惑中喪失了這些基本的認知,在簡單的自然規律面前奔忙,而清醒的人卻把握住了規律,輕松賺錢。我們不能不考慮那個不發達文明的農業生產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等因素,更不用說經濟發達的農業社會了。

天下責無旁貸,道義在肩。

有句話叫“無商不奸”,雖然說法有些片面,但還是有壹定道理的。自古以來,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此他們采取了各種手段,比如投機取巧,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的哄擡物價,甚至不道德的手段。範蠡不僅使壹個紳士賺錢,而且還具有商人的俠義精神。

範蠡認為:能為商人謀利的是人,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用感恩的心對待人民,回饋人民,人民才更願意和妳打交道。德魯克的觀點:企業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社會會用利潤回報企業,這與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觀點不謀而合:天地不為己而生,故能長生。"

雖然範蠡是個商人,但他從不急功近利。他只要求65,438+00%的營業利潤,不多拿。如遇災年等特殊情況,這個利潤比例會降低,甚至10%的商品利潤率在那個歷史時期會很低,因為當時交通極為不便,戰爭土匪導致經營風險極大。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當時並沒有準確的利潤率計算方法。因此,範蠡10%的利潤應該是毛利率,而不是凈利潤。

如此低的利潤率能讓範蠡迅速成為巨頭,主要是因為交易金額巨大。其次,資金從不閑置,周轉快。範蠡經營的商品從來沒有積壓過,因為他信譽好,開門營業。更重要的是,他的商品價格比別人低很多,這不僅降低了利潤空間,還取決於範蠡的經營理念:人棄我取。

範蠡壹生中三次搬家都是為了躲避名利,但名利卻壹直跟著他。這種辯證的哲學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深思。司馬遷曾在《史記》中稱贊範蠡:範蠡三遷,名揚天下。“範蠡壹生中做過兩次最好的官,三次很有錢。他每次忠於世界,都把錢給了世界,但很快他又回到了世界。”

從政時,範蠡追求壹個朝臣的忠誠,經商時,他也履行了壹個商人的良知。範蠡是壹個比胸略大的智者,對世界有悲憫之心。他年屆七十,家財萬貫,兒孫滿堂,88歲病逝。後人尊稱為陶朱公。

  • 上一篇:歷史真實街亭
  • 下一篇:張婷婷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