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四次寒潮,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歷史上四次寒潮,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我國歷史上有過四次寒冷期,其間凍死的人不計其數。

第壹次寒冷期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即西周早期第壹次寒冷期,相關史料較少。

只有在竹書記載的編年史中,才有周長江、漢水結冰的記載。沒有直接說下雪,而是“雨加冰雹”。"到了冬天,大雨和冰雹打死了牛馬,河漢都結冰了."從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天氣極其寒冷。到了第二個寒冷期,越來越多的大雪被記錄下來。

第二次寒冷期從公元壹世紀持續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的寒冷期,在公元4世紀上半葉達到頂峰。《紫同治鑒》記載,金城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完全封凍,冰面上車馬縱橫,千軍萬馬,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4℃。

那時候是荒年,再加上這麽糟糕的雪天,連宮裏的糧食都斷掉了。葉莉不得不命令宮人在宮裏建立壹個小磨坊來磨豆子和小麥,以滿足他的饑餓。“自後宮及諸王十六宮被凍,亡日三四”,開皇府。每天都有三四個人被凍死,民間災難之深可想而知。

第三個冷期是1000年到1200年,也就是宋朝。在此期間,太湖在111完全封凍,冰通車,110。宮架倒塌,壹周後,二月初三,又是壹場“大雨雪”,導致“泥路全是冰,百姓饑寒交迫,死了不少人。”

第四冷期為1300 ~ 1900,為明清嚴寒期。這期間太湖在1329凍了好幾尺厚,橘子都凍死了。1493期間,淮河流域普降大雪,當年9月停止,次年2月結束。洞庭湖成了“冰封之地”,車馬往來。

在全國多個省市的地方誌中,都有凍死人的記載:在湖北大冶等地,“餓死人多”;河南開封“井結冰,道路凍死”;在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凍死”;在安徽懷寧等地,“凍區死人多”;江蘇盱眙等地,“人凍死,鳥獸進屋吃”;在山東臨沂等地,“凍死很多人”,在威海,“凍死的行人沒有,凍死在屋裏的也有”。

古人是如何熬過這些寒冷期的?

窮人出門穿短的棕色廚房灰在家取暖。

壁爐,也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壹般北方的民居都配有火炕,裏面有地道。冬天燃燒產生的熱量進入炕內通道取暖,同時配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在北方農村壹直沿用到現在。窮人只能用廚余灰在家裏取暖,條件好壹點的用泥鍋盛“廚余灰”做飯。

大多數窮人在冬天穿“棕色”衣服禦寒。棕是壹種衣料,屬於麻制品。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棕色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也不好看。陶淵明在《五六先生傳》中說“短棕打結,瓢空”,而“短棕”就是粗麻布做的短外套,即使這樣的衣服仍然有破洞和補丁。

達官貴人冬天都愛穿狐皮貂皮。

唐宋時期,壹些官員或富裕家庭已經使用銅制的手爐或腳爐。手爐是橢圓形的,裏面有木炭或余熱,爐子上有蓋子,可以放在袖子裏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以放在腳下暖腳。另外還有暖腳器,裏面裝滿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裏。宋代黃庭堅寫過壹首詩:“壹千塊錢買壹個有腳的女人,每晚睡到天明。”它指的是這種溫暖的器皿。

明清時期,冬天大多燒柴火和木炭取暖,大多數人都有炭盆。面盆材質為銅或鐵,外面加了盒狀透氣蓋,防止著火或掉入其他東西。

秋是有錢人的冬裝。秋是壹件毛皮朝外的裘皮大衣。制作裘的毛皮很多,有狐、狗、羊、鹿、貂、兔等。其中狐皮和貂皮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是達官貴人穿的,而鹿皮和羊皮雖然質量略遜壹籌,但普通人是買不起的,能買得起的至少是當時的中產階級。古人認為狐貍腋下的皮毛最輕最暖和,用它制成的狐貍白毛非常珍貴。

宮墻內建的消防通道堪比中央空調。

古代宮廷建築師采用了更科學的方法來加熱宮殿。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建成中空的“夾心墻”,俗稱“火墻”。墻下有火道,加火的炭口位於殿外玄關下。在炭口燃燒炭火,可以沿著墻壁溫暖整個大廳。

為了使熱循環順暢,火道末端有氣孔,煙氣從平臺下的出風口排出。而且這條火道還直通皇帝的禦床和宮中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了“暖炕”和“暖亭”,使整個宮殿感覺溫暖如春。

  • 上一篇:模型專業知識
  • 下一篇:五四歷史紀錄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