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化荔枝栽培歷史

從化荔枝栽培歷史

從化的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歷史悠久,無法研究最初的朝代。清雍正八年(1730)《從化縣誌》第二部記載:“荔枝有幾種,以核小、夏季至日成熟的為最佳。”抗戰前,從太平到溫泉的流溪河兩岸已成為具有壹定規模的荔枝產區。日本侵占從化時,荔枝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從抗日戰爭勝利到解放前夕,荔枝生產得到恢復。1949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14200畝。土改後,農民分到了土地,紛紛在山坡旱地和“五界地”種植荔枝,從小規模種植到連片種植,荔枝收入成為該縣農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壹。20世紀50年代,全縣新種植荔枝果樹1.1.0000畝。1958,人民公社後,土地和果樹歸生產隊集體所有。“文化大革命”期間,壹些公社砍伐果樹,種植水稻,導致水果產量損失。1979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由1972畝減少到1930畝。20世紀80年代,縣委、縣政府加強對荔枝生產的領導,把荔枝生產作為從化的壹大優勢,實行荔枝管理責任制,組織建設荔枝生產基地。1983全縣共圈出荔枝苗17萬余株,新植荔枝約2000畝連片在太平至溫泉、城郊至龍潭公路邊坡上,形成公路沿線荔枝林帶。縣政府為荔枝調撥進口化肥61,31噸。從1984開始,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先後到七幹嶺南、龍潭西、澳頭黃羅、白土村設立荔枝種植示範點,帶動了全縣荔枝生產的發展,掀起了新的荔枝種植熱潮。本來荔枝少的地方,比如旗桿、民樂、鰲頭、龍潭等。,也開始利用山坡進行大規模種植。到1986,全縣荔枝種植面積增加到40500畝,比1979翻了壹番。從化在1986被列為全國七大荔枝生產基地後,迅速掀起了以栽培山地種植荔枝為主的發展熱潮。1987 10,縣委、縣政府把荔枝生產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發放荔枝育苗財政貼息貸款98萬元,水果種植(含其他水果)貸款200萬元,每年64萬株荔枝苗。各級領導設立荔枝種植示範點,荔枝種植趨於基地化。1987至1989,全縣新植荔枝面積18900畝。其中,太平鎮新增荔枝樹654.38+0.3萬株,深港鎮形成了廣從公路沿線2000畝、林吟至石蓮4000畝兩條荔枝為主的林帶。官村鎮人均荔枝果樹近9棵,荔枝發展速度居全縣第壹。20世紀90年代,荔枝生產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連片種植優質荔枝的熱潮相繼出現,種植面積以萬畝以上的速度增加。1995年夏天,廣州市市長李視察官村鎮新田村。當他看到延伸到半山腰的荔枝林和山下的小樓時,高興地題詞:“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樓”。到1996,全市荔枝種植面積首次突破65438+萬畝。到1997,全市荔枝種植面積比80年代末翻了壹番。到2003年,全市15個鎮中,荔枝種植面積超過萬畝的有9個鎮,分別是太平、深港、江浦、官村、桃園、良口、旗桿、鰲頭、龍潭。2004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23.67萬畝,其中無公害、標準化荔枝生產基地10個,荔枝種植面積2.5萬畝。

1979年期間,荔枝種植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太平、深港、江浦、城郊、流溪河兩岸溫泉等地。這5個公社種植了30多萬棵荔枝樹,占全縣的三分之二,荔枝產量占全縣的80%。上世紀80年代,隨著果樹經營責任制的實施,農民種植水果的積極性很高,在流溪河沿岸地區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向丘陵臺地發展。原來官村、七幹、民樂、澳頭、龍潭都種了不少荔枝。到1985,這些地區的種植面積都超過了1000畝,成為從化荔枝的新產區。90年代荔枝種植面積繼續擴大,良口以北的呂田、東明也有小面積種植。到2004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23.67萬畝,其中太平鎮7.54萬畝,占31.85%。鰲頭鎮占地5.93萬畝,占22.77%;郊區街道3.86萬畝,占11%;溫泉鎮3.58萬畝,占15.12%;良口1.1.9萬畝,占5.03%;江浦街道1.1.4萬畝,占4.82%;街口街道5891畝,占比2.49%;其他3798畝,占1.6%。

  • 上一篇:祖國歷史悠久【如萬裏長城】。
  • 下一篇:太湖縣的歷史沿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