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壹首關於奈良的詩,唐朝的建築。

壹首關於奈良的詩,唐朝的建築。

梁,日本最具魅力的古都。從東京到奈良,要先坐新幹線到京都,再坐巴士。壹進奈良,就是壹派田園風光。日本大城市沒有多少參差不齊的橋梁和建築,壹切都很安靜自然。清新的田野充滿了清新的香味,沿著平坦的道路延伸,但道路上沒有泥土。遠處,在視野的盡頭,偶爾有幾座亭臺樓閣隱約浮動,古色古香,頗有中國唐代的建築風格。我覺得這個地方很“中國”。善良和驚喜壹起湧上心頭。如果妳再仔細看,城堡不見了。車在飛馳,兩邊有的是變化多端的田園風光,給妳壹些驚喜。看久了也不會累。多好,多漂亮。

但是,如果奈良只是無動於衷,那就辜負了千年古都的積澱。深入城市,古色古香的韻味仿佛漂浮在馬路之間的空氣中,醞釀在兩旁建築的氣味中,向妳走來。到了東大寺,妳看到了這個古都最令人興奮的壹面——宏偉。奈良的精華,氣場,都集中在這裏。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日本的島國奈良,幾千年前是平城的首府。那裏擠滿了車輛和商人。時光飛逝。如今,日本的重頭戲已經被東京和大阪占據,只剩下千年的嘆息。正是這種滄桑,讓奈良成為日本的剪影,成為日本的活化石。

幾千年來,海水沖刷著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1300年前,中國的壹位盲僧,衣衫襤褸,歷盡艱辛,光著腳氣喘籲籲,踏上了這片遠離家鄉的土地。回想起身後波濤洶湧的海洋,輕撫奈良烏木粉條雕欄,他或許明白,此生將托付於這片土地,他的激情將在這裏的佛國大地上播撒。但他沒想到,“唐風滿奈良城”的美談,連同他的名字,已被重重地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他是鑒真。

現在,鑒真大師已經去世了,站在東大寺的院子裏,妳可以想象大師的精神和氣度。在建唐寺之前,他壹直在東大寺傳教。也許是東大寺被大師的佛光和佛法精神感染了?難怪東大寺有這樣的氣質和威嚴:過了山門,正殿就在眼前了。雖然在1692重建,但仍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建築,雄偉壯觀。雙檐屋頂飛檐堅實而不厚重,躍動而不輕佻,激發出整個殿堂的恢弘氣勢。他們承受了多少年的滄桑?正下方是唐式木框,立體美觀。點睛之筆是正門上方的飛檐,比正門高六七米。它橫放在雙層飛檐之間,兩端平坦,中間略向上呈弧形。精致的造型活潑,又散發著金色的雍容和光彩,以黑白為主色調裝飾了整個大廳。這個屋檐提升了整個寺廟的活力。再加上門前香爐裏的香火,妳真的會覺得這是壹個沐浴著佛光和寶藏的神奇殿堂,隱約可以看到佛門長輩的光輝。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進入正殿後,它的內部變得越來越雄偉,越來越豁達。或許這個大廳早已超脫不凡?這個廳堂的深邃思想,是建築中古木散發出的淡淡的木香味,包裹著像來自大自然的木魚聲。佛祖神秘的藏在迷蒙的清香中,是她超凡脫俗的氣質。在寺廟的壹側,壹根巨大的柱子下端有壹個底部貼著地面的小洞。自古以來就有壹個傳說:誰能鉆過東大寺正殿柱下的洞,誰就極其聰明,才華橫溢。無奈,我們這壹代人早已長成高大的身軀,只能望著“洞”嘆息,可惜,可惜!有壹群剛剛牙牙學語的小娃娃,爭先恐後地從洞裏鉆出來。也許他們是日本的明日之星?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大廳很宏偉,但她周圍的風景相當迷人。難怪日本天皇把它作為自己的宮殿。走出大殿周圍的回廊,美不勝收。誰說這裏風景如畫?畫沒有這裏好看。壹條靜靜的小河從外面流進寺廟感受靈氣,在寺廟的東南形成壹個小湖。儒雅的梅花鹿,被日本人認為是佛的化身,三三兩兩在湖邊嬉戲。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湖水清澈得讓人想抱著它,喝壹口倒映在上面的藍天白雲。這個湖是壹個緩坡,壹直延伸到不遠處的壹座小山。緩坡太美了,讓人想忘了自己,在山坡青翠的草地上打滾。湖與山之間有各種各樣的樹,不盡相同,褐色的,紅色的,綠色的,倒映在水中。右邊壹條小瀑布,悄悄地從石頭縫隙裏鉆出來,輕輕撥弄著閃爍的漣漪,載著金鯉魚跨過小木橋,壹波壹波蕩漾到妳的腳下。這是壹個沒有人工裝飾的天然花園。太美了,相機裏的膠片妳都拿不走,透過取景器妳會醉在心裏。這迷人的場景也許是鑒真大師冥想時的微妙感觸?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從奈良到大阪的大巴上,我和上海甘泉中學的老師聊了很多,想了很多。奈良,在這次日本之行中給了我最深的印象。這座古城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它似乎仍然生動地定格在日本天平時代的原生態裏。

公元710年,元明皇後將都城從藤原遷至奈良平城,這是日本歷史從白鳳時代走向田萍時代的開端,與中國唐代開元盛世相吻合。當時向唐朝派遣大規模使節,使日本完全模仿唐朝長安的概念和形制,建造了這座精致的和平之城。1300年如浮雲。在今天的中國,根本找不到任何具有唐代整體特征的遺跡,明清以前的古跡也確實少之又少。作為壹個遙遠時代精神面貌的代表,盛唐只存在於中國人模糊的記憶和想象中。在壹海之隔的日本奈良,幾乎整個城市還是平衡時代唐朝的原始影子。

奈良的古跡絕不是現代繁華都市中僅存的盆景,也不是博物館櫥窗裏陳列的奇珍異寶;但活著,比如妳親眼看到景陽岡賓館門前還掛著酒旗,壹個叫宋武的客官還在說:“店家,三碗酒,兩斤牛肉!”比如陶淵明在自己的作品中說桃花源裏的人是“無知漢人,不分魏晉”。很多人對中國的大部分古跡最鮮明的印象就是它是壹個旅遊景點,他們似乎與導遊手中揮舞的旗幟和喧鬧擁擠的遊客生活在壹起。但在奈良的感覺是,我們乘坐了壹臺時光機,打擾了古人平靜的生活。這是壹種奇妙的感覺,我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古韻,在別處是想象和悼念,在這裏似乎是日常生活。只要推開路邊的壹棟老房子,就可能走出壹個生活在壹千年前的老人,用壹種奇怪的方式向妳揮手微笑。走在它那密密麻麻的古道上,如果穿越唐朝的記憶,那些隔著朝代氣息的人,依然呼吸的生動而靈活,仿佛在扶著健碩穩健的奶奶,走過她小時候歡笑玩耍的小橋流水人家。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如果不是那麽聳人聽聞的話,應該提壹下這樣壹個對比:日本的姬路城、古井渡、貢納拉都是以整個城市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相比之下,中國沒有壹個歷史文化名城能以整個城市的名義(平遙和麗江是屬地縣)被列為世界遺產。在北京這個世界上最典型的城市規劃之壹,唯壹擁有完整中軸線和嚴格規範對稱布局的古城,壹個外地人出了故宮,可能都不知道它和上海、廣州是什麽樣子的差別。保持幾個古建築完好無損不難,難的是保持壹個整體的風格、氛圍和情感臍帶,這是奈良給我最大的震撼。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麽?

當然,我們可以義憤填膺地指責那些狂熱的時代,暗罵那個無腦的黨,暗罵站在城樓廢墟上淚流滿面的梁思成小姐。但是,在歷史面前,激烈的感情會模糊很多人的眼睛。關於日本人如何對待歷史遺跡的觀念如何先進,中國人如何缺乏古代文化保護意識的討論已經太多了,我再多說純屬無稽之談。我關心的是,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日本有哪些古跡被保留下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如果我們關註壹下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遺跡破壞的歷史,我們當然可以發現,70%以上的重要歷史遺跡的破壞都發生在政權更叠的歷史時刻。隨著朝代的更替,國家易主。出於壹種非常情緒化或者說“文化正統”的心理,前朝的遺跡經常被破壞,從阿房宮到長安城,從建康城到元大都。包括20世紀的文化浩劫,也完全可以解釋為對前朝廢墟的逆反心理導致的愚蠢行為。日本的情況不同。日本的天皇制是壹個完整的皇室。據古代史書《史記》、《日本國誌》記載,始皇帝神武天皇生於公元前660年。雖然這個記載很神話,不太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天皇制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皇族壹直存在。回顧日本的歷史可以發現,日本戰亂不斷,政權幾經易手,但更替只發生在武士政權之間,割據或剿滅都是幕府的行為,而幕府之上的天皇制卻始終不變。也就是說,名義上,日本始終處於同壹個王朝的內戰中,至少名義上是這樣。日本的歷史階段是以“壹定時代”來劃分的,比如“平安時代”、“江戶時代”,而不是像中國那樣以“壹定朝代”來劃分,比如“漢朝”、“唐朝”。換句話說,日本歷史只是幾代人的變化,而不是朝鮮的變化。這壹歷史變化主要是權力鬥爭和少數文化反叛。所以朝代更替導致的意識形態對古跡的有意破壞在日本相當有限,破壞主要是戰爭的客觀結果,相當少見。這是其中之壹。

第二,可能是由於平安時代後期日本人的興趣從“唐風”轉向“國風”。我們大膽假設壹下:如果日本在盛唐之後沒有停止吸收中國文化,在宋元明清繼續模仿中國,不考慮政治後果,估計我現在在奈良看到的也不是唐朝的樣子。日本保存完好的古城,可能就像故宮,蘇州,或者平遙。它們不可能不沾染明清時代的色彩,也不可能沒有代表明清文化特征的元素。但在得知仿唐制度從白鳳時代流傳到平安時期200多年後,在平安後期突然來了個大轉彎。他們不再渴望與中國保持壹致,開始探索自己當地的民族文化。日本人有意識地告別中國文化,直到明治維新,離開亞洲進入歐洲,開始轉向西化之路。他們對主流中國的大規模吸收,定格在唐朝,定格在他們的平城經和安靖。彌漫著唐風的日本城市奈良,確實客觀上給中國的古風定了壹個美好的日期。這就是為什麽——中國的歷史之河從唐朝開始就壹直向前流淌,在宋元明清彩流鋪天蓋地,細膩柔和的風格淹沒了渾厚的漢骨唐風之後,還是能從日本奈良找到壹面反映唐朝輝煌的鏡子。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談談我寫的《奈良古韻》是壹種什麽樣的唐朝風格,我眼中的唐朝是什麽樣子的。但回國後看了壹本書,看到梁思成總結唐朝風貌的壹句話:“大拱門,遠檐,屋頂緩坡,穩重莊重,力大無窮,足以表現當時方興未艾的朝氣。”言簡意賅,不再多言,卻道出了我在參觀過程中對唐式建築的所有印象。用這位可敬的學者的話,把它送到這座彌足珍貴、充滿唐風的奈良城吧!

  • 上一篇:65438+20世紀30年代誰發明了電報?
  • 下一篇: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