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青磚茶的歷史淵源

青磚茶的歷史淵源

青磚茶以海拔600-1200m的高山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過7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鄂南-鄂西南地處長江流經湖北留下的壹條狹長地帶,北飲長江,大部分為微酸性黃紅色壤土。年平均氣溫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無霜期220-300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茶葉生產的良好條件。

鄂西南的茶事很早就開始了。相傳三國時,石燮、龐統、吳棟太醫華佗等都曾在此采茶治病。魏晉時期,采茶在鄂南已有初步發展。如晉代陶謙的《續尋神記》中“晉武帝宣城人秦鏡,常到武昌山采茶。”(按:鄂南全境在金代屬於五常縣,當時五常縣轄七縣,但鄂南有山。從地理演化的角度來看,武昌山屬於幕府山。晉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方士葛洪,在赤壁葛仙山、黃閣山、綏陽山修行十余年,采茶烹茶,潛心撰寫道教名著《抱樸子》,為我國古代化學和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到了唐代,“長江中遊的茶葉在唐代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促成了當時飲茶的迅速興起”。鄂南的茶葉不僅被列為貢品,還加入了民族商貿。茶葉采摘空前發展,茶葉種植也廣泛出現在民間。今天,趙立橋管轄的楊樓洞宋風山上的壹棵千年茶樹,據說是唐代泰和年間(公元827年左右)種植的,見證了唐代鄂南茶葉的輝煌。《太平全誌》載:“在蒲陰、鄂州,及唐各郡(今崇陽、桐城),民...只種茶葉。”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江南就剩下鄂州、袁州、泉城紅、泉城綠、冀州。”鄂南諸縣,唐代屬鄂州。唐代鄂州產茶最多的是江夏縣,而鄂南各縣是江夏的主要轄區,也是最適宜種植茶葉的地區。毛文西在《茶譜》中說:“鄂州東山、蒲陰、唐念三縣,大茶如韭葉黑,極柔,治頭痛。”可見,鄂南在唐代就以藥用紅茶而聞名。到了唐代,鄂南的茶葉也有助於各民族間文化友誼的交流。據《唐史·補編》記載,唐朝中央政府賜給馬所屬吐蕃首領王松贊幹布的茶葉,采自粵、鄂、贛三省。

宋代實行茶馬互市、賣茶制度(茶葉國家專賣),鄂南茶葉更加豐富。《宋史·地理誌》記載:“嶽鄂(今鄂南)為江湖之都,駐邵諸軍,以鎮夷,有木茶(即茶)之大率。隨後,國家決定“買茶,擇地相會”,將鏡湖北路的越州、鄂州定為買茶地點,每年向國庫上繳247萬斤。《宋史·食貨誌·吳瑕茶》記載,茶葉主要有兩種:“片茶稱散茶,片茶在模具中蒸卷”。這種所謂的“片茶”,就是今天東莊的磚茶雛形,是將茶葉蒸熟後壓成餅狀。

元明時期,鄂南成為湖廣地區最重要的產茶區。《明史·食貨誌》記載:“產茶之地為武昌,但興國軍(今銅山、陽新)為當時最著名之地。”《湖廣通誌》:“五常茶葉通山,其次重陽、普銀。”明代中期,為滿足茶馬互市的需要,將產於湖南浦陰、鹹寧、崇陽、銅山、桐城、臨湘等地的陳年綠茶,運到羊樓洞(今趙李橋)加工,大量銷往蒙古等邊境地區。羊樓洞成為鄂南茶葉產銷集散地,也就是從天時地利人和。當時羊樓洞地區生產的茶葉,為了減少運費和損耗,便於長途運輸。改變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糊成餅的方法。茶葉先經過篩選,再用蒸汽加熱,然後制成帶腳的圓柱形帽盒茶。這種“帽盒茶”就是今天趙李橋青磚茶的起源。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廢除了明代的茶馬司和馬市,開放了漢蒙民族的民間貿易,羊樓洞的帽箱茶制造業更加繁榮。乾隆五十壹至六十年間(1786-1795),山西茶商進入羊樓洞開設茶館制茶。當時著名的制茶廠家是三裕川和聚盛川,每年生產帽箱茶約40萬斤。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國際市場對紅茶的需求,鄂南的四個鄉鎮都有生產,而種得多、賺得多的只有南翔壹家,南翔離楊樓洞的茶葉市場很近。湖北南部的崇陽,此時也成了重要的茶葉產地:“男工篩茶女工采茶,日夜歡歌笑語,城聲雷動,汗流成雨”。“同郡鄰省,各處商賈眾多,船車俱擔,水陸交織。”成為湖北著名的茶葉市場。道光年間,廣東幫助茶商在羊樓洞收購精制紅茶。1840年,楊樓洞有50多個紅茶品牌,年產5萬噸出口歐洲。

清代中後期,隨著制茶技術的提高,現代真正的青磚茶開始出現。嘉慶二十年,溥隱龔升周順雅寫《竹川支竹詞》,其中說:“三月春風長,村中少婦管事,殘燈未遮,枕邊喧茶。”“茶莊的生計是山農,用方磚白紙封著。不要有紅色的刻字,西商生產商是芙蓉人。(原註:西科每年都在羊樓洞買茶。它的磚茶用白紙密封,貼上紅色標簽,上面寫著‘本廠出品的仙山名茶’。芙蓉山在西鄉)“至於青磚茶的正式制作時間,學界普遍認為始於鹹豐末年,即1861年。根據考證,我們認為青磚茶的時間應該更早壹點。宣彤時期修訂的《崇陽縣誌》記載:“今四山皆種茶,山民借茶為業。前幾年晉商從蒲陰的楊樓洞買下,壹直延伸到城西的沙坪。他們做了粗葉,放在鍋裏炸,放在布袋裏揉。如果比較厚,就用甑蒸,撒上細葉,壓成磚。竹子是儲存的。賣到西北,叫紅茶。道光時節,二十歲尚鳥聚,薄葉曬,不用火擦。雨天用炭烤。”可見,在道光末年,就有了成型的青磚茶。對此,《普賢錄》也認為楊樓洞黑(綠)磚茶的出現是在道光、鹹豐時期。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早期的磚茶制作工藝比較原始:“磚茶屋的制磚方法壹開始很幼稚,就是把茶葉放在蒸籠上,放在鍋上蒸,蒸好後倒入鬥模,放在壓機裏,用杠桿壓制成磚形,然後脫模放在室內,晾壹晾,過幾天就包裝出貨。”這種壓制磚茶的方法和今天的機械壓制法幾乎壹樣,只是當時的幹燥方法是留下半成品自行幹燥,和用鍋爐蒸汽幹燥略有不同。方法改進後:“將杠桿壓機改為螺旋壓機制得的磚更致密。”

東莊茶廠生產磚茶歷史悠久。據記載,它可以追溯到唐朝。羊樓洞古鎮的雷家祖祖輩輩都在做磚茶。清乾隆元年(1736),羊樓洞商人雷仲萬(第五十五任石勒)開始創辦羊樓洞茶莊,後更名為東莊茶莊。茶店位於羊樓洞古鎮廟場,廠房位於羊樓洞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芙蓉山出產的老綠茶為原料,經觀音泉調制而成。因觀音菩薩騎蓮花,所制磚茶是“以蓮花為案,以董莊二字為識”。雷仲萬的第四子雷東陽,孫國相人(生於1777,卒1818,即乾隆四十二年至嘉慶二十三年),玄孫雷立南(1812-1878,壽山人)均經營。。東莊磚茶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古詩詞:古巷青石,羊舍青石,百年洞村木屋秋,千年耕耘,觀音泉風韻洗。就是楊樓洞著名的觀音泉和東莊磚茶的歷史。

磚茶巨大的銷量和豐厚的利潤也吸引了外國資本家的目光。上世紀60年代,俄國商人率先在漢口開設茶樓(廠),采購粗茶,用蒸汽機壓制茶磚(紅茶壓制的米磚)。“在漢口和九江,俄國人經營磚茶廠,制作磚茶的方法簡單有效。有壹個沈重的模型,上面有精細的圖案,放在液壓機裏。在通常的制造過程之後,紅茶或綠茶被放入模型中。程序是先放壹層細茶,然後表面再放壹層粗茶和壹層細茶。壹旦模型復原,就用液壓機壓制。擰開壓力,取出模型,得到磚茶。經過三個星期的幹燥,它就完成了。”短短幾年間,“漢口煙囪林立,就是俄國商人用機器泡茶的房子”。

1863後,漢口成為世界茶埠,俄國皇室財閥、茶商巴勞夫從漢口開始在鄂南羊樓洞開設茶樓,加工粗茶,制作磚茶。俄羅斯商人利特維年夫也直接在中國投資,在羊樓洞設立了“順豐磚茶廠”,這是中國近代的第壹家工廠。隨後幾年,俄國商人先後在羊樓洞創辦了“福昌磚茶廠”和“新泰磚茶廠”。不僅如此,楊樓洞的茶葉品種也在俄羅斯生根發芽。1893年,清政府派劉赴俄種茶,走了,把楊樓洞的6.5438億株茶苗運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種植成功。

同治光緒年間(七八十年代),楊樓洞進入茶葉繁榮期,西北地區年銷售磚茶30多萬噸。鎮上有近百家茶館(分別由俄商、晉商、粵商經營),工人按日計酬或計件計酬。最大的茶廠有17個分公司,數百名員工。運送茶葉的獨輪車絡繹不絕,鎮上有兩萬多名制茶從業人員,素有“小漢口”之稱。今天,楊樓洞的青石街上仍留有單輪碾壓形成的深溝,可見當年的繁華。

楊樓洞生產的磚茶在鎮壓初期主要供應蒙古、新疆、西伯利亞、俄羅斯和歐洲。由於路途遙遠,加上駱駝運輸的方便,磚茶的外包裝是用厚紙和樹葉內襯的筐。它的主要運輸路線是用獨輪車把磚茶從楊樓洞運到辛店,再由辛店運到漢口,沿漢水溯流而上到襄陽、谷城,然後靠畜力登陸河南社旗,經洛陽過黃河,取道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到張家口或山西包頭,把全國各地的貨經張家口轉賣,把包頭的貨向西轉賣。從庫倫(今內蒙古首府烏蘭巴托)到當時中俄邊境重鎮恰克圖,恰克圖成為當時歐洲和俄羅斯的茶葉集散地和營銷中心,茶葉之路向西延伸至布裏亞特首府烏蘭烏德和西伯利亞最大城市伊爾庫茨克,途經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秋明、葉卡捷琳堡、彼爾姆、科斯特羅馬、雅羅斯拉夫爾、莫斯科,最終抵達。19世紀上半葉,鄂南通過恰克圖出口茶葉達到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40%。劉氏家族的壹個支系在販茶運糧的過程中,發現谷城西南山區適宜種茶,遂定居谷城。這個茶商的後代就是現在的韓家劉氏茶莊。當時這條始於鄂南趙李橋的茶馬古道,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兩個多世紀。它的總長度接近萬裏,旅程耗時數月。成為溝通中歐茶葉貿易的橋梁和紐帶,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磚茶北上的運輸路線直到民國七年(1918)才發生變化。當時的粵漢鐵路(現京廣線南段)和京漢鐵路相連,在楊樓洞以西4公裏處設置了趙李橋火車站,因此磚茶可以從趙李橋直接用火車向北運輸,不用走水路。

米磚茶的生產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世紀初,羊樓洞“聚興順”的晉商將牌坊印在米磚茶上作為產品標識,“牌坊”商號由此誕生。俄羅斯商人把報廢的蒸汽機機車從德國拉到鄂南的羊樓洞,把它的蒸汽鍋爐改造成蒸茶和曬磚茶,利用它的動力壓軸原理來壓制磚茶。為了紀念這場歷史性的工業革命,俄羅斯商人在米磚茶表面壓印上“火車頭”圖案,“火車頭”商號由此誕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羊樓洞青磚茶的制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以宜興磚茶廠為例,每班12人,裝袋6人,灑鶴3人,底鶴3人,送鶴(稱秤)3人,擡簸箕3人,擡灑面3人,擡茶3人,擡底茶3人。還有發酵(灑水查溫)、翻堆(壹天翻八千斤)、挖坑(通風)、烤炕、搬蘆葦等等工人。當時因為“川”字很出名,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磚茶被打壓後,“宜興”磚茶廠老板王誌忠不得不帶領山西籍的管事挨個被叫去,而且不準缺兩斤。凡見灑不均勻或磚茶粗糙者,壹律不準裝車運往國外。由此可見,有多少人為了維護鄂南“川”字青磚茶的產品口碑付出了心血!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樓洞被日軍踐踏,韓、兩位日本老板創辦的著名大茶莊“聚興順”、“宜興”被迫改名為侵華日軍合資“武漢茶業有限公司”下屬的第壹、第二工廠。1945、15年8月,日軍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管日偽資產,成立民生茶業公司下屬的鄂南磚茶廠。

7月中旬,1949,中南軍政委員會派軍代表率團接收湖北民生茶業公司鄂南茶廠。5438年6月+10月初,接管國民黨湖北省銀行福興茶廠、宜興茶店、聚興順茶店,成立“中國茶葉公司羊樓洞磚茶廠”。

1953,公司由羊樓洞遷至趙李橋,更名為“中國茶葉公司趙李橋茶廠”。

參考

(1)金玉璞《姜表傳》。

(2)牟發松《唐代長江中遊經濟與社會》,武漢大學出版社,7月1993,第壹版。

(3)《宋史·食貨誌》

(4)萬獻初住在嵩山。鄂南茶文化(第二章)廣西人民出版社,7月1993,第壹版。

(5)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趙李橋茶廠歷史編纂組,《洞茶今昔》,湖北人民出版社,第壹版,1980,1。

(6)《大生魁史料》,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

(7)(14)浦陰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溥隱誌》卷九產業(壹)茶產業。海天出版社,7月1995,第壹版。

(8)民國十二年印刷的《民國普賢地方誌》。

(9)同治《崇陽縣誌》卷四《抄家》。

(10)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誌貿易P3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11版。

(11)浦陰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普賢實錄》卷六特產(1)建國前的茶葉。海天出版社,7月,1995,第壹版。

(12)洪榕西學東漸中的茶葉產地初步考察(第九章)

(13)(15)(16)(22)湖北省唱片貿易編輯部。近代湖北經貿史料選編(上)。茶葉貿易。1984第壹版

(17)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檔案貿易P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11版。

(18)威廉·Ux(美國):《茶經全集》(中譯本)第壹卷,第165頁。中國茶葉研究會1949版

(19)歷史研究:清末民初中國各地茶產業振興紀實。見農業考古1991第2期《茶文化專刊》。

(20)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檔案貿易P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11版。

(21)普印地方誌,民國十二年鉛印。

(23)湖北羊樓洞老綠茶的生產、制造和運輸,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金陵大學,1934,10月調查,發表於1936。

(24)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第七卷中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壹版,2月1985。

(25)余伯勛《羊樓洞磚茶運輸變遷史》中共市政協文史信息委員會《浦陰文史》(第五輯)。65438+9月0989

(26)雷·。CPPCC浦陰市委文史資料委員會楊樓東宜興茶磚廠。普賢文史(五)。65438+9月0989

  • 上一篇:湖南婁底是什麽?
  • 下一篇:廣西梧州地理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