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請穿越時空,發揮妳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唐朝的農民,向同學描述壹下妳每天的生產、勞動、生活。

請穿越時空,發揮妳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唐朝的農民,向同學描述壹下妳每天的生產、勞動、生活。

農民們在稻田裏辛勤勞作。除江浙、中原、關中、巴蜀等傳統種植區(1),西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2),東北、華南的福建、嶺南地區(3)外,唐代水稻種植相當普遍。農民們壹直在這片巨大的水稻種植區不知疲倦地工作。劉禹錫《送李忠誠至滁州》詩:“萬青水田連郭秀,四時煙月映懷清”(4)描繪滁州(今江蘇淮安)外農民種植的萬青水稻,正在茁壯成長。李忠《秋登潤州塔》:“水接海門遠彩,稻接京口作秋香”(5)是對潤州(今江蘇鎮江)農民大面積種植水稻的描繪。李詩《秋曉寺東宴送我妹夫顏伯鈞至江州》:“萬畦新稻在山村旁,數裏深松已至寺門”(6)向人們展示了趙胤寺(江蘇鎮江西南趙胤山)附近農民在山村周圍剛種下萬畦新稻的生活畫卷。王維《送友人南歸》:“連天闊,孤客歸城。雲國稻苗美,楚人富稻”(7)漢水流域雲國(今湖北鄖縣)農民大面積種植水稻的例子。“路旁處處是千頃稻,屋外壹渠藕”(8)是當時福州(今湖北綿陽)農民在路旁種下千頃稻,院外壹渠藕,皮日休合理安排水田的情景。杜牧《獨飲莊》詩:“我愛朱,三吳為中心。* [Wo+Stop]?百頃稻,西風吹半黃”(9)為我們勾勒出三五地區農民種植的百頃*【糧+吧】?稻米成熟的美妙之處。永州(今湖南零陵)的農民也種了很多水稻,長勢很好。陸侖的《送別舒穆周勇》為我們記錄了這壹事實:“郡村無事眠,粳米滿油綠”(10)。關中是壹個歷史悠久的農耕區。這裏的農民當然重視農業生產,水稻種植面積也相當大。李花實《詩十壹首(十)》:“城陽古城下,千頃稻苗新”(11)就是壹例。王維的《雨天的輞川作品》:“恬靜的沼澤地上飛過壹只白鷺,芒果鳥在盛夏的樹上歌唱”(12)也向我們展示了輞川(陜西藍田縣鐘南山山下)稻田的廣泛分布。巴蜀地區的農民利用地理優勢,將山泉引向田間,種植了大量水稻。杜甫在夔州目睹了用山泉灌溉水稻的景觀。他的《官望四周填米界歸水》:“東屯大江北,百畝太平。六月綠稻多,千床亂。移栽適於雲端,需引水灌溉。”(13)《夔州宋十首》:“東屯稻田百頃,北有淡水”(14)既說明了水稻靠山泉灌溉的事實,又指出農民在東屯種植了相當面積的水稻。韋莊專門描寫農民的“水田”,他眼裏看到的是“綠波春波,充滿了狠勁,雲更豐腴。更有蒼鷺飛雪,破煙飛進屏。”(15),水稻不僅種植面積非常大,而且生長茂盛,是壹道誘人的風景。池州九華山(今安徽貴池)“萬株香稻郁郁蔥蔥,九奇峰開亞洲”(16),可見農民種植水稻的面積不小。到了唐代,農民不僅在“萬頃”、“萬頃”的廣大水田中播種,還在小小的水田上留下了耕作的身影。“十畝稻田新綠,壹曲破舊青樓”(17)。在何福的筆下,十畝稻田郁郁蔥蔥的景象躍然紙上。馮雪的題為《獨孤處士的村宅》:“幾畝稻田仍算繼承,兩處房屋也還”(18)點明了獨孤處士幾畝稻田、兩間小茅屋的家業。毫無疑問,處士·獨孤把這幾畝稻田當成了自己的產業,努力工作。“小田淅淅瀝瀝稻苗,清溪涼場邊。”(19)李英走在山裏,感覺小水田裏農民種的稻秧在小雨中散發著清香。

這麽廣闊的土地,農民是在為自己打工嗎?不可否認,應該有壹部分土地是屬於農民自己的,但大部分是屬於地主的,而地主往往占有良田。《唐·姚輝》卷八十五《寶應元年四月》記載“民之田,多於富戶官之田。”(20)《唐雯全集》中也有不少記載:“美國的農產品,都還給漢奸。”(21)“左右只是強家,疆域接壤,涉及千頃,壹年達萬箱”。(22)《文苑·華英》說“田上沃土更有力”(23)。地主占地多,而且是好地,似乎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地主占有多少土地,在封建社會,地主作為統治者幾乎不可能親自下田耕種。然後,只有農民才能在幾千公頃或幾畝或幾十畝的土地上耕作。農民的辛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地主。這些長勢良好的水稻都凝聚著農民的勞動和汗水。他們的辛勤勞動為農業豐收奠定了基礎。

農民的勞動很辛苦。薛鳳友詩《鄰居反方向走》:“主人有壹個十五歲的兒子,只在鄉下打拼。晚上在稻田周圍開溝水,耕牛耕瘠土。”(24)讓我們看到壹個剛滿15歲的少年,正沒日沒夜地在田裏辛勤勞作,握著犁柄,喊著耕牛。崔道融的《在田野上》也有這樣的苦情壹幕:“雨露高白,半夜犁地。人和牛各盡所能,東方不清。”為了抓住雨水多的機會,農民們半夜起來耕田,等人和牛都累死了,天還沒亮。這種黑暗無知的勞動,對農民來說是家常便飯。孟郊在《退隱》中說“退了也不能閑著。種稻耕白水,負薪青山。”沒有工作,就沒有食物。為了謀生,農民不得不夜以繼日地工作,種水稻,砍柴。他們總是很忙。張繼江村之行:“南塘水深滿文竹,田裏種的稻不作畦。農家磷在水底,短襖半染蘆中泥。”(27)是南塘搶種水稻的農民不顧衣服上的泥的特寫。即使是在寺院,也要修煉。元稹在大雲寺看到的場景是“得米禪衣,焚她劫火。”新英國蜜蜂在采摘,雜草如犁。”(28)寺院裏的人也要卷起禪服,到田裏去收割稻子,和大象壹起耕田。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農民的辛勤勞動帶來了水稻的良好生長和即將收獲的美麗風景。無論收獲多少屬於農民,他們的喜悅之情依然無法言表。除了上面提到的“稻田連著郭秀”、“稻香稻田郁郁蔥蔥”、“春波滿綠浪”、“十畝稻香新綠田”等場景,詩人眼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場景。在南浦渡口(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李嘉佑看到“東風滿,雨稻熟”(29)。在滁州(今江蘇淮安),他看到“郭無潮,野水流新橋。魚網鋪荷葉,白鷺悠然行稻苗”(30)。看來滁州地區的水稻在農民的辛苦經營下真的長得很好,連白鷺都被吸引到稻田裏來走壹走。李奇不僅自己欣賞美麗的稻田景色,還把他看到的稻田景色告訴了他的朋友。他在《送米下鄉》中說“青楓半村,香稻滿田”,(31)說“南川稻花侵郡,西陵雲霞滿彩”在李眼裏,香稻滿稻田,稻花映全縣。這預示著豐收即將到來。把這些即將到來的豐收景象告訴朋友,分享給他們,那該是多麽幸福的事啊!王建途經河南開封時,看到“蒲葉下蛙鳴,魚入稻花香”(33),於是即興創作了《邊路水怡》。白居易在杭州工作時,面對郁郁蔥蔥的稻田,不禁吟誦:“早稻被藍地毯線抽,綠羅裙帶顯新浦”(34)。詩人捕捉到了農民在收獲前和收獲時的快樂。魏在《望關》中寫下了“稻熟西望萬頃”的絕句(35),勾勒出成熟的稻是生生不息的。“晚稻堆於黃田,冬錦見於籬中”。(36)劉禹錫的《溧陽七十韻》告訴我們這樣壹個事實:溧陽(今安徽縣東、長江北岸)的晚稻,收割後正在稻田裏堆積。“稻黃,粟油,野樹隨山澗流”(37)。廬隱的《北岸雨寄友人》壹詩,描繪了詩人在小雨剛停時登上河岸的壹幅田園詩般的畫面,稻黃色,谷苗長勢旺盛,山川相連的樹木,溪水潺潺。“魏村秋物應如是,有紅棗梨子黃穗稻”,(38)白居易路過內鄉(今河南內鄉),看到紅棗梨子黃燦燦稻穗的喜人景象。“水蓼花紅稻穗黃,使君歸池”(39),羅隱的《姑蘇市南湖伴曹之君》尖銳地描繪了蘇州(今江蘇蘇州)稻作豐收在即,遊人戀戀不舍的情景。“故黃道熟,壹夜夢裏香。”(刪除錢起《江上無題歌壹百首(九十八)》描寫的是他在接近浙江吳興老家的時候,看到黃導成熟,晚上做夢的快樂心情。韋莊的《杜甫故居二首》(41)讓我們仿佛見證了杜甫(今陜西戶縣、都陽縣)周邊的魚米之鄉。

農村豐收的美景。張炎的《射日村居》為我們描繪了壹幅人間難得的喜事:“鵝湖山下稻糧豐饒,豚雞相對而居。桑托英散於春社,家家沈醉”(42)。在春節那天,農民們聚在壹起慶祝豐收並痛飲壹番,他們都喝得酩酊大醉。這壹幕是農民對他的節日最好的祝賀!是努力後的真情流露!“黃穗稻”、“紅米熟”、“米粒肥”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詩人的歌唱,其實是對農民辛勤勞動的壹種肯定、褒揚和贊美。

無論這些收獲中有多少是屬於農民的,他們都樂於見到,因為他們自己耕種、播種、施肥、收獲。農民的辛勤勞動帶來了糧食的豐收,為唐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正是這種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唐代宗教、文學、藝術、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前提,使唐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

獲得好收成不容易。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農民不僅要與自然界的惡劣天氣作鬥爭,還要防止危害水稻的生物。王建《流水》:“去年六月無稻苗,曾說水鄉人餓死。縣衙署的船天天調度,風雨不停歇。.....辛苦種地不是毒藥,看起來也不像農民的嘴。.....遠征海水稻作副食,猶如各種邊地。”由於持續不斷的暴風雨和糟糕的降雨,農民種植的水稻幼苗幾乎無法存活。即使有壹點收獲,也是被政府征收來供給守衛邊境的士兵。農民沒有享受到辛勤耕作的成果。暴風雨和暴雨給水稻帶來災難。許渾《漢水傷莊稼》序曰:“今縣入夏以來雖不下雨,但河中肥滿,頗為可觀。秋冬八月,天高雲淡,漢水泛濫,對人來說真是災難。疲憊的頭腦獲勝。因為四韻。”其中“江村夜起秋落,袁澤秋風生動。高低綠苗千頃,新陳空”(44)句。本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漢江岸邊江村的千公頃綠苗壹夜之間全部被洪水沖走。“多雨之態,浪浮稻梁”,(45)皮日休《太湖上詩》向我們展示了因雨水泛濫,稻浮太湖的殘景。洪水給農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相反的是幹旱。陸龜蒙《五歌行·收割》“春秋多雨,廉早稻只蓋畝。芒粒稀稀落落,熟了更淡,地上莊稼的頭也不連。我來操心建設我的心靈,我聽農民的深夜談話。年景不好,事情就是災難,野鼠成百上千。平明持棒入田,十耳沮喪,九耳空虛。”(46)從春天到秋天,壹直不下雨,所以早稻長得不太好。此外,由於野雞和田鼠的虐待,大部分稻穗沒有收獲。白居易為我們描述了另壹場自然災害:“九月初霜秋寒,谷穗青枯。”因為天氣太早太冷,稻穗還沒熟就幹枯了。即使能收獲,產量也會大減。司徒孔《楊柳枝守北詩十八首》:“米界分影至江村,憔悴霜只存半。”(48)寒山《詩三三六》詩是“枯而不正,風霜成疾。”牛耕石天沒有稻米日。”(49)也是證據。在東南沿海,還有壹種危害水稻的特殊現象,就是帶鹽潮。據史料記載,“福州昌樂縣,...福建(縣),旺旺。東五裏有個海堤,是大和兩年建的。首先,每年六月潮鹹鹹鹹,死了不少苗,築堤而成,水中種稻,三百戶良田。”(50)據反饋信息,大和二年(828年)築堤前,鹹潮湧入田間,造成多株幼苗死亡。如果只從唐朝建立時的武德元年(618)算起,到大和二年(828)就是210年。那麽這二百壹十年間,鹹潮對岷縣大米的危害可想而知。除了自然因素,還有生物的侵害。壹位不知名的詩人在《鹿城民歌》中唱到“山東大地上米被鎮壓,全是水起的泡沫。年年歲歲,民不聊生。" (50)。詩人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信息:山東(今山東兗州)種植的水稻全部被淹;而且政府每年都要招農民去抓螃蟹,讓老百姓生活很困難。為什麽政府每年都要招募農民去抓龐?那是因為螃蟹對大米有害。螃蟹對水稻的危害不容小覷。唐特地寫了《蟹》這首詩來提醒我們:“十月湖田霜落,晚稻初香蟹如虎。“(51)他把螃蟹比作老虎,可見螃蟹對水稻的危害之大。

更何況蝗蟲。歷史上,興元二年(784年)“五月蝗蟲自東海起,西去遮天,日日無盡,苗滿地”;開城二年(837),“韋伯、青子、豫府聯袂奏害莊稼”(52)。僅從這兩次蝗災就可以看出當時蝗災的範圍之廣,危害之大。據學者統計,僅安史之亂以來,就發生了十余次大規模的水旱蝗災。(53)整個唐朝,有48次。(54)壹方面是自然災害,壹方面是生物危害,再加上政府無休止的勞動,必然是“民不聊生”!從唐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種植到收獲,農民可能會遇到自然災害,如洪水,幹旱,霜凍等。任何時候,都會有螃蟹、野雞、田鼠和蝗蟲。所以,農民要實現水稻的最終豐收是多麽的困難啊!

豐收後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隨之而來的租金和敲詐讓農民不堪重負。“朱門被奪,紅家也是壹蹶不振。國馬竭豆,官失米糧。”(55)杜甫在《莊遊》壹詩中,揭露了地主掠奪的小米、大米競相餵飽官府馬匹的現實!杜詩《往事二憶》(下)“憶當年開元鼎盛,小城猶藏千戶。大米肥白,公私倉富。九州的路上沒有豺狼虎虎,可以不勞而獲的出門遠行。萬奇和陸璐駕駛班,男人耕地,女人種桑。.....妳聽說過壹分錢壹分貨嗎,今天壹個場都在流血?”(56)描述開元之時,糧食豐收,人民生活相當安定;然而寫詩的時候,物價飛漲,田地已經不能種了。杜甫的另壹首詩《隋燕行》說:“去年軍隊缺米,今年米賤傷農。高馬端恨酒肉,此輩空虛。”(57)大米再貴,再便宜,對農民來說都是壹個“傷”字;達官貴人酒肉膩,農民孤立無援。白居易《三雜歌(二)》:“國民政府越是災荒,越是幹旱。風把水田吹幹,水就幹了,塵土飛揚。在新的命令中,官方運河被禁止流水。流水不入田,入宮。余波中的養魚鳥,倒影浮在地板上。這是壹個十倍池,綿延十多英裏。四月蓮花發,越王每日遊戲。好風繞來,芙蓉香。但愛木槿香,且植伏約子。不失閘口,千裏稻苗死。”(58)通過諷刺現在,指責統治者在極其嚴重的旱災下,不讓農民打水灌溉,卻把水引入皇宮,養魚養鳥,種觀賞性的芙蓉花供王公大臣玩耍。但是農民的秧苗因為幹旱而死了。統治者“饑饉時期種田,寒衣不久成蠶”,(59)而此時,為了自己的樂趣,他忽略了種田。白的另壹首名為《草亭》的詩寫道:“青醅飲堿,紅米起炊。臟家人笑,酸冷有錢房霸。”(60)著重描寫地主喝著酒,吃著紅米煮的飯,不時發出骯臟的笑聲的場景。那骯臟的笑聲洋溢著對人民的壓迫!以及他的《杜靈措》:“三月無雨幹旱,麥苗枯黃,枯死。九月初秋初霜寒,谷穗青澀。長官知其不可破,急欲收而求考。典桑賣地官租,明年衣食何去何從?”(61)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淩渡的悲慘壹幕,在麥稻無收的情況下,他還想賣桑田,交官租。面對這種情況,白居易不禁要問:農民明年該如何溫飽?!“每年十月黃昏,珠米要掛新。家家不收,妖不貧富。歲末雪霜至,米珠隨龍。官方來強行征稅,要求質量加倍。”(62)元稹的詩《賽申》也揭示了米未收到,官府就來收稅的事實。我們熟悉沈李的“古詩二首(1)”,“春天種下壹粒谷子,秋天收獲壹萬粒種子。四海無閑田,農民還餓死。”(63)帶給我們的是深刻的思考:為什麽?院士劉在他的學校出版了壹本直接忠告的書,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他說:“陛下對今天壹生中的八大苦難了解多少?官員苛刻刻薄;私債被查封,也是苦;稅多三苦;靠討錢,有四苦;為逃犯做苦工是五苦;不義不可延,六苦也;凍得沒衣服穿,餓得沒飯吃,七痛;病不能治,死不能葬,苦啊。天下人,在路上舉哀,逃往山澤,夫妻不同居,父子不相救……”(64)在這樣的壓迫和剝削下,即使秋收有幾億孩子,人民也活不下去!

最有說服力的是皮日休的《正樂府橡樹嘆十篇》:“秋天橡子熟,榛草散。被黃毛詛咒,拿起晨霜。班次開始,有利可圖,日方滿筐。曝蒸數次,用作三冬糧。山前有熟飯,紫穗聞香。細而精,粒粒挺立如玉。捧給官方,包間沒有倉庫。如何使壹石多,只有五招!狡官不怕刑,貪官不避贓。種地的時候是私債,種地完了就還給官倉。去冬今春以來,橡子饑腸轆轆。我聽說田成子是個欺詐的國王。遇到壹棵橡樹也不覺得流淚。”(65)以奧克為代表的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水稻的大豐收。他們小心翼翼地收割,生怕把雜質帶進糧堆;小心翼翼地搗碎米飯。好米圓潤晶瑩如翡翠耳環。這麽漂亮的收成,橡樹應該不愁吃穿了。但是橡子們面臨著用橡子充饑的現實。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場景怎麽會同時發生?Pi的回答是:第壹,稅重。農民所有的收獲,除了“收官”,什麽都不是。如果豐收年還是這樣,饑荒年就更不可想象了。二是貪官敲詐。他們在豐收年賺了很多錢。“如何壹石多殺,只需使五招!”官員從中剝削的比官方稅收還多!三是“私債”的盤剝。晚唐社會“狡官不怕刑,貪官不避賄”。他們利用“農時”以官糧借私債,耕完之後自己獲得豐厚利潤,再將資本歸還“官倉”。國家的官糧競賽,成了官員損人利己的資本。這三種剝削搶走了農民的糧食,農民只好“從冬天餓死到春天”。通過他的經歷,詩人不僅譴責了官員的嚴重剝削,而且對農民表現出極大的同情。所以“我感覺不到眼淚。”

除了以上剝削,農民還要向朝廷納貢。《新唐書》中記載了許多作為貢品的水稻品種:大香河康、小香河康、水土稻、米靚、赤松尖稻、黃露碧稻、解蜜稻、糯米、烏梅稻(66)。唐代的貢賦不同於正式的按金錢或資產的多少征收的稅。通常不是對壹個人或壹個家庭征收,而是普遍征收。所以就成了對農民的普遍剝削。同時,由於各地物產不同,貢品的名稱和數量也不同,方便地方官員從向朝廷進貢中獲利。毫無疑問,貢品越多,農民遭受的剝削就越多。

壹邊是“農民還在餓死”,壹邊是“朱門酒臭”。統治階級的奢侈和腐敗是建立在對農民辛勤勞動果實的沈重剝削和壓榨之上的!

沈重的剝削使農民難以生存,於是他們首先選擇了逃亡。曾受憲宗和穆宗之托在朝廷做官的李伯曾說:“我做官在商言商,以歷求利,以歷求病。我偷偷了解到,渭南縣長元鄉原來有400戶,今天只有100多戶;向敏縣有3000戶,但現在只有1000戶。其他縣,也差不多。訪問和尋找積累的不利因素始於平均分配住戶。幾十戶之內,大部分都逃了,五戶要分攤稅。這就像往井裏扔壹塊石頭,但它不會就此停止。它傳播了逃避的弊端,是殘忍的。這都是群臣相聚,剝去阿諛奉承,只想著疲憊,不愁無魚。”(67)李勃不僅指出了農民逃亡的事實,而且分析了原因:聚斂財富的大臣們欺下壓上,無休止地無限制地剝削農民,致使農民紛紛逃離家園。從數字上看,有四分之壹或三分之壹的人逃離了,這是相當多的。即使逃到深山老林,也還是擺脫不了統治者的盤剝,因為“若在深山,應無計避征”(68)。其次,即使不逃亡,農民也要離開農業。白居易《贈友人詩五首(二)》銀生楚民歌,金生坡濱。南方人放棄農業,自找苦吃。覆砂鑿石,無冬無春。兄弟姐妹疲憊不堪,愛不愛身體。社田邋遢,稻田懶。作為遊泳運動員,他們都追求金牌和銀牌。畢竟金銀,泥塵。它不是食物,對饑寒交迫的人沒有好處。棄此到底,日富壹方,年窮壹方。所以聖王,棄藏不珍貴。誰能抵擋古風等妳來抓國?捐錢回墻,不要勞動生人。”(69)為我們提供了例子。從詩中反映的內容來看,采金采銀都很辛苦,有打磨的,也有鑿的。從冬天到夏天,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沒有休息的時間,“手腳疲憊”。作為世代務農的農民,他們深知金銀“不是衣食之糧,更不是饑寒之民之食”,但農民多年仍不從事農業,“棄此到底”。原因可以從作者最後壹句話“不要讓勞動產生人”中找到,就是統治者過度“勞動”人民!這個“勞動”字包含了農民所遭受的各種剝削!這讓人想起柳宗元名篇《捕蛇者》中的名句“暴政比老虎還兇”。當農民走投無路時,他們只能奮起反抗,推翻地主階級的殘酷統治。唐朝據諸葛瑾先生所列,農民小規模反抗鬥爭多達36次(不包括邊境少數民族的反抗起義和壹些性質不明的反唐鬥爭)(70)。丘福領導的浙東起義和王獻之、黃巢領導的晚唐農民戰爭,終於為唐朝統治者敲響了喪鐘。

  • 上一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朝代順序是怎樣的?
  • 下一篇:宋朝有多少年?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