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艱辛歷程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艱辛歷程

袁隆平水稻研究的艱辛歷程如下: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的試驗田裏偶然發現了壹株很有特色的水稻。他用這種水稻進行試種,發現後代有不同的特性。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斷應該是天然雜交水稻。然後他人工去除了雌雄同體水稻的雄花,給它們另壹個品種的花粉,試圖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這種突變體的種子播進了創業的試驗田,結果證明1960年發現的“脫穎而出”的植株是壹種“天然雜交水稻”。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的實驗稻田裏發現了壹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後,產生了第壹代雄性不育株的數百粒種子?。

從1964到1965,兩年的水稻花期,袁隆平和科研團隊在稻田裏進行雜交育種實驗。此後,在稻田中發現了6株具有自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年的觀察和實驗,我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豐富的認識。根據積累的科學數據,他大學畢業大約12,發表在第四期《科學通報》第17卷1966。

1965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對南特、早粳4號、勝利秈稻品種共14000余穗進行逐穗檢查,發現6穗不育株。在隨後兩年的播種中,加上去年發現的不育株,共發現6株。經過兩年春播秋翻,4個品系成功繁殖1 ~ 2代。這項研究徹底推翻了米楚林和李森科的“無性雜交”理論,並推斷水稻也具有雜種優勢。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了他的第壹篇論文《水稻雄性不育》,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第4期(17卷)。

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誌得知袁隆平發表的《水稻雄性不育》壹文,高度重視。他以科委九局的名義,致函湖南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大大提高水稻產量?。6月,文革開始,袁隆平受到打擊,水稻雄性不育實驗被迫中斷。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了《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育系選育方案》,上報省科委和千陽區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碧湖、尹華琪組成的千陽農校(更名為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種植了700多株珍稀無菌苗,面積133平方米。18年5月晚,中古盤7號田不育材料苗全部被拔除銷毀,成為未解之謎。袁隆平傷心欲絕。事發後第4天,在學校壹口廢棄的井裏發現了5株殘存的幼苗,實驗繼續進行。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計劃在涇縣雜交(安江農校再次遷至涇縣),因無短光處理未果。秋天,袁隆平帶領李碧湖、尹華琪等科研團隊,到三季稻實驗條件較好的海南島雅縣南江農場進行研究實驗,從農場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調查野生稻的分布情況。

1971年春,湖南省農科院成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任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3合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回收線,克服了“三線”的支護困難。5438年6月+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生稗草選育三系的進展》壹文,正式宣布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成?。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了制種技術的成功。10月,165438+,袁隆平,李碧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19個省、市、自治區先後組成科研協作組,開展大規模科學試驗,成功育成雜交水稻。

1976,雜交水稻推廣成功。?

65438-0977,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栽培實踐與理論》、《雜交水稻制種高產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80,10年6月攻克了制種關。

1980 10我國第壹個雜交水稻育種家、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袁隆平,經過10多年的艱苦研究和試驗,在有關科研單位的配合下,攻克了制種難關,使雜交水稻研究取得圓滿成功,開辟了水稻增產的新途徑。?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和張啟發院士合作研究轉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會上,袁隆平表示,為了消除公眾對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性的擔憂,他願意成為第壹個吃轉基因抗蟲水稻的誌願者!

3月12日,袁隆平與張啟發院士討論了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實驗,以及為什麽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可以減少除草劑用量,並表示支持政府研發轉基因作物的決策。?

2017年9月,袁隆平在2017年全國水稻新品種新技術展覽會上公布了壹項去除水稻重金屬鎘的新成果:“最近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突破性的技術,可以把親本中含鎘或吸鎘的基因敲出來,親本幹凈了,種子自然也就幹凈了。”

  • 上一篇:《歷史文化名街保護條例》怎麽寫?
  • 下一篇:巴黎公社問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