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臺灣省與福建的淵源

臺灣省與福建的淵源

1983年《中州今古》第5期發表拙作《臺閩豫先民起源初探》,先後被北京《中國歷史研究動態》和香港《文匯報》(1983 10.30)轉載,引起海內外讀者的關註。為了進壹步澄清這壹問題,本文從臺灣省的歷史、最流行姓氏的族譜、鄭成功墓在哪裏等方面探討了臺閩豫祖根的來源。這裏說的“祖根”,也就是“主根”。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占臺灣省總戶數80%以上的家譜。至於來自其他地方的“側根”,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1.臺灣省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

據地質研究,壹百萬年前臺灣省和大陸是連在壹起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形成了臺灣省海峽。7萬多年前到1萬多年前,臺灣省又與大陸相連。只是壹萬年前開始的海水浸泡,大陸和臺灣省才隔著海峽。但臺灣省海峽最深處只有80多米,而臺灣省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有幾千米深。

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在臺灣省發現的“左震人”,據考古學家考證是從福建等地經過長途跋涉來到臺灣省的。福建閩侯檀石山新石器時代貝丘出土的蚌殼,碳14測年值可追溯到3005±90年,與臺灣高雄鎮豐鼻遺址相近。而且出土的石簪、印花陶器等器物特征非常相似,證明了3000多年前的原始文化同源。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龔宇》壹書記載:“島上繁花似錦,匪織貝殼;爵寶橘柚西宮。”這裏的“島民”指的是今天的臺灣省。《山海經·海內經》稱臺灣省為碑銘,《秦始皇傳》稱之為潁州,《漢書·地理學》稱之為東營,《三國誌》稱之為益州。隋唐宋元將臺灣省統稱為“琉球”或“琉球”。明代昌迪的《董藩紀》也稱臺灣省為“董藩”。直到明末才出現“臺灣省”的口頭稱謂。這份公文是明朝崇禎八年,由何凱和王所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臺灣正式建立。據考證,臺灣省名由閩南語中的“官”、“大灣”、“臺語”演變而來,起源於臺南的臺窩、萬兩個民族。因此,臺灣省的稱謂早於葡萄牙語名稱“福爾摩沙”(美麗的島嶼),也早於荷蘭入侵臺灣。

據上述《尚書·愚公》記載,2000多年前臺灣省居民就以樹皮、貝殼、橙子、柚子等為貢品編織的“細布”與中國大陸建立了聯系。公元230年,東吳的孫權派魏文和諸葛瑾率領萬人船隊來到益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件大事。不久後,孫良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臨海郡成立時,臺灣省已經劃入版圖。申英所著的《沿海水土誌》中也對臺灣省的方位、航道、氣候、地形、物產、居民等進行了描述。書中寫道:“臨海東南,距縣城兩千裏,地無冰雪,草木不朽,四面環山,多山多部落居住。山頂為越王所射,白為石。”可見“眾多山地部落”(即臺灣省山地部落)信仰越王為祖先。

隋唐時期,大陸與臺灣省的聯系更加緊密。唐、元時期,他以秀才身份入施堅武,隱居,攜家眷定居澎湖列島。《全唐詩》還收錄了他寫的壹首詩:

提筆虎魚

海灘上有許多鬼城,島上沒有村莊。

黑皮少年學摘珍珠,用生犀牛做鹽水。

元代王大元的《海島觀》和明代《董藩紀》都詳細記錄了臺灣的風俗,是研究臺灣歷史的珍貴文獻。至於鄭成功父子收復臺灣省、發展臺灣省的歷史功績,在歷史上是有口皆碑、家喻戶曉的。

第二,臺灣省山族也是壹個家族。

臺灣省的原住民山地同胞(主要是高山族)也來自中國大陸。臺灣省學者張其昀在《臺灣省叢書》序言中指出:“今臺灣省山胞是古代浙東越族的遺風,風格風俗奇特,有古籍為證。”臺灣原住民的文化生活特征,如甘蘭、崖葬、獵頭、切牙、木鼓、狗祭等,與古代百越人相似。據《漢書》、《宋史》、《太平玉環記》等古籍記載,在古代,東南沿海的百越人就已經從事航海活動,臺灣省島上已經有數百個超人活動。後來由於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移民政策,百越人被遷到大陸,臺灣省島的百越人才與大陸隔絕,獨自留在海外,形成了今天的土著山民。究其祖根,也是炎黃子孫,屬於古彜人後裔。

因此,在清朝建立臺灣政權的二百多年間,所有臺灣省的撣族人都以是中國人的後裔為榮,改姓為漢。當時臺灣省撣族的改姓壹般遵循“官賜姓”和“以為姓”兩種方式。比如清初新竹的原住民幫助官兵平息混亂。乾隆二十三年,清廷將“魏、金、錢、遼、王、潘、李”等七姓賜與幫助地方抗戰的原住民。臺灣省原住民目前約有八十六個姓氏,以潘為最多。據臺灣省文聯編輯洪先生考證,臺灣有不少姓潘的山民,他們與大陸移民關系密切。原來,大陸移民來臺耕種時,清廷為保護原住民實行“番大足”制度,即原住民山地人是地主,大陸移民是佃戶,必須交租。因此,土著山民認為,只要有水、有田、有米,生活就能平安無事。原住民在選擇改姓時,采用了潘姓,即“水、地、米”。

無論“官賜姓”還是“以為姓”,在開發臺灣省的過程中,大陸移民和土著山民已經融合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第三,臺灣省同胞的祖先在中原

絕大多數臺灣漢族同胞是明清以來中國大陸閩粵移民的後裔。根據in 1928的總督府官方調查班“臺灣省漢族故鄉問卷”的材料,結論是:“本省所列人員中,祖籍福建省最多,其次是廣東省,其他省份次之”。其中,“福建省出生的約為廣東省出生的5.5倍,其他省份出生的63倍。出生在福建省的人在泉州和漳州占大多數。”

1953年,臺灣省進行了壹次戶籍統計。在500戶以上的100個種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材料顯示其祖先來自河南,其中大部分姓氏直接來自河南光州固始。63姓670512戶,占全省總戶數的80.9%。

如今,臺灣省的第壹姓氏——陳,約占全省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壹。陳氏族譜明確記載“入臺祖師”是跟隨收復臺灣的、。而陳的“入閩祖師”是河南光州固始的和父子。此外,陳的最早祖先是周初的陳貴滿。他死後,謚號胡,其部分子孫"以史為氏",改姓胡。因此,胡琛是世界上的壹個大家庭。據說辛亥革命前,胡曾改名為,意為“胡姓陳”。戰國時期“田代齊”的是之子陳紈的後代,陳與田古音相近。陳完逃到齊國,改姓田,田的祖先。所以姓陳和姓田是壹樣的。根據這些族譜研究,目前在臺灣省和東南亞的華僑中,普遍存在著“桂勛五姓相連”的說法。在臺灣省基隆市,有“胡琛姚氏宗親會”,菲律賓華僑成立了“桂勛五姓聯合宗親會”、“遊桂堂”。為什麽叫“荀”呢?顧名思義,陳、胡、田、姚、於五大姓氏的祖籍都在河南淮河流域。

黃是臺灣省的第三大姓。據臺灣省《黃氏宗譜》記載,黃的祖先是戰國四公子之壹的黃歇。事實上,黃姓的真正祖先是黃氏,黃歇的第13代祖先。黃石在周朝因為官有功被封於黃國。郭煌古城在今天的河南省潢川縣古龍鄉。最近,在河南光山寶相寺發現了春秋初期合葬的黃夫婦墓,這是研究黃國歷史的重要考古證據。據考證,被封於周初的黃石是黃帝的第二十個孫子。所以,天下所有姓黃的人都以“軒轅血統”為榮,它的發源地在河南潢川(古屬江夏縣)。因此,旅居泰國的華僑在黃氏宗親會大門兩側刻上醒目的對聯:“軒轅血統,江夏家族。”我國南方和臺灣地區的黃氏家族多屬“紫雲黃氏”,其始祖黃守恭是總章時期隨入閩的黃氏始祖。他“定居泉州,開墾荒地,成為大財主”(臺灣省《紫雲黃家世表》)。後捐地建泉州開元寺,紫雲常蓋屋頂,故名黃。稱之為“紫雲黃”的始祖。他的五個兒子分別居住在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所謂“五安公”。他們的後代眾多,今天已經成為臺灣省和閩南地區的第三大姓氏。

秋和秋是壹個姓。這個家族的起源已經有2700多年了,他們的源頭在中原的河南省。閩粵邱姓所供奉的南遷祖上,是宋代從河南固始老家進入福建,到達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巖頭鄉開基的邱介休。臺灣省內政部長邱創煥認為自己是邱介休的第24代傳人。臺灣島出現河南邱氏家族是在300多年前。當時的延平郡王鄭成功、臺省鄭靜父子,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他的部下中,有壹個拜宣儀左震將軍邱慧的官員,於李勇三十四年過臺。自康熙取得臺灣省以來,有大量姓邱的大陸移民。因為到達的早,到達的多,為後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目前邱姓已經是臺灣省第18個姓氏。

福建、廣東、臺灣壹帶的宋家人都以唐代著名人物宋敬為祖,祖籍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懿宗鹹通年間,宋景之孫宋軼在福建任觀察官,並帶其孫宋駢入閩定居福建莆田。宋片是福建莆田宋氏家族的始祖。宋智的父親宋達沒有跟隨父親到福建,而是隱居在河南固始。直到他的長子宋智在明六年做了福建的觀察官,被迎到莆田養老,死在莆田。福建靖江宋氏創始人是的弟弟。他壹直隱居在河南光州固始,沒有做官。直到唐末天下大亂,他才避亂南遷。他定居福建靖江,做候官,成為宋氏靖江派的創始人。

另外,請看臺灣省其他姓氏的民間族譜記載:

臺北縣虎丘林氏族譜「祖上是固始人,祖上是唐朝做官的林壹郎。唐光元年遷居福建永春...直到明朝,從安溪虎丘分出。”

臺北縣的張氏族譜“住在光州固始。唐朝末年,與王超壹起入閩的張彥起等兄弟三人,分別居住在泉州惠安、安溪。這個部落非常強大。"

臺南縣李氏族譜:“光州固始先民,唐末隨王超入閩”。

臺灣省吳祀公族譜:“其祖為吳祀公,亦固始縣青雲鄉井鬥人。唐僖宗中和四年,福州後關縣住著二十多個兄弟,王考上福建,地與泉之間,所以是福建人。”

辛莊真《鴻儒蔡氏族譜》:“祖上居光州固始,唐後垂二年,自陳元光入閩。”

臺省《楊氏宗譜》:“祖師公,隨赴福建開漳州,蓋唐二年。”

臺北縣新莊鎮莊氏族譜:莊森唐末居河南光州固始,玄宗光啟元年隨王超入閩。"

臺北縣土城鄉《何氏族譜》:“曾居宜豐中光州固始,何師從陳,因其家。”

泉州佛爾山詹氏臺北縣族譜:“祖居光州固始,祖詹賢,官至唐朝,官至金子光博士陸,自王潮至福建。”

清溪永安謝氏族譜:“祖上是光州固始人,自試入閩。”

清遠曾氏族譜考辨:“唐僖宗光啟年間,王超自光州入閩,與...曾還輾轉於漳州、全福、邢之間。壹次晉江,祖宗延世,光州刺史。”

武功周氏族譜:“後姓蘇,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蘇儀,避黃巢之亂,隨王巢去福建。”

《古來葉氏宗譜》:“祖上居永州,五季混亂,舉族遷徙不定。至宋,蔔居光州固始。若祖上有葉,蔔居仙遊的古瀨”。

臺灣省《馬巷鄭氏族譜序》:“唐朝時,陳將軍赴福建,後有大臣鄭世忠,鄭氏隨後星宿於福建、廣東。”臺灣省立面子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黃殿全著《史研究》稱:“鄭於光啟年間,由河南國光府固始縣入閩。”今天,廈門鼓浪嶼紀念館內埋藏的鄭祖父墓誌銘拓片上還寫著:“成是,號,姓鄭,自光州固始縣入閩。”

以上資料表明,臺灣省同胞的祖籍主要分析在300多年前的福建和1000多年前的河南光州固始。

4.鄭成功的墓在哪裏?

無所不能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高舉反清復明大旗,“開荊鎮驅荷夷,十年復基業”。1662年2月,收復臺灣省,趕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省回歸祖國,為臺灣省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鄭成功不愧為偉大的愛國者。每年都有大批港澳臺同胞回國祭奠這位民族英雄。但是鄭成功的墳墓在哪裏呢?這是壹個歷史之謎。

1,臺灣省和福建省沒有鄭成功自己的陵墓。

關於之死,在《清稿·鄭成功傳》中有明確記載:“原名森,福建南安人。.....成功獲得臺灣省,陳豹駐紮在南澳,金梓(即鄭靜)居住在思明(今廈門)。康熙元年,他成功聽從周全斌的勸諫,派豹子進攻,豹子在廣州起兵投降。惡錦與乳相連,有了孩子,送泰國就殺錦及其母董。會有謠言說,殺盡將軍,留在廈門的人,將從南澳回來,囚禁起來,捧在錦緞裏,用直龍封侯,稱為平國公,出兵拒住。成功了就會生病。妳壹聽說,就會暴跳如雷,咬破手指。五月,仍有胡闖被將軍斬首的消息。他39歲了。"

據康熙年間出版的《臺灣省府誌墓》記載:“墓在臺灣武定縣立洲仔尾,葬男(鄭)。”

據廈門鼓浪嶼紀念館所葬鄭世揚祖父墓誌銘記載:“王父功成,名,姓鄭,自光州固始縣入閩。從張炬普居、粵潮到始祖尹世公,她遷居南安縣陽子山下石井鄉,成為壹名南方女子。.....王符生於甲子七月十四日,死於壬寅五月八日末,年方三十之九。所以在明末,他賜姓國,封延平王,率眾取海外臺灣省...(鄭靜)和他的父親葬在臺灣省...(康熙)特準妳哥柯休假,於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葬於南安縣康店鄉樂寨公公。”

這篇鄭成功父子合葬的墓誌銘是鄭成功的孫子鄭克雙寫的,鄭克舉拔石。鄭成功去世已經三十八年了。早在十六年前(即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攻陷臺灣省時,就曾奉命挖掘鄭成功父子的棺木,作為戰利品進京。鄭克雙也投降了清朝。“克坤公授紅旗,漢軍為紅旗...明成祖沿襲鄭氏家族,寧蜀桂自殺,太子魯及其宗室遷河南。”見《鄭成功傳》,清稿。

鄭成功父子的靈柩被運往千裏之外的北京。16年後,經“特準”運回福建,葬於南安縣鄭祖墳。到目前為止,鄭成功父子還沒有被修復。因此,可以說閩臺兩省並不屬於鄭成功自己的陵墓。這是為什麽呢?!

2.河南固始發現壹座穿著鄭成功官服的陵墓。

1970年,謠傳鄭成功墓在河南固始被發現。去年,我們專程到固始縣王鵬公社鄧大廟大隊小生產隊進行了實地調查。據主持發掘這座古墓的生產隊長鄭大成同誌介紹,筆記如下:

解放前,這個墳有三四米高。前面是石像,石馬,石香爐,石牌坊,壹人多高的墓碑。解放後只剩下土堆,當地人稱之為“野牛地”。1970年,縣裏動員我們大年初壹在牤牛地平墳準備土地。去掉上面的封泥後,發現“洋糖滑”(固始方言,即糯米摻石灰的墓土)。下面是三指粗的石條。揭開石條後,我看到了棺材。壹對龍卡和虎卡插在棺材之間。棺材打開後,黃色官服完好無損,頭歪向壹邊,頭上戴著壹頂軟帽。頭很大,牙齒也很大。龍袍的胸前繡著壹條團龍,團龍的上方繡著七個字——“鄭成功,地方政府。”字是黃色的,團龍是五彩繡的。他手上戴著黃色的絲綢手套,腳上穿著厚底靴子。棺材底部的木板上刻著勺星(北鬥七星)。出土的720多件金葉子和銀葉被社員劉誌毅帶到合肥,由安徽省博物館帶走,並給他十元路費和兩本書。還有壹對銅球(直徑約五厘米)和壹面護心鏡(鏡上有四個大字),與其他墓葬出土的銅鏡壹起在北方出售。

上述調查材料表明,鄭大成等人發掘的墓葬肯定是阿明、清宮墓,且主人身份較高。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多次詢問鄭大成等人,死者胸前的刺繡是否清晰可辨。鄭大成同誌說:“這七個字,連同團龍的繡袍,我特意撕下來保存了兩年,然後就發黴了。我在私立學校已經兩年了。我自己姓鄭,周邊大部分都姓鄭。繡袍上的“鄭”是壹個繁體字。鄭成功不會錯的!”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麽河南固始的這座明清墓葬中會出現帶有“鄭成功”字樣的官服?陵墓的主人是鄭成功本人還是鄭成功的下屬?《清史稿·鄭成功傳》記載,鄭克雙降清後,“明成祖效法鄭,寧蜀桂自刎,太子陸及其宗室遷豫。”因此,固始明清墓葬中身著官服的死者,可能是鄭的屬下“陸親王及其宗室”。但還有壹種可能性更大:鄭克雙作為公爵,壹方面悄悄將父子的棺木從京中運到鄭氏祖先的故鄉固始安葬,另壹方面在福建南安舉行葬禮,掩人耳目。

直到光緒初年,皇帝“準許船務大臣沈葆楨邀其在臺省設祠以求成功”(見《清史稿》),而福建南安石井鄉還是壹個矮小簡陋的“鄭氏樂宅官托”。鄭成功的墓在哪裏?《福建僑報》第三版作者1982 04 15說得好:“毛輕率地把鄭的祖墳稱為陵,是值得商榷的。”

3.鄭祖籍河南固始。

鄭成功或“魯王及其宗室”葬於河南固始絕非偶然。早在晉朝永嘉二年,中原風起雲湧,衣裝開始進入福建八大世家。所謂黃林、陳正、詹丘、何祚庥者也”(見《舒敏》卷壹五二)。這說明河南固始鄭氏宗族在1600多年前就南遷福建了。據《臺灣省同治人年譜族譜》記載,不僅晉朝入閩,唐初入閩,晚唐王入閩。臺灣省《馬巷鄭氏族譜序》說:“唐朝時,陳(元光)將軍到福建,後有大臣鄭世忠,鄭氏流傳於福建、廣東。《鄭故裏石經譜序》也說:“我入閩於唐至光啟,或居、漳、潮、玉泉,各有不同。“全州的這個分支是鄭成功的族長。最近臺灣省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黃殿全》壹書寫了壹篇《歷史研究》,其中上篇第二篇《的祖先與家族》說:“鄭於光啟年間,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大約在明朝初年,成功的直系祖先印石開始在南安縣的石井巡邏,並逐漸成為壹個大家庭。“所以福建南安石井鄉的鄭成功祖墳只經歷過明朝壹次,大約300年。

而且,據《清稿》記載,在臺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時,清兵已在福建南安石井鄉搗毀了鄭的祖墳。葬有父子的“鄭氏樂齋公信托”,是之子鄭靜在戰爭期間征集樂齋公等四位先人遺骨而倉促修建的集體墳墓。所以,鄭成功的孫子鄭克雙是不會貿然把得到康熙皇帝特批的鄭成功父子附在這個很不體面的墳前的,連個正式的墓碑都沒有。鄭克雙明明知道鄭祖根在河南固始。至今在河南固始王鵬公社還有壹個唐錚大隊,離發現“鄭成功”官服的墓不遠,大部分都姓鄭。對這壹地區的墓葬、碑刻、家譜及各種傳說的進壹步考察,不僅可以確認鄭的祖籍在固始,而且為探討臺閩豫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

  • 上一篇:吉林通化吉安旅遊景點介紹通化吉安旅遊攻略必玩景點
  • 下一篇:創意城市的城市類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