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基礎研究

-

首先,提出的問題

歷史成本原則包括兩個內容:壹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二是以名義貨幣為計量單位。按照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會計核算時,要求壹項資產在取得或交換時按實際價格進行核算,核算後的賬面價值(歷史成本)在資產存在期間壹般不作調整。

在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上,壹般認為持續經營假設是私人貨幣穩定的假設,但仔細研究後發現並非如此。就持續經營假設而言,只是排除了資產評估的清算價值基礎,要求會計計量以非清算價值為基礎,而這種非清算價值將在企業持續經營期間進行攤銷和配比。因此,持續經營假設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具體基礎,而是包括歷史成本在內的各種非清算價值定價的共同基礎。

理論界認為,貨幣穩定假說可以將歷史成本原則付諸實踐。似乎只要幣值穩定,資產的實際價格就會保持不變,賬面的歷史成本就會始終與資產的實際價格保持壹致。然而,商品實際價格變化的總趨勢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如計算機、家用電器和汽車等高科技產品。這說明即使幣值保持穩定,商品的實際價格仍然是可變的,按歷史成本原則核算仍然不能使賬面歷史成本與實際價格保持壹致。因此,幣值穩定的假設至少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壹直接依據;要使歷史成本原則成立,必須有其他假設。

自20世紀初歷史成本原則成為主導定價原則以來,對它的批判就從未停止過,其焦點是對貨幣穩定假說的批判。1936亨利·斯威尼在他的《穩定貨幣會計》壹書中對此做了精辟的論述。此後對歷史成本的研究基本沒有超出這個範圍。與此同時,人們更註重對各種改進的或替代的會計模式的研究,似乎歷史成本原則的直接基礎是貨幣穩定的假設。本文認為,歷史成本原則建立在兩個基礎上:壹是幣值穩定的假設,二是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假設,它們共同構成了歷史成本原則存在的前提。

二、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研究

l,研究的前提。資產評估的結果是保持資產的賬面價值和實際價格,這是本文的第壹個前提。因為對歷史成本原則的批判。歸根結底還是要討論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不符的問題。會計追求的目標始終是在賬面上及時反映實際價格的變化,從而達到兩者的壹致。定價原則的選擇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多個利益集團鬥爭和妥協的結果。從會計學角度分析歷史形成原理的科學性是本文的第二個前提。

2.幣值穩定的假設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壹基礎。會計模型由兩個因素組成:壹是計量屬性,二是計量單位。度量屬性解決“測什麽”,而度量單位為所選的度量屬性解決“測什麽”。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計量屬性是壹個固有的、根本的問題;計量單位是壹個外在的、形式化的問題,計量單位的選擇隨著計量屬性的變化而變化。貨幣穩定假說解決的是計量單位的穩定性問題,這是壹個外部性問題。為了使測量結果始終恒定,保持被測對象的某種特性(測量屬性)恒定是非常重要的。顯然,幣值穩定假設不能保證計量屬性即資產本身價值的穩定,因此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壹依據。也可以解釋為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是否科學,與貨幣罰金的穩定性無關。關鍵是看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前提條件是否科學合理。

3.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幣值穩定和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假設。歷史成本原則要求資產以實際交易價格入賬後,賬面記錄壹般不作調整。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壹致是非常重要的。不變的實際價格取決於兩個因素:壹是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第二,幣值穩定。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決定了商品的內在價值總是不變的;貨幣價值的穩定性決定了用來衡量商品內在價值的衡量尺度不變。有了這兩個前提,即使商品價格在短期內可能因供求關系而波動,但從長期來看,由於商品價值不變和貨幣價值不變,價格波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小,最終會恒定在勞動生產率不變和貨幣價值不變共同決定的價格上。這樣,商品價格長期不變是很自然的。但是,商品的真實價格是長期不變的,這是歷史成本原則的關鍵。

因此,貨幣穩定假說是名義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前提或基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假設是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的前提或基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保證了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長期不變;幣值的穩定保證了計量單位即名義貨幣(計量尺度不變)的長期不變。如果用不變的貨幣計量尺度計量歷史成本,計量結果當然是不變的。

應該說,這兩個假設,首先是商品價格確定的要求。只有當商品的實際價格符合這兩個假設條件時,才能按照歷史成本原則核算價值,這樣才是科學合理的。

4.歷史成本原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成本沖擊能成為“真理”,與特定歷史成本時期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前工業社會,社會進步緩慢,科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明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然非常緩慢。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緩慢,不僅決定了商品的內在價值變化緩慢,也決定了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化緩慢。因此,商品價格長期保持相對穩定。在這種條件下,歷史成本原則自然成為近似科學合理的最佳定價模式。

然而事實上,勞動生產率從來就不是恒定的。從遊牧經濟到農耕經濟,再到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從手工勞動到工場勞動,再到T型工業大規模生產和自動化生產,每壹次變革都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標誌,每個經濟體內部都有壹個勞動生產率量變的過程,但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是不同的。20世紀以來,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前所未有,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快速進步從根本上動搖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理論基礎。所以20世紀關於各種新的計量屬性的討論壹直不絕於耳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成本原則成為壹種占主導地位的計價方法,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首先,它服務於會計是壹個分配過程,而不僅僅是壹種資產評估方法的觀點。所有資產在入賬時的歷史成本就是當時資產的現行交易價格,這叫做歷史成本,只是就取得後的分配過程而言。分配過程服務於收入的決定。收入是否真實,首先取決於對分配對象的測算是否準確,其次取決於分配過程是否科學。資產評估的準確與否是收益決策的首要和決定性因素。只有在準確估值的基礎上進行分配,分配結果才是真實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實有必要重新理解和評價歷史成本原則的出發點。

從歷史成本原理的基礎來看,它是建立在勞動生產率從來沒有改變的前提下,也就是在否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提下,這是完全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所以從成立的時候就非常荒謬,這也是歷史成本原則固有的致命缺陷。可以肯定地說,建立在社會平均生產力不變和否定社會進步基礎上的歷史成本原理本身是不科學的。

任世池

  • 上一篇:澳門什麽時候成為壹個著名的地方?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人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