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西河古鎮的歷史發展

西河古鎮的歷史發展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丹陽縣古地茶庵,明萬歷年間毀於兵”。早在西漢時期,該鎮就是壹片湖灘,雜草叢生,人煙稀少,水患嚴重。這裏俗稱“草頭湖”,當地在這裏修建了壹座安堂。人們習慣稱之為“茶寺”,隸屬丹陽縣宛陵郡。隨朝,宛陵改為宣城郡。在明朝和洪武時期,人們開始搬到這裏安居樂業,它已經成為壹個小集鎮。因地處青衣江西岸,故名“西河”,萬歷年間被兵所滅。清嘉慶年間設立軍防署,曾被稱為“西河洪水”。還有人說,因為依托紫府河,所以也叫紫府鎮。據《宣城古今》“民國20年,定為建制鎮,民國38年,冠為標準集鎮。是宣城縣七大集鎮之壹。建國後多次定為建制鎮,1984定為建制鎮。

集鎮歷來是鄉、鎮、區機關的駐地。隨著行政機構的設立和演變,曾稱“西河行政村”、“西河街道大隊”、“西河鎮”,於1971年1月1日劃歸蕪湖縣。

西河是江南水鄉古鎮。據說它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堤壩兩側建有房屋和商店。因為逐年防洪和堤防加固,房子的地基比路面低了約1.5米。街道中心的青石路面蜿蜒曲折約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寬度參差不齊,壹般2-3米。兩邊店鋪的飛檐相對,窗戶低於街道中心。河邊的老房子,墻很陡,墻基用花崗巖砌成,地面被拔了好幾尺,墻被削立著。汛期允許打水沖浪,外河沿岸青石保護。人可以通過,內側的房子和店鋪大多是串聯的。從街道中心,他們步入室內,可以延伸十幾米。此外,上街外側還有張家巷、土地巷,下街外側有徐惠蘭巷,中街內側有江東巷、賈瑞巷,都由老街相連,通往圩,也通往沿江水運碼頭,顯得古樸而老化。

集鎮的建設往往擴展到圩田。上世紀70年代初,新修了壹條長約50米、寬約5米的水泥街,稱為“合法路”。中間穿過老街,東到河邊,西到圩田。與老街的交叉路口是壹條“十字街”,壹座水泥旱橋豎立起來連接老街。幹橋高出路面約4米。人們可以從幹橋下或從幹橋的北側行進。1983鋪設了壹條長200米、寬9米的水泥新街,在堤內側,與老街幾乎平行,被稱為“民主路”。它上至糧站,下至賈瑞巷,穿過“法制路”,這是目前最寬的街道,農副產品交易都聚集在這裏。每當東方的天空是魚肚白的時候,這條街就變得活躍起來,提著筐、提著筐、拉著車的人從四面八方向這裏聚集。

解珍位於青弋江畔,歷史悠久。回到皖南山區的井陘、井陘、太(涇縣、旌德、太平)三縣,下壹個汛期從蕪湖流入長江。據口碑資料,歷經滄桑。隆慶早在明代,水路交通就變得便利,船只經常在此停靠停留,成為山區竹、木、柴、炭銷售的分散場所。下遊的糧商在這裏開店收購糧食,商業市場非常繁忙。據說當時鎮上有三個澡堂,四個飯館,四十四個雜貨店,很多店鋪前有店鋪,後有店鋪。所有這些都是住宅區,沿河都有房子。萬歷年間兵荒馬亂,房屋店鋪被嚴重燒毀,大人百姓流離失所,集鎮經濟蕭條。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商人越來越多,集鎮恢復繁榮。手工竹木業大行其道,竹木店遍布大街小巷。大戶設立糧店,從沿江城市收購糧食,河岸上還有竹木生意。這時,街道逐漸向北擴展。除了山,雜貨和百貨商店,還有新的凹槽店(釀造),糖店,藥店,香煙店,客棧,餐館等。商人多為江北潮縣、武威、江南等地。鹹豐年間,因為太平軍和清兵在這裏打了四年仗,百姓苦不堪言,店鋪大多倒閉,居民背井離鄉,街鎮再次衰敗。

民國初年,集鎮趨於復興,路過青衣江的船筏增多。大量的竹筏從山區運過來,停靠在這裏,經常有船來往,每天達到七八十艘。此時,集鎮已成為內河中的壹個天然院子。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集鎮進行了商業開發。據老人介紹,當時各類店鋪有100多家,大的店鋪和作坊雇傭了二三十名學徒和工匠。當時著名的糕點店有王壹江、元太和,加工的糕點五顏六色,尤其是方餅,細、薄、勻、甜。有六家中藥店,最大的是“陳恒生”、“泰和春”、“胡廣生”,他們自己做中藥,開藥方診斷。有五家布店,最有名的是恒豐和通榆園,浴場是滄浪園,大元和新新園,有六七十人,三家茶館,有名的是金谷春和劉翠仙,還有三十多家雜貨鋪和六家糧店。此外,還有小商販。因為涇縣人來此經商,所以有“無荊無鎮”之說;這壹時期,紡紗、織布、找線、織襪、刺繡等手工業開始流行,本鎮人王京基還創辦了西河私立培英小學,據說鼎盛時有近6000人。近年來,得天獨厚的黃沙資源被開發利用,上千噸的拖船來來往往,滿載黃沙運往祖國各地;2月1986,1,宛西公路正式通車,促進了集鎮流動人口的驟增和市場的繁榮,日銷售額達萬元,呈現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目前,西和縣的經濟正在向外向型發展。據統計,在外地從事建築承包的有700多人,從事黃沙運輸和開采的有300多人。僅這兩項收入繳納的管理費每年就達8萬多元,占全鎮管理費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經濟文化的“西伯利亞”。是取之不盡的黃沙資源和開拓的青年,將獲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豐收。

西河古鎮,天然水運碼頭,自古商業發達,南來北往的商人絡繹不絕。特色小吃也遠近聞名,尤其是古鎮上王家香腸、王嘉臘肉等秘制臘肉,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肉質醇厚鮮美,回味無窮,無色素,無添加劑,無味精,無防腐劑,什錦餃子,羊肉,糕點,炸臭乾子,方餅,青弋江小魚等等。

附近的農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和棉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街邊小店的面貌日益更新。近年來,鎮政府大樓、中學教學樓、郵電大樓、新湖商業街拔地而起,頗具現代感,而老城區仍保留著古鎮特色。西河古鎮景區擁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平生態旅遊區,基本具備吃、住、行、購、娛、教的必備條件(市縣教育基地),全方位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關註和支持下,我們正在進入壹個新的大發展時代。我們將因勢利導,繼續保護古鎮、特色小吃、民俗等資源。以及綠色生態旅遊的特點,加大對古鎮保護的力度和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加強軟件建設,努力開拓市場,把景區建設成為集古鎮觀光、特色小吃、沙灘遊泳、休閑度假、弋江漂流、民俗祥和生態園生態旅遊和科普教育、橫郎山景區佛教旅遊為壹體的旅遊。

  • 上一篇:歷史選擇演講
  • 下一篇:佛山三水區出臺20條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