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粵劇是怎麽來的?

粵劇是怎麽來的?

粵劇是廣東藝人將外省的戲曲聲音吸收到粵劇團,用其他語言演唱,並融入地方歌謠和小調中而形成的壹種劇種。明中葉,粵中各地都有以戲為生的鄉俗子弟。從明代嘉靖開始,出現了弋陽腔和昆曲。清朝雍正年間,廣州有“土豪”演戲時唱“廣腔”。

乾隆年間,當地藝人在佛山鎮大吉圍成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數百個外省外江劇團進入廣東,廣東省外江梨園會館在廣州成立。地方班在聲腔和表演上吸取了外江班的藝術滋養,逐漸形成了以唱梆子腔為主的表演風格。鹹豐四年(1854),地方班藝人李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反清。清政府禁止地方班演出,藝人只好轉行外江班或假扮京劇。

同治初年,地方階級再次興起,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了八合會館。這時地方班也吸收了二泉調,可以以梆子、二泉調為主,也可以用大調(地方化的益陽調、昆曲調)演出《江湖十八書》、《新江湖十八書》、《大排場十八書》。表演角色分為十類:武術、鄭聲、蕭聲、小武、宗盛、工交、鄭丹、花旦、精醜。武術是由少林武術演變而來的南方武術。

表演原版《六國大印》時,出現了100多人,花花綠綠,夾雜著地方聲音,與其他劇種大相徑庭。早期粵劇團乘坐專門租來的“紅船”穿梭於珠江內河沿岸各個港口,因此也被稱為粵劇藝人的“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相繼興建劇場,新稱為粵劇的地方班逐漸從鄉村土舞臺轉變為城市劇場演出,隨後省港大班在大中城市間流動。

為了滿足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寫劇為職業的大師,他們的新劇大多是華麗巧妙的劇目。而在粵西演出的夏四福班,依然擅長表演以吳生、小吳為主角的原著,保持著粗獷質樸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離港的州政班在海外壹些國家演出。

擴展數據:

粵劇獲得榮譽;

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2日,10,粵港澳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國後,粵劇健康發展。曲目豐富多彩,主張繼承和發展藝術前輩的體裁唱法,以增強能慷慨唱善淺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力求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建立導演制度,凈化舞臺美術形象,註重整體藝術的創作,發展各種風格的舞臺美術設計。粵劇逐漸成為廣東最受歡迎、最有影響力的地方劇種之壹。1956年,周恩來賦予粵劇“南方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更是盛贊粵劇“情深意切,催人淚下”的藝術特色。

廣東省的專業粵劇團最多時發展到73個。廣州粵劇團成立於1953;1958年,廣州九個粵劇班合並成立廣東粵劇學院。廣東粵劇學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於1960。、馬師曾、、曾三多、荊紹佳、羅品超、溫覺非、郎、辛努洪、、、陳曉鳳、譚田亮分別主演了《搜索學院》、《關漢卿》、《劉毅傳》、《十弦》、《三寶》、《寸金橋》、《金雞嶺》。其中《山國風雲》還被移植到全國20多種戲曲中。

他還派代表團到朝鮮和越南進行友好訪問和演出。薛覺先的藝術造詣,馬師曾的《叫花子的喉嚨》,白駒榮的《平嗓子》,羅品超的《文武生》,陳曉鳳的《馮強》,辛努洪的《紅羌》,溫覺飛、羅家寶等人的唱、做、讀、打,都深受觀眾喜愛。

20世紀80年代,粵劇的代表作品有《狀元袍三條》、《袁崇煥》、《昭君公主》、《南唐李後主》、《靈柱集巷》等。、、、倪惠英、、、、陳、、、曹秀琴等。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並多次赴香港、澳門和壹些國家演出。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粵劇

  • 上一篇:楊慎簡介
  • 下一篇:端午節的來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