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解釋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簡史。(200字)

解釋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簡史。(200字)

回顧我國社會保障50多年的發展歷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可視為第壹階段,以國有單位為核心的單位保障為特征;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城市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以來,可視為第二階段,其特征是圍繞國企改革,建立以職業人為重點的社會保險制度;以黨的十七大為標誌,我們進入了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目標的新階段。劃分三個階段,是為了讓所有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同誌都有壹個意識:我們今天和明天所做的,不是對過去工作的簡單“復制”,而是站在新起點、面向新目標的惠及全民的偉大事業。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目前,世界上已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色彩,但有壹個共同的規律,就是各國都根據本國國情——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社會政治制度、歷史文化背景等,選擇和調整社會保障模式和政策框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張德江副總理在談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時,也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概念,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將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從中國國情出發,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我認為,就社會保障制度而言,中國有五個特點:

第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對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有很大影響。回顧歷史,在俾斯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1883年,以及貝弗裏奇撰寫《社會保險及相關服務》報告的1942年,德國和英國的人口僅超過1000萬;即使是1935年美國社保法頒布的時候,人口也不過1億多壹點。而中國要建立覆蓋城鄉10多億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口順序是別人的10倍和100倍。人口眾多的民族特點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應以保障公平為本質要求和首要原則。如果把各國比作公路上高速行駛的車輛,那麽其他國家都是輕型跑車,最多是載重3噸的小貨車,而中國是載重13噸的重型貨車。面對各種陡坡、急彎、顛簸的路況,如果沒有更強的平衡穩定功能,我們的車就得跑偏。因此,我們不能選擇壹個完全缺乏共濟功能的個人賬戶制模式,而要堅持把公平放在第壹位。通過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加大社會財富再分配力度,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保障,防止和消除現代化進程中的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公正和社會穩定。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但中國人口眾多的特點決定了普惠制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主要制度。試想壹下,如果選擇“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6543.8+0.3億人要找政府和其他政府,不僅會讓我們的財力不堪重負,還會造成國家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下降。因此,我國應以繳費型社會保險為核心制度,堅持權利義務對等,防止單位和個人過度依賴政府和社會。結論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這種公平既包括在宏觀上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包括在微觀上實現權利義務對等的規則公平;這種效率不僅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在宏觀層面上有利於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還包括在具體政策設計上引導和鼓勵勞動者多勞多得、提前繳費、連續繳費、長期繳費。

二是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壹個顯著特點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只能從低水平起步,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並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提高水平;切不可脫離實際,開“空頭支票”,吊起胃口。同時,這種經濟發展水平也決定了我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要把彌補制度的不足作為優先目標,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再依次解決“從低到高”的問題。從完整的國家保障體系來看,我國最大的制度缺失是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民工養老保險。這兩個問題與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密切相關,並且日益突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以上,農村精幹勞動力基本進入城市,老弱婦孺留在農村。如果現在不對農民和農民工的養老保障做出妥善的制度安排,到時候社會分化會非常嚴重,全面小康目標就很難真正實現。結論是:20年來的社保制度改革是以城市為中心,圍繞企業改革目標推進的;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覆蓋城鄉”的要求,完善新時期的社會保障體系,應優先解決“涉農”社會保障問題,同時加快擴大現有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從低水平起步,構建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

第三,地域廣闊,差異巨大。有人說“中國沿海城市像歐洲,內陸農村像非洲”,形容差別之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巨大差異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兩個取向:壹是促進制度的整體性和統壹性,努力縮小而不是擴大差異,對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統籌考慮、整體設計和統壹管理,防止制度設計的“碎片化”和運行中摩擦的增加;根據各保障項目的特點,提高統籌層次,實現更大範圍的統壹政策和社會互助;我們應該小心翼翼地為不同群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留下壹個“界面”。二是要適應現階段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在統壹的制度框架和法律規範下充分考慮和體現這種差異,給予地方壹定的靈活性;對超出基本保障水平的更高需求,鼓勵建立補充保險,以優惠政策發展商業保險;在農村,要繼續發揮家庭和土地保障的作用。結論是:堅持統壹性與靈活性、整體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形成具有凝聚力、可轉移性和積累性的政策和管理平臺,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人口老齡化快速到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每個國家在養老金和醫療保障制度方面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國的特點是特定時期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導致老齡化提前到來——西方國家都是工業化後進入老齡化,而我國是“未富先老”;來得快——西方國家老齡化率從5%上升到10%,壹般需要40多年,而中國只需要18年;持續時間長——由於人口基數巨大,預測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進入老齡化高峰後,將有40年左右的高水平維持期。這個特點要求我們在制度設計上要有更強的憂患意識和更長遠的戰略眼光。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增進各群體實際利益的同時,也要為未來的人口老齡化高峰做好政策和資金準備。結論如下:壹是加快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投資政策,實現保值增值;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化、市場化的老年管理服務體系,使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更加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要;第三,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遲早會提上日程,但要綜合考慮就業因素。

第五,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社會政治史,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治理。這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特別是在現階段,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須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推進立法,加大財政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把社保全面推向市場的想法不適合中國國情。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扶貧濟困、集體主義等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傳統,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支持誌願者公益行動,鼓勵社區團體和鄰裏互助,發揮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倡導家庭和睦。在政府的領導下,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應該參與到社會保障建設中來。

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出發點、戰略選擇和基本原則。只有準確理解和把握上述特征,才能形成認識和行動的自覺性,才能設計、構建、管理和實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 上一篇:四川大仙縣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 下一篇:求重生還是穿越古代文學的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